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庄奴

东方博毅

九年,歌声依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光如尘,倏忽九载。仍记得2016年10月11日那个寒冷的秋日凌晨,山城重庆在如丝细雨中醒来即惊闻噩耗,天地人同悲,在呜咽的秋风里,为一生辛勤耕耘了大半辈子的抗战老兵、词坛泰斗、慈祥老人庄奴的默默离去而垂泪,无奈告别了这位用心灵温暖了一个时代的95岁耄耋老人。那天我在泪光中仿佛看见,先生化作了天边最温柔的那片彩云,随风飘向天国,定格成了银河中那颗最明亮的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年重庆寒露不寒,时至深秋艳阳如昨毫无秋意,但那个曾在巴山的秋风秋雨中,于灯下字斟句酌写歌词的身影,仿佛仍在我眼前奋笔疾书,他那三千多首歌词,已变成了几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铭文。九年来,我们依然还在《小城故事》的旋律里,寻找真、善、美的境界,在《甜蜜蜜》的歌声中会心微笑,在《垄上行》的金色秋光里,任思绪遨翔蓝天,在《冬天里的一把火》照耀下,愉悦身心,快乐前行…;先生的词,伴随着美妙的乐曲,早已超越了时空界限,成了母亲哄睡孩童的摇篮曲,成了游子思乡之苦的慰藉,成了恋人们传递爱恋的秋波和暗语,成了人类共同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基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庄奴与重庆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位出生于北京,一生坎坷的老人,有缘与重庆资深美女邹麟女士结为夫妻,伉俪情深。在人生最后的二十余载春秋里,他将最深切的情感,倾注于巴山渝水每一寸土地,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千禧年前后,我由原“重建工”恩师章孝思教授引荐,认识了重庆大学老教授合唱团及唐泽民指挥,继而结识了庄奴先生及夫人。出自内心的崇敬和景仰,让我与先生成为忘年之交,常常近距离聆听先生的教诲和故事,也介绍了不少朋友跟先生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8年为纪念邓丽君的“十亿个掌声”演唱会在重庆人民大礼堂举行。先生亲自上台助演。与凌峰幽默对话。与观众分享邓丽君早年写给他的信。情到深处,先生几度哽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重庆籍青年歌唱家秋林,那微妙微肖的演唱让观众再见邓丽君。老歌新唱,别有一番神韵。先生夸赞她说:不是邓丽君胜似邓丽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在武隆仙女山如茵的绿草坪上,庄奴又与重庆仙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天,蓝天如洗,空气清新。在时任武隆县委书记刘旗、作曲家唐泽民等友人陪伴下,先生在大草坪上即兴为武隆写下第一首歌词。随后创作的仙女山组曲十首,包括流传甚广的《月亮岛》,他分文未取。这份纯粹,正是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庄奴先生最令人敬佩的,正是他甘守清贫的品格和提携后辈的胸怀。当年有当红歌星想演唱他怀念母亲而作的《为什么》时,他婉言谢绝说:“还是让那些不太红的新人去唱吧!”他这份对艺术本质的追求,让重庆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凭借这首歌,于2010年在香港第六届“金紫荆”音乐大展演中荣获金奖,登上了香港金紫荆大赛的领奖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生十分喜欢小孩,并关爱祖国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对他们寄予了厚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还常常无私地给予年轻人以激励和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仙女山接受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徐宁先生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南滨路与重庆著名作家阿蛮亲切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江北与巴蜀中学副校长唐良沐论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左宏元(古月)在重庆人民大礼堂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2月22日先生90大寿,由重庆歌迷钟先生出资,邀海内外演艺界朋友齐聚山城,为先生举办了一埸隆重的生日庆典演出。原重庆市副市长肖祖修,时任重庆市文旅委主任刘旗,亲临现场祝贺。一曲曲老歌,再度流淌!一首首新曲,惊艳登场!一段段呤唱,发自肺腑!一份份真情,把心照亮!无数个“邓丽君”再度复活!无数新人,茁壮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肖祖修副市长与庄奴先生有莫逆之交,生前时有小聚,连手机的振铃声用的也是《甜蜜蜜》。庄老去世那一天,他是第一时间赶往璧山悼念的市领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9月,先生受邀参观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与刘陆克院长共话艺术人文。与师生们交流创作心得。与唐泽民教授共述歌曲背后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5月24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授予台湾著名词作家庄奴先生“重庆荣誉市民”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10月20日,在时任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城规学院院长的促成下,庄奴先生亲临校区考察,受聘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并亲笔为学校“名师讲坛”题字,与校领导畅谈教育根本,与专家探讨发展末来,与师生亲切合影。