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游走山东古建筑博物馆

夏威夷

盼望已久的山东古建筑博物馆终于在国庆节期间迎来了“开放日”活动。<br><br>此次开放以四进院的建筑群外观展示为主,因为院内修缮工程尚未完工。 需要预约参观,60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可以直接入馆观赏。<div><br></div><div>正值秋雨绵绵之际,冒雨前去打卡。现将打卡景观一一道来,分享网友们!</div> 山东古建筑博物馆,位于济南上新街51号,山东剧院东邻,是万字会旧址,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山东省首座收藏、研究、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技艺及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 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始建于1934年,于1942年建成,为民国时期慈善性社会组织“世界红万字会”的发起地,2006年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辰光阁</font></b></h5> 建筑群由四进院落构成,主体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造型遵循清官式建筑形制,建筑彩画线条工整、笔触细腻,室内装修巧妙融合中式传统和西式近代装饰元素,是近代中国建筑的上乘之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二进院全景</font></h5> 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拥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正门、前殿、母殿、辰光阁,中轴线上各建筑由南往北逐渐抬高,层次分明,使得整座建筑群看起来宁静幽深,富丽堂皇。 东   门 现在山东古建筑博物馆大门(东门),位于上新街南端(51号)坐西朝东。 从这座仿古建筑大门的挂牌,就能看出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几经变迁历史沿革的发展脉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世纪五十年代老照片(网络资料)</font></h5> 1948 年,济南解放,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移交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使用。1952年,由山东省博物馆管理使用,挂牌为山东地方志陈列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3年省博物馆宋振亮摄(网络片)</font></h5> 1954 年,辟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1961 年,作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及库房。 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 年,转交山东省文物事业管理局。 1996年—2022年5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管理使用。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6月,由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管理使用,开展修缮保护工作。 2023年大门用绿网包住,正在修缮中。<br><br> 2025年初,装修一新的大门,红漆刷色,绿琉璃瓦,让人眼前一亮。大门前一左一右两个挂牌“山东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与“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 开放日前几天的大门,门前无挂牌。<br> 西  门 实际万字会旧址还有一座西门,与东门相对,许多人不知道。两座大门分别列东西两侧,这在全国宫殿是少见的,东西大门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西门可从山东剧院大门进去窥探到,正巧我有修复前后的对比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修复前(2021.9.7)</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修复后</font></h5> 修复一新的西门,不通行,门前是条杂沟。<br><br> 在东门进院时直冲的西门,在院内看不出是西门,像是一进院的西屋,是不是门楼房? 这座房屋进去就是西门!西门一直不通行,仅为装饰。<br><br> 影  壁 进东门为整座古建筑群的一进院,其南墙是豪华的"一字型"琉璃影壁。按体量,在省内名列前茅。 影壁墙,东西长31.92米,厚1.76米,通高8.14米。比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还要高大,如此大体量的影壁十分罕见。 影壁墙体为砖石结构,中心和两侧是用黄绿琉璃构件装饰的花卉图案,庑殿顶,六样绿琉璃瓦屋面。 正面中心镶嵌盆栽盛开的西番莲黃绿琉璃浮雕花饰,盆上镌刻“大吉羊"三字,寓意”吉祥、富贵、平安”。 就装饰艺术来看,影壁下碱为青石须弥座石基座。上枭及下枭部位雕刻“巴达马”图案。影壁心为45°斜方砖墙心,正面中间、四角镶嵌琉璃浮雕。四角柱子、马蹄磉、耳子、冰盘檐均为琉璃制作。 正脊两端施正吻。绿琉璃瓦顶面,垂脊上均设垂兽和2 个跑兽,自前而后依次为:仙人、龙、凤。