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东姚下庄村的举人上马石

笑红尘

<p class="ql-block">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这句话说得不错,但是你可能想象不到,在林州东姚镇下庄村你也可以看到免费的砖雕文化。</p><p class="ql-block"> 我也不知道下庄村这个不起眼的胡同里怎么会遗放着三个上马石,另外一个村民说在另一个胡同的南边。我们可以猜测当年进府第的大门至少有两个,或者这是两座举人府门前的上马石吗?上马石彰显看房主人的身份与地位,我很好奇心想这到底是哪一个名人的府第呢?</p><p class="ql-block"> 顺着向北一条由宽变窄的土路胡同,来到一个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南东门。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特色构件,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叫做"绰幕″,位于梁或阑额与柱的交接处,主要功能是承托梁枋,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剪力,并防止横竖构材间的倾斜。这个清朝门楼吸引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雀替,上面雀替雕刻葡萄藤蔓缠绕狮子图案,既保留了狮子的威严与力量,又融入了葡萄的繁茂生机。葡萄多籽,象征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藤蔓连绵不绝,寓意生生不息、富贵长久。这种组合表达了人们对家族繁荣、生活富足的美好祈愿。下面雀替雕刻牡丹花,不仅增添了建筑的华丽感,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家庭繁荣、事业兴旺、生活富足。</p><p class="ql-block"> 走进院子,迎入眼帘的就是那世间少有的砖雕影壁,这也是东姚镇我见过保存最完整的砖雕影壁。但是这个砖雕影壁过于简单,图案、文字都没有,东姚镇早阳岗村的那个砖雕影壁虽已被毁,但是上面还遗存的"屏""外″二字,我猜测为"屏笔之外″或"屏里屏外″,文物保护仼重道远,一旦毁灭就难以再复原如初!</p><p class="ql-block"> 进入四合院,堂屋是林州少有的蓝砖二层半楼,当年外墙全部用得起蓝砖的房主人可以想象其财力。屋内每层都有木楼梯,顶层是一个类似烽火看家的平台,顶层小屋梁上毛笔楷书:"中華民國肆年歲次乙卯孟夏梅月中旬穀旦。″民国肆年乙卯年是1915年,孟夏是农历四月。在古代,人们将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分别对应农历四月、五月、六月。孟夏作为夏季的第一个月,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梅月通常指的是农历四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农历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如前蜀贯休《寄王涤》诗中就有“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的描述。此外,农历四月也被称为孟夏、槐月、麦月、清和月等。</p><p class="ql-block"> 堂屋的老天爷在文革时期已被毁坏,三个窗户上面的石头过梁刻的字也被刻意破坏,使我想起东姚镇玉崇村郝树莹家也被人为破坏的事情。一个窗户上石过梁上仅可见"诗書″二字,我猜为:“诗书处世”,意为通过学习和运用诗书等文化知识与道德规范来应对世间事务、处理人际关系,强调以文化修养和道德准则作为立身于世的根本。朱熹《朱子家训》: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清代学者张廷济墨迹:只谈风月论交易,为读诗书处世难!一个窗户上石过梁上仅可见"書聲″二字,我猜为:"琴韵书声″,出自“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第三个窗户上石过梁上仅可见"風″和"露″二字,我猜为:"和風甘露″,意思是指温和的风和甜美的露水,常用来形容滋润、舒适、美好的事物或状态。在《菜根谭》中有“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的表述。《弟子规》的奥秘第三十三讲解怨力——“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于右任:"道似行雲流水,德如甘露和风。″</p><p class="ql-block"> 《清式营造则例》对墀头的解释是:“山墙伸出至檐柱外的部分。硬山墀头由下至上一般分为下碱、上身、梢子三个部分,庑殿、歇山、悬山等建筑则无梢子。”这个四合院里的墀头上为卷草纹葫芦结合了葫芦与卷草纹的双重寓意,象征着福禄盈门、吉祥如意与生命绵延不绝。下为蝙蝠纹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因“蝠”与“福”同音,被赋予了丰富的吉祥寓意。