那天漫谈艺术人生,全校盛况空前,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挤满了闻讯前来的人们,许多学生家长专程打飞的赶来听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空前绝后的师生大逃课让教务处无可奈何,时任党委柴书记自问自答,今天的教学事故可大了,怎么办?免处罚吧!那时先生已年过九十,仍才思敏捷,声如宏钟,风趣幽默,应答如流,全场气氛热烈奔放,时而欢声笑语,时而掌声雷动...,特别是在与师生们交流的互动中,先生表现出的机智,更展现出了他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和心怀天下的大师风范。这堂大课让师生们终身难忘,也让许多人明白了“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的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庄奴先生住进重庆璧山区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他笔下这座“小而美”的城市,成为了他人生最终的归宿。在这里他依然笔耕不辍,将满腔热诚化作不竭的动力,创作了大量讴歌新时代的诗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12月在璧山县长吴道藩陪同下视察璧山台商工业园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生与《小城故事》的曲作者左宏元,是同住在璧山青杠养老院的隔壁邻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4年5月,歌剧《图兰朵》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演出结束后先生应邀去后台与歌唱家谭晶会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庄奴先生与唐泽民教授的友谊,堪称艺坛佳话。先生十分欣赏唐教授的才华,在重庆期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交由这位知音谱曲。唐教授改编的合唱版《甜蜜蜜》得到了先生高度赞扬,他说:邓丽君给了这首歌第一次生命,而唐泽民教授给了这首歌第二次生命。《惜缘》中那句“只要能相见,相见就是缘”,道尽了两人惺惺相惜的情谊。先生创作的歌词中,反映重庆人文景观、重庆山水、重庆精神风貌的歌词多达70余首。包括《重庆直辖十年》《和平的亚洲人》《飞到山城》《天涯何处无青山》《号子有家在三峡》等等。其中《天涯何处无青山》获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和平的亚洲人》成了AAPP会议的会歌,而《号子有家在三峡》则平复了有关川江号子起源的纷争。庄老先生在璧山青杠养老院生活期间,还有感而发,创作了《小而美》《来了就是璧山人》《常青树》《清水河》等等多首作品,表达了他对璧山这座小城的喜爱。那年唐教授因意外离世,庄老后来创作的这些歌词再没专门指定人谱曲。当庄老终于无意中获知唐教授离世的消息时,如闻晴天霹雳,五雷轰顶,悲痛欲绝,老泪纵横,那份痛彻心扉,让人无不动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邹麟是先生晚年最坚实温暖的依靠,因为有了她,先生的晚年是幸福安祥而快乐的,她与先生有着共同的三观,对先生的照顾无微不至,使先生能将创作激情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愧是先生身后的伟大女性和支点,一个可敬的女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生曾专为她写过一首《手杖》让唐教授谱曲后,赠送给了她。在这首词里,他表达了对妻子像手杖一样,在暮年搀扶自己走南闯北,纵横天下,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深情厚意和感恩,他说:这辈子有了你,才懂得竖起脊梁,挺起胸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5年11月,在璧山青杠养老院,会见湄潭县谢副县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详细了解湄潭县的发展情况。当得知贵州湄潭曾经是浙江大学抗战时期的校址,且是古月先生拍摄的琼瑶小说《云深深,雨濛濛》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地,又距重庆不远时,先生风趣的说:这么美的地方,好想去看看,心都飞去了。随际欣然接受了湄潭县人民政府,出访湄潭县的盛情邀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5年12月,在凛冽寒风中,与古月一道出访贵州省湄潭县,受到全县上下的热烈欢迎。先生为湄潭题字:“真善小城,美丽湄潭”。未曾料到,湄潭之行,竟成为了先生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出访并题字,这是贵州湄潭这座充满故事的小城之幸,也是庄老于垂暮之年,在中国西部留下的最后足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5月8日下午,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刘学民董事长,向先生颁发了“终身名誉教授”聘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隐居璧山的日子里,青杠护养中心那盏灯,总要亮到很晚。他常说:“歌词写的是人心,要对得起每一个听歌的人。”这份近乎执拗的认真,让他笔下的每个字都带着温情。先生一生清贫,却留给了世人最富足的精神财富。三千多首歌词,每一首都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情的告白。