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塬传承》第七十三章短跑

碧海蓝天

<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的豳塬,正是风和日丽的好时节。碧蓝的天空下暖风融融,田埂上繁花似锦,大田作物已铺满大地,泼泼洒洒的翠绿望不到边。偶有柳絮随风轻扬,山坡苜蓿地里,刚冒头的嫩芽嫩得能掐出水来,约莫一扎高——这可是田碧玉的心头好,掐一把回家,能变出苜蓿薄饼、麦饭、凉调菜、面疙瘩,样样都是这个季节独有的鲜香。</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已上到初一第二学期。自打去年秋季入学,学校的作息就改了样:实行了十多年的两顿饭制改成三顿,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早上七点到校,早操、早读后上两节课,十点课间操再续两堂,十二点放学;下午一点半自习,接着两节课加课外活动,五点半结束;晚饭后还有晚自习,从七点直到九点。这紧凑的安排里,藏着各地对教育的看重,连带着家家户户的日子,也都跟着学生的节奏转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弟弟李晓北还没上学,要等下半年才进一年级。这会儿的乡下还没幼儿园,他整天跟着同龄伙伴在大队街道、院子前后疯跑,把日子过成了撒欢的风。</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在班里是尖子生,数学、语文常稳坐班级甚至年级头两把交椅,唯独英语拖后腿。学校刚恢复这门课,教英语的梁老师是高中毕业生出身的民办教师,只在豳州教师进修学校学过半年,水平尚属初级,发音也带着土味。李晓西对着这门“外乡话”提不起劲,成绩自然好不到哪儿去。即便如此,他初一上学期两次考试的七门课程平均分仍飙到95分以上,稳居年级前三、班级第一,顺理成章地当了班长。</p><p class="ql-block"> 数学张老师是乾州师范科班出身,肚里的学问扎实,讲起课来总能把知识点掰碎了讲透。他瞧着李晓西聪明好学,数学尤其拔尖,便力荐他当班长。李晓西也没让人失望,把班里琐事安排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学校4月21号开运动会,咱们年级四个班竞争着呢。你带班干部把这事组织好。”张老师把他叫到跟前吩咐。</p><p class="ql-block"> “小学没开过正规运动会,体育课也就跑跑长短跑,跟中学的会不一样吧?”李晓西问。</p><p class="ql-block"> “体育老师会讲规则和项目,分田赛、径赛两类。铅球、标枪、跳远是田赛;100米、200米短跑,400米、800米、1500米中长跑是径赛。每人最多报三个项目,集体项目可以兼报。你先组织同学报名,报多了就测试筛选。”张老师补充道。</p><p class="ql-block"> “那咱班肯定能拿好成绩。”李晓西眼睛亮起来。</p><p class="ql-block"> “你发现好苗子了?”张老师笑问。</p><p class="ql-block"> “我堂哥李晓春、堂弟李晓夏,加上我,在孙村小学都是短跑名将。我仨保管能包揽初一100米、200米、400米的前三名!”他说得笃定,嘴角扬着自信。</p><p class="ql-block"> “年级可有两百多人,别太托大。”张老师笑着敲打,眼底却藏着期待。</p><p class="ql-block"> “到时候您看结果!”李晓西拍了胸脯。</p><p class="ql-block"> 他很快带着班干部行动起来:先让同学自愿报项,热门项目就组织测试,敲定参赛名单;还拉起了拉拉队、通讯组、后勤组,把每个环节都扣得严丝合缝。在他看来,这运动会不光是比赛,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得让集体的劲儿往一处使。</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自己报了100米、200米、400米三个个人项目,外加前两个距离的接力赛。他跳远、铅球也不差,只是名额有限,索性选了最拿手的短跑。李晓春、李晓夏跟他步调一致,三兄弟憋着劲要把奖牌拿到手。女生李小米、李小燕也报了短跑,要在赛场上争口气。</p><p class="ql-block"> 4月21日这天,高家中学的操场挤得人山人海。大喇叭里的《运动员进行曲》一响起,连空气都跟着沸腾。女主持人清亮的声音穿透人群:“高家中学第二届运动会,现在开幕!全体运动员入场!”</p><p class="ql-block"> 红旗队扛着四十面彩旗走在最前,锣鼓队、舞蹈队紧随其后,各班运动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礼仪同学的引导下迈入场内。国歌奏响时,五星红旗与运动会会旗一同升起,猎猎迎风。领导讲话、运动员与裁判员代表宣誓后,开幕式在广播声中落下帷幕,比赛的硝烟味顿时浓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操场的400米环形跑道外,用白石灰画了八条分道,在黄土地上格外扎眼。虽说运动员们穿的都是家常衣服,没什么运动服,可每个人眼里都燃着劲。100米直道也是八个赛道,已经准备到位。</p><p class="ql-block"> 100米预赛发令枪响的瞬间,李晓西像出膛的子弹蹿了出去。他打小喝羊奶长大,大腿粗壮有力,跑起来风驰电掣,爆发力与耐力都透着股野劲。最终他第一个撞线,李晓春、李晓夏紧随其后,三兄弟愣是在预赛就把前三名包揽了。</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李晓春!李晓夏!”初一(1)班的拉拉队喊得震天响,三人走回班级区域时,掌声差点把耳朵震聋——这头阵打得漂亮!</p><p class="ql-block"> 上午的复赛,三兄弟依旧稳居前三。下午的200米预复赛,他们照样强势晋级。通讯组的李小米写了篇稿子,很快在广播里传开:“80年代的少年,当以强健体魄争当三好!为初一(1)班的健儿们加油,愿他们乘风破浪,赛出青春风采!”那稚嫩又激昂的声音里,十三四岁的少年们跑得更猛了,把初生牛犊的拼劲全撒在了跑道上。</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初一(1)班的好消息不止于此:李浩宇在800米拿了第三,李鹏程的铅球得了第五,每个人都在为集体添彩。