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现代高层住宅兴起之前,中国古民居类型就已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北京四合院、西北窑洞、徽派民居、闽南古厝、客家土楼、蒙古包、吊脚楼、绍兴台门、潮汕古民居和琼北古民居等,这些类型体现了地域文化、气候适应和家族宗法制度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民居,地坑院,<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主要分布于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及陕西部分地区,</span>是地下窑洞式民居,通过挖掘地坑形成院落,具有“见树不见村”的隐蔽性,冬暖夏凉且抗震。地坑院群落一般建于塬上,塬是一种高地平台,具有良好的防水性,为西北地区的特殊地貌。</p> <p class="ql-block">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屋,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这种民居的贴切写照,建设这种民居所需建筑材料不多,却需要一把子力气,这正符合西北汉子朴实的秉性!</p> <p class="ql-block">各地坑院本不相通,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各地坑院是打通的!</p> <p class="ql-block">院落上方四周有2尺左右的高墙,叫做挡马墙,既用于防水,也防止小孩和其他物品掉落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种灶台名叫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有七到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七至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一方天井人家,几孔窑洞灯火,将黄土地上曾经的奇迹与岁月过往收藏其中,走进它,你就走进了一个活色生香的世界,走进它,你就走进了一本融古通今的书!</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的休闲空间,晚饭后,人们可能会说,我“上去”溜达一圈!</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民宿典型的标间,民宿老板报价180一天,考虑卫生间在外面为公共的,似乎价格有点偏高,然作为一种体验,尚可接受!</p> <p class="ql-block">景点的后面是已经废弃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摸着这些黄土墙壁,能够感受到这个地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也许是家徒四壁的贫穷,也许是有了避风港的温暖,抑或是终于有了地坑窑洞才能娶妻生子的幸福。而现在,这些院落窑洞已经废弃,它曾经的主人想必是有了更舒适的住宅,但这些地坑院落,宛如大地的艺术品,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站在其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历史与自然的完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陕州地坑院,即前往南阳卧龙岗,卧龙岗位于南阳市城西4千米处,北连麒麟岗,南濒白河,相传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和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也是“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和历代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p> <p class="ql-block">然而,襄阳市城区往西约1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5A级景区“古隆中”,据说也是诸葛亮躬耕、隐居的地方,著名的“三顾茅庐”事件发生的地方。这就有趣了,这“三顾茅庐”到底发生在哪里?襄阳和南阳都坚称自己这里是诸葛孔明隐居躬耕地,这段“官司”一直打了上千年,地方官府都参与到了这个争夺战当中,甚至最终闹到了嘉靖皇帝那里。当时的顾嘉衡是襄阳人,却在南阳当郡守,再次遇到了两方争讼,他于是写下了一副著名的对联,和了一手好稀泥:“身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p> <p class="ql-block">2007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获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阳一直在为卧龙岗申报5A景区,却让襄阳隆中拔得头筹。2014年南阳卧龙岗景区荣获“河南十佳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顾嘉衡虽是和稀泥,却也有见地,诸葛孔明的这份精神遗产,不属于南阳,也不属于襄阳,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与其把精力耗费在毫无意义的“地盘之争”上,不如携起手来,共同研究和传承诸葛亮的文化与精神,让这位千古智圣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风范,是他“不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惊天智慧,是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