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新航线东北边境23日游,9月2日到达了此行最北点黑龙江黑河市,此后将从黑河沿黑龙江中俄边境线G331国道,一直到辽宁的丹东。这一线中俄边境有两个俄罗斯的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也是我们要去的游览地。9月3日抗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团队一行从黑河口岸出境,入境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游览了一天。9月13日从珲春口岸出境,入境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游览了三天。</b></p><p class="ql-block"><b> 俄罗斯的这两个城市,在167年前还都是我国的领土。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给沙皇俄国包括这两个城市在内的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现在我们踏上这片土地,自然不会忘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心情亦是五味杂陈。本篇记叙游览的这两个俄罗斯城市,画面是现在的:多是美好祥和;文字却有历史记忆,透出些许的血和泪!</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胜利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俄罗斯国旗(近) 中国国旗(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金角湾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布拉戈维申斯克</b><b style="font-size:18px;">(海兰泡 9.3--4)</b></p><p class="ql-block"><b>布拉戈维申斯克地处阿穆尔河(黑龙江)与结雅河汇流处,与黑龙江省黑河市隔江相望。总面积321平方公里,是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在上个世纪的中叶这里还是乌斯季——杰伊斯卡娅镇,1958年被批准成为城市,在20世纪末期,该市已经成为有四万多居民,房屋4000座的城市。发展到现在,该市已有人口约23.1万,拥有阿穆尔州最大港口的远东的第三大城市。</b></p> <p class="ql-block"><b>↑在海兰泡的住宿宾馆</b></p><p class="ql-block"><b>↓阿穆尔州政府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政府大楼</b></p> <p class="ql-block"><b>海兰泡原是黑龙江畔的一个村庄,原名孟家屯,后改称海兰泡(满语意为“榆树家”)。1858年沙俄强占后,为庆祝《瑷珲条约》签订而命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中文意思是报喜城,意为“带来好消息的城市”,以此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报喜”,寓意沙俄不战而获领土的“喜讯”。</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庚子俄难:沙俄侵占我外东北后,实行俄化政策,制造了大规模驱赶残杀当地华人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海兰泡惨案是1900年7月16日至21日,沙皇俄国对居住于海兰泡的中国居民进行的屠杀,共造成五千多名中国人死亡。</b></p> <p class="ql-block"><b>在海兰泡大屠杀的同时,1900年7月17日沙俄另派军队扑向江东六十四屯,对中国居民举行了“多次扫荡”,至21日将中国居民的村庄“全部捣毁干净”。这次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又屠杀了二千余名中国居民。这两个事件因其发生在1900年(庚子年),被中国人民习惯地称为“庚子俄难”。</b></p> <p class="ql-block"><b>庚子俄难之后,该地区的中国人口大幅减少,沙俄进一步加强了对所侵吞领土的俄化统治。</b></p> <p class="ql-block"><b>↑街头公园的中学生↓</b></p> <p class="ql-block"><b>↓公交车站歇息都在笑,只有一人没笑,只好删除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阿穆尔州地质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阿穆尔州地质博物馆前身为1891年成立的阿穆尔州的一个地方志博物馆,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其建馆初衷为保存和展示阿穆尔州的地理、历史与文化资料,后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的大门不大,就是一般建筑的门。</b></p> <p class="ql-block"><b>该馆展品涵盖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艺术等领域。重点展品有《瑷珲条约》原始文本、猛犸象化石及古人类工具,反映了中俄边界变迁及当地土著居民生活风貌。博物馆建筑为三层欧式风格,内部空间布局以环形走廊连接各展厅,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核心旅游景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匆匆忙忙的在博物馆里看看 ,加之语言文字不通,不明就里,感觉其展品真是没有什么可看,与我们国内的博物馆,即便是一个县级博物馆都无法相比。但是有一个展厅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博物馆一角,有一处专门陈列中国文物展厅。