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红色的旅游(二)

食为天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1日,多云。</p><p class="ql-block">今天桥牌比赛休息半天,组织大家去参观大寨,我头疼的厉害原想不去了,又一想一个人待着更难熬还不如去看看大寨……</p><p class="ql-block">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闭眼忍受着头疼的煎熬,思绪却不停翻滚,在记忆深处搜索与大寨有关的一切信息……</p><p class="ql-block">却触动了五十多年前的我人生路上最至暗的岁月,放幻灯片似的从我的记忆深处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我是1974年3月下放的,正是全国热火潮天“学大寨赶昔阳”的巅峰时候,我下放的第一次农活就是到生产队的水库工地去挑土。</p><p class="ql-block">当区里的干部带着我们几个与大队干部交接后,一直蹲着抽土烟的一位黑不溜秋,个头不高,反应木讷长得敦厚的农民站起身来,脸上很艰难地裂嘴笑着说:跟我走吧……</p><p class="ql-block">大队书记忙介绍:这是你们生产队的队长。我们忙喊“队长”,就这样跟着他的身后走进了我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快十九岁了,但瘦弱个小看上去只有十五、六岁的模样,人人看我都摇头,唏嘘不已,连连说:作孽,作孽,这么小放下来能干什么??我大气不敢出,似乎在接受审判,满脑子都是绝望:我什么时候能度过……</p><p class="ql-block">队长三下五除二地把我们安置下,回过身去就叫过一农民交待说:明天你不去工地,给这三个知青编三对小小的簸箕和小扁担,后天她们上水库用。</p><p class="ql-block">队长的这番简单操作突然让我很温暖,这个看上去没什么文化的老农民让我感觉到一丝安全和信任,心里的恐惧也消退了些……接下来的知青岁月里证实了我的判断,让我这个在县城里来的黑五类子女,慢慢放松了“夹着尾巴低头走路的”的紧箍咒,长长地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在农村待了4年又10个月,队里的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对我都很好,特别是老队长只让我干了半年的农活就帮我找大队部安排去小学校当民办老师,而且什么政治活动我都能参加,天天在大喇叭高喊“学大寨赶昔阳”的口号声中积极表现,没有被另类的对待,一度我都以为我变红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车子颠簸了一下,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脱口“学大寨赶昔阳”,满车的人没人呼应,我如梦方醒,同车全都是比我小,除了老伴都是60后的,都没经历过这些……</p><p class="ql-block">车子在巨大的红色的“大寨”门楼前停下,一个操着极象当年郭凤莲口音的本村女讲解员领着我们参观。我迫不及待问:“虎头山在哪”?女讲解员笑答:“来大寨都是先登虎头山再进村参观”……</p><p class="ql-block">虎头山不算高也不算雄伟,就是村后的一个小山包,一条由均匀鹅卵石铺就的约一米多宽的小道缓缓向上,这可是一条红色的革命的全国几亿农民都视为“朝圣”的路,山的中部路边有一“周恩来纪念亭”,周总理曾陪同外国首脑三上虎头山,接近山顶在路的两侧各有一个用钢筋水泥修筑的巨大的水池,还有一“团结沟渡糟”这几个工程都是为虎头山当年的“层层梯田”引水用的,如今满目青翠,满山果树,只有那层层石坝刻录着当年的艰苦奋斗,找不见当年在纪录片中看见的层层梯田,水汪汪的稻田,这个画面在“大寨纪念馆”中可以看见,如今退垦还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顶是陈永贵的墓,墓前是他的雕像,陈永贵笑目眯眯慈祥地俯瞰着村子,永远护佑着山下他麾下的子民世世代代……</p><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我忍不住问了个当年十分困惑我的问题:这么小的村子当年是怎么接待全国各地蜂拥而至来参观和取经的人们?讲解员离的有点远,好在旁边一位知情者答:当年凡是来大寨的所有人一律自备干粮,所有住行都是昔阳县承担的,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后期有“学大寨,赶昔阳”一口号!</p><p class="ql-block">听着大寨轻松欢快的乐曲结束了这趟红色的旅行……</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天天学大寨……</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后登上虎头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