“大地之子”侯光炯

杨宁

<p class="ql-block">昵称:杨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58914</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侯光炯院士诞辰120周年纪念。5月7日,纪念活动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隆重举行。这次活动由宜宾市科技局、宜宾市科协、宜宾市老科协、长宁县人民政府主办,长宁县科技局、县老科协主办。来自市农业科研院所、高校、老科技工作者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国竹子之乡”,共同追忆这位“大地之子”的科研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侯光炯(1905—1996)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他提出“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突破传统认知,将土壤视为“有生命的机体”,推动土壤科学理论发展。一九七九年,年逾古稀的侯光炯扎根长宁县17载。他创建我国首个自然免耕研究机构,开创水田自然免耕理论与技术,通过秸秆覆盖、减少耕作等方式保护土壤、提升肥力,带来显著经济生态效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与理论支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活动在王佑明先生致辞中拉开序幕,“侯老用一生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他的精神是科技工作者永恒的灯塔”。全体人员在侯光炯纪念馆“大地之子”雕像前肃立,敬献花篮,行鞠躬礼,以最崇高的敬意缅怀这位伟大科学家。与会同志在雕塑像前合影留念,以此这份深情与敬意“缅怀科技前辈,传承科学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缅怀活动结束后,在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胡怀舟所长的生动讲解下,我们走进侯光炯院士纪念馆,沉浸式回顾了他毕生的科研足迹。从扎根土壤科学的筚路蓝缕,到提出“土壤类生物体理论”的开创性突破,侯院士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守精神,让在场所有人肃然起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中,一份1978年的未刊手稿《紫色土改良要义》首次公开展出,泛黄的纸页间跃动着划时代的科学洞见——侯院士以“土壤是有生命的类生物体”为核心,系统构建了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石。这份尘封四十余年的珍贵文献,仿佛跨越时空诉说着一位科学巨匠的赤子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座谈会现场,侯光炯院士在相岭镇蹬点帮助过的农民代表、侯老的学生、以及曾与侯老共事的老同志,宜宾市科技局、市科协、老科协、县人民政府、自然免耕研究所等代表,通过回忆侯老在实验台专注研究、田间与农民交流、教育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全面回顾了侯光炯院士开创“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创建“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等重大贡献。大家一致认为,侯光炯院士不仅是学术泰斗,更是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楷模,激励着新一代在科学道路上勇攀高峰。侯光炯院士其首创的“半旱式栽培法”至今仍在长江流域稻作区广泛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逾百亿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宁县副县长罗泽超在座谈会上发言表示,崇尚科学,传承侯光炯精神,打造国家级研学基地‌:以相岭实验站为核心,建设集科研、教育、实践于一体的土壤科学高地;二是扩容青年科技基金‌:强化资助力度,培育更多“土壤青年”;其次生态与经济双赢‌,建立土壤免耕休养示范基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纪念馆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侯光炯在长宁》新书首发赠阅仪式。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传承好侯光炯老科学家爱国、求实、敬业、奉献、育人、协同的精神,宣传好侯老精神,以侯老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科技自立自强而努力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回望,宜宾市老科协会长郑耀银深情指出,纪念侯光炯院士的活动不仅是对一位农业科学巨擘的崇高致敬,更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践行。侯院士用毕生心血在广袤田野间写就的,是一部知行合一的科学史诗,一曲大地赤子的生命赞歌。他那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着祖国山河,长满老茧的双手托举起农业现代化的曙光。在科技创新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侯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治学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前行之路;他那“心系苍生、躬耕沃野”的家国情怀,已然化作一粒种子,在新时代的沃土中生根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以这场纪念活动为新的起点,传承先辈精神火炬,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实践中,续写更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动人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