</b></p> <p class="ql-block"><b>一看便知的这些中国文物,引起我们兴趣,自然也会引发一些联想:这些文物是否来自当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b><b style="font-size:18px;">灾难中……?</b></p> <p class="ql-block"><b>↑上图--同游小草拍摄</b></p><p class="ql-block"><b>↓大铁钟上的汉字:盛京奉天府 北載門外 小北関……</b></p> <p class="ql-block"><b>列宁广场:布市的中心广场,在州政府的对面。中央矗立列宁雕像,是革命象征地,常有白鸽群飞。</b></p> <p class="ql-block"><b>↑在列宁广场能够看到中俄两国悬挂的国旗同框,据说这是两国悬挂的最大国旗。↓</b></p> <p class="ql-block"><b>↓1871年在海兰泡设立的秋林分公司,后因中东铁路建设扩展至哈尔滨。其在海兰泡的建筑扩展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 该建筑现属俄罗斯布市胜利广场的一部分,作为二战胜利纪念地标保留,周围有无名英雄纪念碑、列宁街心公园等配套设施。</b></p> <p class="ql-block"><b>凯旋门:凯旋门最初为纪念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1年巡视此地而建,原建筑毁于1930年代洪水。现在的凯旋门实为2005年复建,最初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建,包含无名烈士纪念碑、长明火等元素。 凯旋门所在区域曾是《瑷珲条约》签订地,当地华人认为凯旋门象征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目前该建筑已成为热门景点,但游客对其历史评价存在争议:既被视为二战胜利的象征,也被视为殖民历史的遗留痕迹。 </b></p> <p class="ql-block"><b>↓点赞----同游 梅梅拍摄</b></p> <p class="ql-block"><b>胜利广场:反法西斯军人雕塑和星形无名烈士纪念碑、镌刻战役名录的浮雕文字墙。↓</b></p> <p class="ql-block"><b>布拉格维申斯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于1915年投入使用,见证了百年历史的变迁。火车站位于西伯利亚大干线的一条支线上,显得有些与众不同。1995年,这座建筑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单。</b></p> <p class="ql-block"><b>↑报喜大教堂:东正教风格建筑,以绿、蓝、金色尖顶和精美壁画著称,外观如“巨型蛋糕”,体现俄罗斯风情。↓</b></p> <p class="ql-block"><b>↑9月3日布市胜利广场江边落日🌇</b></p><p class="ql-block"><b>↓江对岸是中国黑河市</b></p> <p class="ql-block"><b>9月3日晚,布市举办的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音乐会。</b></p> <p class="ql-block"><b>露天剧场·淅沥小雨·音乐歌唱……懂行人士评说,音乐会的水平还比较高。</b></p> <p class="ql-block"><b>露天剧场后面的黑龙江和黑河市区</b></p> <p class="ql-block"><b>音乐会结束后,小雨还在下着……</b></p> <p class="ql-block"><b>9月3日晚住宿酒店,老顽童们收看我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重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符拉迪沃斯托克</b><b style="font-size:18px;">(海参崴9月12日--15日)</b></p><p class="ql-block"><b>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核心城市,位于日本海沿岸,是俄罗斯远东最大港口,拥有天然良港金角湾,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总部驻地,是连接中俄内陆与亚太地区的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b></p> <p class="ql-block"><b>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属中国领土。19世纪中叶,清廷国力衰微,沙俄趁机东扩:1858年通过《瑷珲条约》侵占了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含海参崴)定为“中俄共管区”。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沙俄以“调停”为名,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在确认《瑷珲条约》割让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基础上,进一步侵吞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领土。</b></p><p class="ql-block"><b>↓海参崴金角湾大桥</b></p> <p class="ql-block"><b>沙俄侵占海参崴这一片土地后,立即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意图以这个充满扩张意味的名称,宣告对远东地区的掌控。沙俄侵吞海参崴后,实施一系列俄化政策,驱逐屠杀原居中国居民,建立军事要塞及太平洋舰队基地。苏联时期进一步强化其战略与经济地位,使之成为远东地区的核心城市。