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疆戈壁</p><p class="ql-block">纯天然地表玉化风凌石</p><p class="ql-block">高浮雕,《飞天》</p><p class="ql-block">画面整体感觉如一位仙子遨游于九天云外,人物画面居中,飞舞身姿与云朵艾杨动感十足,仙气飘飘,高浮雕的立体感觉,似人为镂空技法,层次感对于视觉有强烈的冲击,黑白套色,对比度强。</p> <p class="ql-block">飞天</p><p class="ql-block">“飞天”一词最早出处见于《洛阳伽蓝记》,此名称与今所见之石窟壁画中飞天图形同步。飞天,可以解释为“飞翔的天人”。飞天中的人物,早期除有部分飞和尚外,大都为女性。飞天形象主要以壁画为主,以敦煌莫高窟最为典型。此外还分布在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等。3-5</p><p class="ql-block">飞天形象,自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佛教始经西域传至中国,飞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历史,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是飞天、飞仙不分。而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时期的飞天形象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早期的飞天形象出现在故事画中时,并没有被固定在壁画中的特定位置。从中国各地飞天遗迹看,飞天主要有四种艺术表现形式。泥塑飞天以半浮雕、施重彩为特征、莫高窟437窟及金塔寺东窑尚有遗存。木雕飞天为全圆雕或半圆雕,雕后涂彩漆,以福建泉州开元寺为代表,为晚期寺院建筑装饰。</p><p class="ql-block">飞天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结晶,展现了丰富的多元文明色彩,既有古天竺文化的影响,又包含了古代中国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审美情趣。飞天蕴含“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集聚着中国人的智慧,表达出古人对于自由翱翔的美好愿望。对于所有艺术工作者来说,“飞天”形象是中国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