<br><br> 这是影壁墙的背面,紧邻文化西路。 影壁前有一观赏石,上题红字“万字会古树园”,一进门,让人感受到园林的参天大树之景。说明万字会旧址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更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正  门 入东门一进院四面,东、西两侧是东门与西门,南面是影壁,而北面就是正门,是进入二进院的的门洞。 正门,坐北朝南,为尖山式硬山顶建筑,东西两侧各设圆山式硬山顶倒座,绿琉璃瓦屋面,砖木结构。 大门面阔三间,东西长12.27米;进深二间,南北宽10.36米,通高11.09米;倒座面阔三间,东西长9.68米:进深二间,南北宽8.50米,通高8.58米。椽头绘虎眼、卍字彩画,梁、檩枋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清晰可见。 1992年5月拍的老照片,有门匾“博览古今”四个大字,现在新修复的大门,没有了这幅匾额,是不是还要挂上?这四个大字,不知是谁的手迹?当时印章拍的不清楚。 明间前后贯通,便于通行。绿琉璃瓦屋面,正脊两端各施正吻,垂脊为铃铛排山脊;东、西次间前檐墙中间各设一六边形什锦窗,济南青花岗岩窗套,窗内棂条拼成“卐”字形,棂条内侧镶嵌玻璃;外檐椽望刷铁红油饰。与早先三十多年前的颜色不一样。 二进院 跨过正门,来到第二进院落,貌似来到了北京的王府大院。院里种有海棠月季,精美的石雕,非常漂亮,烟雨下的大院格外秀美。观看9年前后的对比片,清楚地看到修复后的新貌。 二进院两侧有厢房东、西各一座,圆山式硬山顶建筑,布瓦筒瓦屋面,砖木结构,设前廊。<br><br>房屋面阔七间,南北长24.75 米;进深二间,东西宽10.48 米,通高 9.85 米。 山墙设有门洞,连两侧厢房有回廊相连。<br><br>前檐设平开玻璃木门窗。椽头绘栀花套方彩画,檐檩、垫板、额枋绘卍字纹双箍头苏式包袱彩绘,包袱心绘花木风景。 院子中央有一个貌似石雕香炉,据网友@千泉之城说:这是万字会,遗留下来计量时间的日晷,可惜丢失了晷盘和晷针,只剩下了底座,许多游人看到这处精美的石雕。<br><br>增加一个知识点:日晷(guǐ )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在二进院西南角回廊向西望的角度,会清楚地看到注有“山东剧院”四个大字的老建筑帽顶。 回  廓 回廊,分别位于二进院东西厢房与南北两侧建筑结合部,共4座。 圆山式悬山顶双面廊,裹垄灰屋面,木结构。面阔三间,南北长6.68米;进深一间,东西宽3.23米,通高5.58米。 廊柱间,上面安装倒挂楣子,下面安装坐凳楣子。 椽头绘栀花、套方彩画,廊内梁架、脊檩绘掐箍头苏式彩画外檐檩枋绘金线苏式彩画。 三十多年前在此拍照的回廊,现在油红刷漆,旧颜变新色。照片上的父女俩,来济探亲,在当年的省博物馆游览,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虽早已离世,留下了如秋雨一般的绵绵思念!正如杜枚诗“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前  殿 前殿,位于二进院北屋(正堂),现正在展出《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展》,会专题再介绍。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tadlyy?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177165" target="_blank">古建筑模型展览</a></p> 前殿是圆山式歇山顶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布瓦筒瓦屋面四周带回廊。<br><br>面阔十一间,东西长36.91米;进深五间,南北宽15.88米,通高12.60米。 明间为穿堂,前后各安装四扇平开玻璃木门,其余各间安装玻璃木窗。现在因为展览的原因,只开放坐北朝南的大门,供游客参观。 椽头绘虎眼、卍字彩画,梁、、枋、柱头绘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与整座庭院的建筑风格相同。 四角亭 四角亭,藏在二进院东厢房东边的便道上,紧挨着东院墙,亭在前殿东端。人们习惯走中轴线,往往会两边便道的小景。 如果直接去四角亭,可在一入东门时,沿北去的石砖便路通往到达,这条小路东边是平房,现为办公室,路西就是二进院的厢房。这种小路在四进院建筑群外围,院墙以内,有东与西两条。靠院墙的均为简易平房。 四角亭是四角单檐攒尖顶方亭,裹垄灰屋面,木结构,面阔、进深均2.76米,通高4.70米。额枋下安装卷草纹雀替,青石灰岩台基。1954为展示青州龙兴寺铜钟(唐代)而建。 小亭小长条仿古平房后面就是万字会旧址的院墙。院墙外就是上新街。 院  墙 从墙外的上新街看高大的围墙,院墙石砌底座,南北长215米,东西约65米,墙体结构特别坚固,形成美观的基石围墙。 此基石墙比一般的墙体高出一倍,三层横排布局整齐的长方形石料,再向上是灰砖垒的墙体,形成墙体图示有层次感,高高大大的院墙还给人以神秘感。 三进院 穿过前殿连廊来到第三进院落,就会发现此院更为壮观大气。宽大的主甬道用大方砖铺成,甬道直通母殿,母殿为九开间庑殿顶建筑,四周都有回廊。 第三进院落比前两院都大得多,在济南市寺庙和住宅建筑当中,是最大的独立院落。<br><br>此院是原万字会举行正规活动的场所,正面母殿体量高大稳重,殿前面有月台,东西配殿均建在高台之上,两厢左右围合,气氛庄严。 三进院厢房东、西各一座,据说明牌所言:圆山式硬山顶建筑,裹垄灰屋面,砖木结构,设前廊。 面阔九间,南北长 31.4米;进深二间,东西宽 10.67 米,通高 9.90 米,山墙设廊心墙;前檐安装平开玻璃木门窗。 院中有四棵种植的白皮松,结合院内赏石、花草,幽雅,美景如画。在秋雨绵绵里更彰显出烟雨的画卷,美不胜收,犹如走进了仙境。飘飘然也! 母  殿 母殿,是三进院的主殿(北殿),是前厦后殿组合式建筑,前厦圆山式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后殿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带回廊。 