</b></p><p class="ql-block"><b>↓海参崴的住宿酒店</b></p> <p class="ql-block"><b>有关归还海参崴的说法和现状:海参崴被沙俄侵占后,曾有两次归还中国的说法:一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列宁曾提出“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归还强占的中国领土”等,当然海参崴也在其中。但在斯大林掌权后,归还事宜被彻底搁置,反而更进一步加强了俄化政策和措施。二是1945年美英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隐晦提及“关于中国东北领土问题,将在战后50年重新商议”,这个说法按时间推算应当在1995年。而苏联虽表面同意,实则从未真正打算履行。</b></p><p class="ql-block"><b>在海参崴的晚餐有帝王蟹,但是冰冻的。据说,从海参崴进入中国的帝王蟹要占市场的70%左右↓</b></p> <p class="ql-block"><b>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时至1991年苏联解体后,海参崴由俄罗斯继承,俄罗斯却明确表示对苏联时期签订的条约说法“不予承认”。至此,期望俄罗斯归还海参崴等被占领土,彻底化为泡影。1991年中俄边界协定,通过谈判划定了全部边界,明确“尊重现有边界现状”。2015年普京签署设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的法案,2023年俄罗斯开放海参崴港用于中国内贸中转。但这些都不涉及领土问题。</b></p><p class="ql-block"><b>↓轨道缆车,轨道长150米,1962年建成。</b></p> <p class="ql-block"><b>海参崴大屠杀:在海参崴也发生过屠杀驱赶华人的骇人听闻惨案,这惨案的制造者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1937年七七事变后,苏联以'巩固边防为名,对远东的华人展开清洗行动。在1937至1938年的半年间,逮捕华人约11000人,驱逐超过8000人。而被判“有罪”的中国人共约5816人,其中有3123人被处决,其余则被流放或长期关押,幸存者所剩无几。这次大屠杀事件又被称为“海参崴惨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海参崴惨案长期被苏联掩盖,研究者、专家和网络说法不一,网络流传'30万死亡'缺乏直接证据。官方证据,俄罗斯学者基于苏联档案确认8672名华人被以'间谍罪'被处决。加上在流放、集中营中的死亡人数,这次惨案的死亡人数当在万人以上。然而从沙俄时期到苏联时期,远东华人从鼎盛时期20-30万锐减为1937年苏联普查的2.6万,海参崴华人仅存300余人却是实在的,这一过程中华人受到的迫害想见而知。</b></p> <p class="ql-block"><b>海参崴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缩影,是中国逐渐丧失这片国土的历史悲剧,是大国博弈的结果。历史不该忘记,从故土失落,到两次归还承诺落空,再到如今的合作开发,它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崛起的历程,也折射出国际政治中“实力决定话语权”的现实。</b></p> <p class="ql-block"><b>↑海参崴潜水艇C-56博物馆:是为纪念苏联海军功勋潜艇C-56及其官兵而设。博物馆由潜艇本体改造而成,</b><b style="font-size:18px;">毗邻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大楼及胜利广场。</b><b>C-56潜艇建于1941年,在二战中击沉10艘敌舰、重创4艘。潜艇内部保留原貌机械装置及历史文物等,展示苏联海军卫国战争事迹。↓</b></p> <p class="ql-block"><b>潜艇博物馆内</b></p> <p class="ql-block"><b>街头塑像,不知是什么名人?</b></p> <p class="ql-block"><b>列宁广场列宁塑像</b></p> <p class="ql-block"><b>东正教堂:也叫救世主大教堂,是海参崴最大的东正教堂,1907年为纪念日俄战争时期牺牲的战士而建,建筑风格独特,白色墙面搭配金黄色屋顶,内部装饰精美,有金碧辉煌的壁画和华丽的圣像。</b></p> <p class="ql-block"><b>海参崴凯旋门: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891年,为纪念沙俄皇储尼古拉二世主持西伯利亚铁路开工仪式而建,融合欧洲凯旋门与俄罗斯拜占庭风格,历经毁坏与重建。原建筑在1930年苏联时期被毁,现在建筑为2003年重建。</b></p> <p class="ql-block"><b>胜利广场:又称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广场,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中心的标志性广场。始建于1961年,为纪念1917年十月革命和1922年苏维埃政权在远东的胜利而建,是当地政治、文化和交通枢纽,以远东最大的纪念碑群为核心地标。</b></p> <p class="ql-block"><b>英烈名录墙</b></p> <p class="ql-block"><b>胜利广场不仅是历史纪念地,也是市民和游客的重要活动场所。每年胜利日(5月9日)举行阅兵仪式。当地新婚夫妇常在婚礼日向纪念碑献花,表达对先烈的敬意。</b></p> <p class="ql-block"><b>金角湾大桥:横跨金角湾,连接海参崴市中心与俄罗斯岛,建成于2012年,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桥面设有双向四车道和人行道,夜晚灯光亮起时景色十分壮观。</b></p> <p class="ql-block"><b>海参博物馆,当地导游带到这地,似是必须项目。</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里也有展品,好像卖商品是主要的。