</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的100米、200米决赛,李晓西三兄弟果然不负众望,再揽前三。女生也不甘示弱,李小米100米跑了第二,李小燕800米摘得第三,奖牌数噌噌往上涨。</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的接力赛彻底点燃了全场。100米接力决赛时,李晓夏起跑稍慢,交接棒时却追成第一;李晓春接棒后继续领跑,李浩宇第三棒稳稳守住优势;最后一棒交到李晓西手里,他像一阵旋风冲出去,愣是把对手甩开十多米,轻松夺冠。随后的200米接力,初一(1)班再下一城。</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运动会在欢腾中落幕,同学们互相搀扶、打气的模样,比奖牌更让人暖心。</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也太神了,学习好,跑步还这么猛,优点全占了!”</p><p class="ql-block"> “他记性才叫绝,考前看几遍历史书,闭着眼都能说清哪段在第几页,一字不差!”</p><p class="ql-block"> “数学更是没话说,小学竞赛题里的工程问题、鸡兔同笼,他门儿清!”</p><p class="ql-block"> “可他课间还在玩啊,也没见整天抱着书。”</p><p class="ql-block"> 议论声里,有人总结道:“成绩好坏,一半靠努力,一半靠天赋。抽象的难题,理解不了的话,再用功也白搭。”</p><p class="ql-block"> “他真是玩得痛快、学得顶尖、人品还好,妥妥的三好学生!”</p><p class="ql-block"> 彼时的初一年级,李晓西与(2)班王立群、(3)班张战利、(4)班李小国,是常年霸榜年级前三的“四大金刚”。李晓西若不是英语拖后腿,早就稳坐第一,如今只能在前三来回晃。</p><p class="ql-block"> “他哥是大学生,家里学风正!”同班的汪小群插了句。他和李浩宇,都是班里的优等生。</p><p class="ql-block"> 初中生活紧张又鲜活,李晓西平时没空帮家里干活,只有周末能搭把手。田碧玉今年没再放羊——去年尝到的甜头引来了不少眼红的人,开春后好几个男劳力争着接了放羊的活,政策照旧。她便回生产队上工,一天不落,工分抓得比从前更紧。</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远在渭阳师范专科学校的李晓东,已到了大三下学期,七月就要毕业。作为豳州来的学生,他没什么选择——豳州属渭阳市北五县,是出了名的落后地区,这里的毕业生按规定得回原籍教书,档案直接寄往豳州市教育局,将来分到各县学校。而南八县和渭阳市区的学生,能争取统分指标,优秀的能留校,或去机关、国企,比他们多得多的出路。</p><p class="ql-block"> 李晓东和同桌张小雅同窗三年,总有聊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 “晓东,你看过司汤达的《红与黑》吗?”张小雅忽然问。</p><p class="ql-block"> “于连那主人公,想往上爬却处处碰壁,最后为情杀人被判死刑,挺可悲的。”李晓东答。</p><p class="ql-block"> “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都成了他的情人,可平民和贵族哪能真在一起?现实太残酷了。”张小雅叹道。</p><p class="ql-block"> “社会说平等,实则分阶层。门当户对这话,到现在都没过时。”李晓东笑了笑,“就像你,班里多少人围着转,可你看得上吗?”</p><p class="ql-block"> “我只想要两情相悦,不管对方家境。”张小雅望着他,“追我的人里,没一个让我动心的。”</p><p class="ql-block"> “王大伟追了你三年,前阵子还写信吧?”</p><p class="ql-block"> “我昨天跟他说清楚了,让他死心——我说我有心上人了。”</p><p class="ql-block"> “哦?是哪个名校学长?”李晓东故意逗她。</p><p class="ql-block"> “你别装糊涂,我的心思,你最懂。”张小雅的目光亮得像星。</p><p class="ql-block"> 李晓东却转了话头:“《红与黑》里的差距,现在也有。农村娃家养猪种地,城里姑娘长在机关工厂,生活习惯差太远,谈恋爱容易,过日子难。”</p><p class="ql-block"> 张小雅的眼神暗了下去:“我妈也劝我别找农村的……我再想想吧。”</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李晓东六点去操场锻炼,远远看见双杠上挂着个人影——竟是王大伟!他赶紧喊人,附近的师生冲过来把人救下,做了好一阵人工呼吸才救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没了爱情,活着还有啥意思!”王大伟哭喊道。</p><p class="ql-block"> “单相思算哪门子爱情?”李晓东厉声说,“你对得起供你上学的父母吗?对得起将来要当老师的身份吗?”</p><p class="ql-block"> “我妈还盼着我挣钱……我也喜欢当老师……”王大伟喃喃道。</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着是绝路,明天可能就有转机。说不定前头就有姑娘等着你,咋能现在就垮了?”李晓东拍着他的肩。</p><p class="ql-block"> 王大伟终于清醒了:“这事别外传,行吗?”</p><p class="ql-block"> “放心,你得振作起来。”李晓东看着他眼里重燃的光,松了口气。</p><p class="ql-block"> 这场风波后,大学时光也快到了头。三年里,李晓东从毛头小伙长成满腹经纶的青年,诗词歌赋、历史文化在他心里扎了根,也让他看清了世界的模样。他揣着一身学问,满心想的都是回故乡,为豳塬尽份力。</p><p class="ql-block"> 家里,田碧玉今年养了两头猪,偶尔会让李晓北帮忙打猪草。她上工的劲头丝毫未减,刮风下雨从不缺勤,把日子过得踏实又坚韧,就像这片豳塬土地,默默孕育着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