中为牡丹纹与如意纹构成中国经典传统纹样,寓意:富贵如意。</p><p class="ql-block"> 这座四合院到底是哪个名人所建的呢?查阅《咸丰林县志》《选举篇》还真有两个举人可疑。一个是程瑞祥,嘉慶已卯科新鄉訓導。另一个是程籍,嘉慶已卯科。</p><p class="ql-block"> 查阅东姚镇西良村《程氏家谱》还真有十九世程籍举人的记载,嘉庆已卯科第二十八名,部选教谕,实任商邱县。廿世程瑞祥,嘉庆已卯科第五十二名,挑二等署临颖县教谕实任新乡县儒学正堂。这可比《咸丰林县志》介绍更为详细多了,也确实证明了程籍和程瑞祥是下庄村举人,那么这座四合院到底是不是他的府第呢?我们先看一下《程氏家谱》里的辈份记载:余始祖良自明洪武十八(1385)年由山西太原文水县迁居林邑西良。</p><p class="ql-block"> 一世,始祖良,梁氏,子二:广荣、广奉。</p><p class="ql-block"> 二世,广荣,子一:金陵。</p><p class="ql-block"> 三世,金陵,子一:汉。</p><p class="ql-block"> 四世,汉,子八:修、德、行、道、成、就、人、才。</p><p class="ql-block"> 五世,修,子一:敬先。</p><p class="ql-block"> 行,子一:庆先。</p><p class="ql-block"> 道,子一:继先。</p><p class="ql-block"> 六世,敬先、庆先、继先。一门三继:起。</p><p class="ql-block"> 七世,起,子一:全。</p><p class="ql-block"> 八世,全,郭、梁氏,子三:礼、用、才。</p><p class="ql-block"> 九世,才,子三:智、景、升。</p><p class="ql-block"> 十世,景,秦氏,子一:东。</p><p class="ql-block"> 十一世,东,子一:永安。</p><p class="ql-block"> 十二世,永安,子一:光怀。</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光怀,子三:谓、课、谱。</p><p class="ql-block"> 十四世,课,子二:德耀、德光。</p><p class="ql-block"> 十五世,德耀,子二:正法、正律。</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正法,张氏,子一:作。</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作,黄氏,子五:增才、进才、兴才、兴才、有才、发才。</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增才,张氏,子一:瑚。</p><p class="ql-block"> 发才(庠生),宋氏,子五:筠(庠生、籍(举人)、符(庠生)、籥、箕。</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瑚,张氏,子三:景祥、瑞祥(举人)、发祥。</p><p class="ql-block"> 籍(举人),郝氏,子一:仁元。</p><p class="ql-block"> 廿世,瑞祥(举人),郑氏,子一:彬。</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过《程氏家谱》可以看出,程籍和他的侄子程瑞祥都是嘉庆已卯(1819)年同时中为举人,这在东姚乃至林县科考史上也是罕见一门二举人现象,自此那三个上马石我们就不难解释了,当年应该是两座举人府!</p><p class="ql-block"> 那么下庄村这座四合院到底是不是当年的举人府呢?答案一定是:不是。因为这座四合院梁上就告诉我们它建于中华民国肆(1915)年,而程籍和程瑞祥中举是嘉庆已卯(1819)年,两者相差96年。如果说是他们的后人修建倒有可能,那么这座四合院到底是谁建的呢?</p><p class="ql-block"> 我采访了这座四合院的女主人,她告诉我她父亲叫道洹,她都不知道她是几世,许多家谱女儿不上家谱。我十分好奇,非常想探究一下她和两个举人之间的关系,上《程氏家谱》。</p><p class="ql-block"> 一世,始祖良,梁氏,子二:广荣、广奉。</p><p class="ql-block"> 二世,广荣,子一:金陵。</p><p class="ql-block"> 三世,金陵,子一:汉。</p><p class="ql-block"> 四世,汉,子八:修、德、行、道、成、就、人、才。</p><p class="ql-block"> 五世,修,子一:敬先。</p><p class="ql-block"> 行,子一:庆先。</p><p class="ql-block"> 道,子一:继先。</p><p class="ql-block"> 六世,敬先、庆先、继先。一门三继:起。</p><p class="ql-block"> 七世,起,子一:全。</p><p class="ql-block"> 八世,全,郭、梁氏,子三:礼、用、才。</p><p class="ql-block"> 九世,礼,子一:锐。</p><p class="ql-block"> 十世,锐,子一:平。</p><p class="ql-block"> 十一世,平,子一:令行。