母殿比前殿要高出许多,体量也比前殿要大。东西长 35.93米,南北宽 26.9 米,通高 18.81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绿琉璃瓦屋面,重昂五踩斗棋。<br><br>据资料:室内设天花吊顶,母殿明间、次间安装平开玻璃木门,梢间、尽间安装平开玻璃木窗。因修缮还要继续,室内也没开放。现在仅可观看整座母殿的外貌。<br><br>整座建筑的梁架斗拱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后,再经精雕细刻,工艺非常复杂,处处见精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母殿背面</font></b></h5> 四进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四进院全景</font></b></h5> 四进院,是由母殿回廊往北为万字会旧址建筑群最后一座院子,称后院。<br><br> 站在母殿后回廊往北看后院,坐北朝南高大的“辰光阁”直入眼帘。辰光阁主楼为五开间,东西两配楼为两开间,后坐约1米,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此阁的建筑形式很像北京雍和宫万福,建筑档次很高。 后院东西各建有一座八角形重檐攒尖顶亭,称八角亭,檐檩斗拱均有官式彩绘,门窗均木制花格棂式。<br><br>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建筑都用民国时期特制的大型磨光灰砖砌筑。 辰光阁东侧,东八角亭北侧有一汉白玉石碑,碑文主要记载了万字会建造过程,辰光阁名称由来及建造方位选址,资金来源及花费,碑文撰书人等。 丹陛石 辰光阁大殿前台阶中央有一块石雕,看到照片,不知所云,将图片发给“豆包”请教,得到的回复称做丹陛石,也被称为陛石。<br><br>图中的石雕就是丹陛石,上面雕刻着祥云、山海等图案。 正巧金先生将九年前的老片发来,进行对比,这次修复,保存了原貌,将杂物及损坏的复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开放日前几天还都盖着,地面也没有整好,但国庆期间的开放日,这些老建筑以新颜呈现在游客面前。 丹陛石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豆包回复):<br><br>皇权象征:在古代,丹陛石是皇权的重要象征,只有皇帝等极少数人能在特定场合经此上殿,彰显皇家的至高无上。<br><br>装饰与艺术价值:其雕刻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多样,如龙凤、祥云、海水江崖等,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br><br>文化内涵:图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像海水江崖象征着江山永固,祥云寓意吉祥如意,是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 八角亭 八角亭,位于后院东、西各一座,八角重檐攒尖亭,绿琉璃瓦屋面,钢筋混凝土结构。边长 2.2 米,通高 9.45 米。正立面桂间安装双扇平开隔扇门,其余各面安装平开槛窗。青砖干摆丝缝槛墙济南青花岗岩台基。椽头绘花卉、套方彩画,檐部绘花草枋心雅伍墨旋子彩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修复前</font></b>(金霖摄影/2016.4.20)</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修复后</font></b></h5> 摄影家金霖先生于2016年去此院拍了许多照片,八角亭的老片与现在修复一新的两张新旧对比片,角度竟然一致,让人更能看清没修复前八角亭的旧貌,那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门柱上掉了许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修复前</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修复后</font></b></h5> 这一组新旧对比片,可以看到位于东侧的八角亭,在修旧如旧的保护中重焕光彩。 整个建筑群的前三个院落与与最后一个院落的建筑风格不同。前三个院落的建筑门窗均为西式上下两层玻璃木质门窗,使屋内光线良好,不会让人产生了古建筑的阴森感,且墙外留有自然通风孔。后院辰光阁、八角亭则为民族式花格棂门窗。 辰光阁 辰光阁,位居万字会旧址最北边,又坐落在中轴线上,与北极相对应,1940年兴建基础时正好是庚辰年,符合天意和时间的机缘巧合。故名为“辰光阁”。也是万字会旧址建筑群中最高大壮观的一座殿堂。 辰光阁中间三重檐歇山顶、两侧重檐庑殿顶组合式楼阁建筑,绿琉璃瓦屋面。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设回廊,中间楼阁上,有一块长方形蓝底竖匾,上写三个金字“辰光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修复前</b></font>(金霖摄影/2016.4.20)</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修复后</font></b></h5> 从修复前后的对比片,看出辰光阁新旧两重天,原来布满灰尘的老建筑,现在焕发光彩! 雨中观阁,别有一番风韵。观全貌,此阁中间及两侧各面阔三间,东西长36.69 米;中间进深六间,两侧进深四间,南北宽19.91 米,通高22.47米。 青砖墙体,济南青花岗岩台基,明间台阶设祥云山海高浮雕御路石。 据殿前铭牌介绍,室内及回廊设天花吊顶,二层吊顶中间设雕龙藻井,雕刻祥云蝙蝠。因国庆期间不开放室内,还好有金霖先生9年前拍摄的室内装饰照片,以观其绝美木雕工艺。 烟雨中的辰光阁,诗情画意,韵味无穷!我们还会再来! 古建筑博物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