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诱惑——九寨沟及周边六日游(风光篇)之一——乐山大佛

巴人

<p class="ql-block">  说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p><p class="ql-block"> 而旅游不过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去而已,只是远方有太多的诱惑。</p><p class="ql-block"> 向往九寨沟已久,听说秋季的九寨沟山美水美,好不容易要出趟远门,除了九寨沟之外,还选择了离九寨沟不远的成都、乐山大佛、峨眉山、黄龙、青城山、都江堰等景区作为此次旅游目的地。为了避开国庆长假人流高峰,选在9月下旬开启行程。</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乘坐MF8401航班飞往成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于此行全程交由旅行社办理,所以行程安排得比较紧凑。下飞机后就直奔第一站乐山大佛而去。</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东岸,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进得景区,沿着登山道拾级而上,两旁石刻建筑不时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位于登山道上的载酒亭始建于公元16世纪。取意于苏东坡《送张嘉州》诗句”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据说,苏东坡在乐山读书时,常载酒泛舟,悠游于山水之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亭早圮,这是后来新建。</span></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的“乐山大佛”四个字是郭沫若所写,过了这个门就是乐山大佛的核心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p><p class="ql-block">整座佛像通高71米,头高14.7米、宽10米,头上发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大佛肩宽28米,眼睛长3.3米,耳长7米,脚面上可以围坐约上百人,仅脚指甲上就可以并排坐4个人。</p> <p class="ql-block">大佛临江危坐,体态匀整,双手扶膝,神情肃穆。在其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我们到达时,这条栈道没有对游人开放,下到佛像底部需从另一条路通行。</p> <p class="ql-block">据说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禅师。海通是贵州人,在凌云山结茅修行。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处水势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事故,见此,海通禅师立志开凿大佛,欲仰仗佛法,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于是筹集人力财力,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动工开凿。当时弥勒佛像作为武周时期广泛流传的佛像代表,自然成为海通造像的首选,遗憾的是,当大佛头、胸初具雏形,海通就圆寂了。海通辞世后,工程一度中断。此后大佛的开凿又经几度重建、停工、重建,终于在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得以完工,前后历时约90年。</p> <p class="ql-block">传说这里是海通禅师建造大佛时所住之处。有一个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吏索要钱财,海通严词回绝:“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不信,没想到海通禅师捧着盆子真要剜目,“吏大惊,奔波祈悔”。这虽是传说,但它不由得让人想起不久前案发的少林住持释永信的故事,不禁让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大佛被雨水侵蚀,建造时在佛像的两耳和头颅后面、衣领、胸部等多部位设计有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一套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正是这套排水系统,千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如今,江水依然奔腾不息,江面上的船只来来往往,而大佛则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景区属丹霞地貌,基础岩石为紫红色砂砾岩,富含碳酸钙,红砂岩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可塑性。</p><p class="ql-block">‍岩壁上的这些被游人用手指戳出来的小洞,足见这里岩石的可塑性。</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还有凌云寺、乌尤寺、巨形卧佛等景点,与乐山大佛景区组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从乐山下来之后,乘车奔赴下一站峨眉山。在峨眉山附近用过晚餐后入住峨眉山澜庭悦景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