</p><p class="ql-block"> 十二世,令行,子一:守。</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守(迁下庄),子四:天江、天海、天洪、天供。</p><p class="ql-block"> 十四世,天海,子一:举。</p><p class="ql-block"> 十五世,举,子二:大漠、大士。</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大漠,子一:畏天。</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畏天,子三:贤服、贤志、贤美。</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贤服,子三:端、方、直。</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直,子三:宗孔、宗颜、宗闵。</p><p class="ql-block"> 廿世,宗颜,子一:祥。</p><p class="ql-block"> 廿一世,祥,董氏,子四:聚平、聚川、聚山、聚海。</p><p class="ql-block"> 廿二世,聚平(监生),秦、索氏,子二:日昭、日午。</p><p class="ql-block"> 廿三世,日昭(贡元),王氏,子二:道沛、道义。</p><p class="ql-block"> 日午(高等毕业),郝氏,三子:道济、道洲、道洹。</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这座四合院的女主人是廿五世,那么她的哪个先辈建的这座房子呢?我看到了一个廿二世"聚平″名字,还记得我写过两次的《西窑岗村的孝子碑》了吗?第一次我错误地把西窑岗《孝子碑》、马平村《望重乡里》、玉崇村《德周行旅》看成是东姚驿道的里程碑。第二次我虽然把《孝子碑》碑文抄下,但是却把主人公"日昭"写成"曰昭″,而且对碑文解释得模棱两可!</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再把《孝子碑》碑文内容再现一下。孝子碑南面阳刻:"前清例貢生孝子程公 福如神道 中華民國五年歲次丙辰八月中旬吉旦。″还记得下庄村那个四合院木梁写的字吗?"中華民國肆年歲次乙卯孟夏梅月中旬穀旦。”四合院所建成时间与孝子(神道)碑仅相差一年零四个月,四合院所建时间又不是一年就能竣工那么容易的! </p><p class="ql-block"> 北边阴碑文如下:《程公孝行錄》古之人有所谓:宗族稱孝、鄉黨稱悌者,此其人已不可多得矣!至如纯孝,性成终身無玷能使人没世不忘。聞風興起,必欲為之顯微幽,勒諸貞珉以昭後世而垂無窮,此其人必有孝行無虧之實真誠篤摯之心,有以積於中而發於外而其潛德幽光有终不可磨滅者,在也。前清例貢生程公,諱:日昭。原諱:日升,字福如。性至孝,父聚平。生母索氏,清光绪三年,五穀不登餓草相望。四年春索氏竟以飢死爾,時公僅九崴即哀毁骨立悲悼異常。及長每逢盛解輒思其母鳴咽流涕、食不下咽。继母秦氏慈视公,公事之唯謹出:告反面色養無衰嗣後家稱富有,凡父母之飲食衣服公時時豫備無使或缺。公之太翁昆仲四人往往以財産細故口角相争,而公周旋其間婉言勸喻,卒使一門之内兄弟和樂。其殆所謂事父母幾諫者歟,公之諸父昆弟偶有疾病而公親侍湯藥未嘗或離左右,所以諸父昆弟稱其孝,友人無閒言公讀書天資遲钝而篤於學科舉時代府縣試屡列前茅,但時命不偶未得一遊泮水而公處以怡然嘗謂:士人讀書固不應斤斤計功名得失也,鳴呼此足瞻公之學舆公之行矣,公殁之後諸同仁謂:晚近務文略質孝行如。程公洵堪表彰之以風,世因以文属予予館於公家九年,交最契亦最久見其練達世故忠厚待人興人交則久而能敬知公之持身,行事無非孝之所流露也,因不揣謗陋敘其大要諸碑碣為世勸云 同仁歲貢生楊寶書,貢生馬泰臨,旌表孝弟楊法恭,邑庠生已故秦憲章,郡庠生秦平章,陸軍测绘員楊天相,郡庠生王如璋,邑庠生索鴻賓,江蘇任用佐王廷珍……</p><p class="ql-block"> 由上面孝子碑文我们看出孝子为前清例贡生,讳:日昭,原讳:日升,字:福如。父:聚平,生母索氏光绪四年饿死去世时年仅九岁。由此我们可推算他出生在同治八年(1869),民国五年(1916)四十七岁时立的孝子碑。继母秦氏,父昆仲四人聚平、聚川、聚山、聚海常因财产口角相争。公周旋其间婉言相劝,父昆弟偶有疾病公亲侍汤药未尝或离左右,使一门之内兄弟和乐,因此诸父昆弟称其孝!</p><p class="ql-block"> 孝子碑说"日昭″是例贡生,例贡生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身份,指通过捐纳方式取得贡生资格的人。《程氏家谱》说"日昭″是贡元,贡元的解释似有多种说法,一为各省贡生的第一名称之为贡元;二是各省乡试中获得第六名的举人,称为贡元;三为凡是拨贡者,皆可称为贡元。"贡元”本身并非官职,这属于科举体系中的一个称号。这至少暗示我们一个信号:当时程氏财力能买得起官!</p><p class="ql-block"> 由此碑文可以知道这座四合院建成之时孝子日昭当年为四十六岁,例贡生地位的他到底是不是他建的房子呢?碑文里说的财产相争是不是也是房子呢?程氏一门出二举人当年建的举人府到底在哪里呢?答案只有程氏人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