他总爱说:“写词的人,心里要装着万家灯火。”所以他写《为什么》给天下的母亲和孩子,写《手杖》给相濡以沫的伴侣,写《又见炊烟》给思乡的人们,写《月亮岛》给美丽的武陵山川,写《小城故事》给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写《惜缘》给懂得友谊的知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庄奴这个名字,本身便是一则美丽的传说。他真的人如其名,像极了一位在情感沃土上默默耕耘的农夫,将生命的激情化作三千多首澎湃的作品,如同撒下的种子,已在无数人的心灵深处,长成一片绿色的葱笼。从《甜蜜蜜》的缱绻柔情,到《垄上行》的秋日旷达;从《小城故事》的岁月静好,到《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炽热奔放…;这些流淌着诗情与画意的旋律,早已沉淀为几代华人共同的情感底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中最温暖的华章。任时光流转,他的歌也从未远离。在KTV里被深情传唱的一个个夜晚,在广场上随着舞步飞扬的欢快节拍,在异国他乡游子思乡时的轻声咏叹,在无数“邓丽君”歌声重现的动人时刻,在都市巷弄与山野乡间此起彼伏的回响里,我们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他重逢,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庄奴,从未离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九年,足以让孩童长成少年,让青丝染上白霜。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每当“垄上行”的旋律响起,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个走在秋色里的身影;每当“又见炊烟”飘过耳畔,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故土的眷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九年,世界已变了模样,听歌的方式也在不断更迭,每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时,我们依然会被带回到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某个微风轻拂的黄昏。庄奴先生用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永恒的文艺作品,永远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真情。他虽走了,但却把他对整个时代的真情实感和人生故事及记忆,都留在了那些隽永的歌词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生原名王景羲,常自诘:“小地方,北京人”。抗战期间瞒着父母,报考飞行学校,渴望战场杀敌。南渡黄河时,被其雄浑气势震撼,改名“黄河”,其子取名黄浩然。因感怀宋朝诗人晁补之“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之意,以“庄奴”为笔名,数十年笔耕心作留下三千多首誉满全球的歌词,成就了邓丽君、高凌风、凤飞飞、费翔等等乐坛巨星。他晚年在重庆期间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虽尚未公诸于世,但其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绝不输于先生的前期作品。期盼着这些伟大的文字,终有脍炙人口那一天,期待先生亡灵早日入土为安,能让热爱他的歌迷们,将真挚的思念之情,敬奉到他的墓碑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九年前,我用以下这段文字送他去向云端,今天我还想用这段文字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思念:从烽烟岁月的黄河到抗战时期的陪都,从依依惜别的大陆到梦回故里的台湾,从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涯到享誉天下的词坛泰斗,从《原乡人》到《垄上行》,从《小城故事》到《冬天里的一把火》,从《甜蜜蜜》到《南海姑娘》,从邓丽君到张明敏,从费翔到数不清的新秀,从耄耋老人的乡愁到无邪童稚的清音,从万众嘱目的春晚到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的祈祷,从台北到再度结缘重庆,从《又见炊烟》到《月亮岛》,从《为什么》到《手杖》,从《号子有家在三峽》到《和平的亚洲人》,从满头青丝的热血青年到眼中渐失光华的抗战老兵…庄奴先生的人生原本就是一部充满传奇的故事,他奉献给人类的不仅仅是耳熟能详,娓娓道来的一首首歌词,更是他甘守清贫,笔耕心作,淡泊名利的人生硕果。它们璀璨了民族文化的斑斓色彩,书写了华夏文明的崭新篇章,柔软了无数儿女的寂寞惆怅,温暖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心房,点燃了一个时代的灿烂辉煌。那些已经融入我们记忆的诗情画意与乡愁,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天空,成为人们心灵家园的慰籍,平凡生活的绝响,真善美的境界。他的伟大人文情怀,超越时空,惠及人类,将永存亿万华人心中,激越迴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10月13日完稿于重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昨夜暴雨倾盆,山城终于入秋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本篇背景音乐《甜蜜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重庆爱乐合唱团演唱,改编、指挥唐泽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