</b></p> <p class="ql-block"><b>↑住宿地附近海滨的一个游艇码头</b></p><p class="ql-block"><b>↓住宿地附近的居民小区</b></p> <p class="ql-block"><b>↓街头玩滑板的学生</b></p> <p class="ql-block"><b>海参崴火车站:火车站与俄罗斯远东大铁路同期建设,1912年建成。车站外观精美古朴,充满贵族气息。主入口采用三联拱门形式,屋内为冰刀状屋顶,有许多小帐篷顶点缀其中,给人以复杂多变的视觉美感。站内装饰以“我们伟大的祖国”主题棚画、双头鹰纹饰及市徽图案为主。</b></p> <p class="ql-block"><b>YEa型3306号蒸汽机车:YEa型3306号蒸汽机车为二战时运输工具,后成为纪念铁路工人的实物纪念碑。碑文铭刻着1941-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牺牲的远东铁路工人事迹,机车由美国制造并经太平洋运抵当地。</b></p> <p class="ql-block"><b>海参崴火车站夜景</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夜色下的YEa型3306号蒸汽机车</b></p> <p class="ql-block"><b>海参崴火车站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b></p> <p class="ql-block"><b>莫斯科至海参崴9288公里距离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晚上的鹰巢山和金角湾大桥↓</b></p> <p class="ql-block"><b>从海参崴火车站步行回到住宿酒店,经过这条个路口。</b></p> <p class="ql-block"><b>托卡内夫灯塔:又称托卡列夫斯基灯塔,是海参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灯塔始建于1876年,高12米,以其红白相间的塔身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最南端的半岛尽头,紧邻海参崴港入口处,这里是陆地的尽头、太平洋的起点而闻名,因而被誉为“世界尽头的灯塔”。</b></p> <p class="ql-block"><b>作为远东地区历史悠久的灯塔之一,不仅是保障船舶安全通行的重要导航设施,更因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取景地而成为全球游客追捧的网红打卡地。据说灯塔的日出景色美得让人心醉,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但我们却没有机会早晚到此一游。</b></p> <p class="ql-block"><b>玻璃海滩:海滩位于俄罗斯海参崴市乌苏里湾,距市区约25-30公里。20世纪苏联时期,该区域被用作伏特加瓶、啤酒瓶等玻璃制品的倾倒场,经海浪长时间冲刷,酒瓶碎片被打磨得光滑圆润,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玻璃海滩,现在成了地质奇观保护区和免费的旅游景点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 海兰泡和海参崴的短暂旅游,让我们见识了“曾经的这片土地”的现状:这里生活居住的人,基本没有中国人,看到的只能是作为游客旅行团队。其他方面,几乎也不存在任何中国元素。在这里,手机信号、人民币普通话等都不好使。如果语言文字不通,几乎就象是傻子一般,远不及到东南亚日韩旅游,有些东西猜猜也能明白三五分。城市建设诸方面并不多么好,却挺实用。人们生活平静,看不出俄乌战争对这里有什么影响。所看到的人,对中国人比较友好,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会主动打招呼问候……历史不能忘记,看样子只能在历史书和博物馆里了!</b></p><p class="ql-block"><b>谢谢你的浏览欣赏和关注!</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10月10日</b></p> <p class="ql-block"><b>附:在编辑本篇文章中,有关资料记载表明,沙俄在近代历史上侵占的我国领土,并不仅仅是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这100万平方公里,还有其他被占领土,一并附后作为参考学习。</b></p><p class="ql-block"><b> 沙皇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约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b></p><p class="ql-block"><b>1. 《瑷珲条约》(1858年):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领土。</b></p><p class="ql-block"><b>2. 《北京条约》(1860年):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b></p><p class="ql-block"><b>3. 《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领土。</b></p><p class="ql-block"><b>4. 《伊犁条约》及后续勘界议定书(1881-1884年):虽收回伊犁九城,但仍割占了中国伊犁河谷以西、斋桑泊以东约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b></p><p class="ql-block"><b> 上述为通过条约明确割占的领土。此外,在沙俄和苏联时期,还存在一些非法侵占和实际控制的区域,因未签订国际普遍承认的割让条约,未在上述统计中。</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10月1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