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故宫博物院:让我从国宝中读懂千年诗史繁花 ‍作者: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曹云海

人文秦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欣逢盛世中国,又适逢故宫博物馆建院100年,甚为感动。学术故宫,追梦3000年,与文物对话,从国宝中读懂中国,此乃一介草根人物,不忘初心之使然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画鄠邑是中国诗史的都邑。宋代大儒程灏在为鄠县元圣周公后裔《姬宗世谱录》所作《程序》中说:“孔子之道,学于文武,而文武之德实惟周公成之。鄠为豐京旧都,周公退老告终之地。”程灏对豐京遗址的亲历采访,是程灏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又一大贡献。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何以中国,实证中国。曹云海研究员经考证而有其著名论断:“豐京就是中国。”(详见分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余作为一个鄠邑乡土学者,不惟文凭学历所累,但靠其探索发现之实力。独辟蹊径,剑走偏锋,开宗立派,创立「中国文物与《诗经》地理关系学」新学科,并建立起《诗经》地理“3+2”模式证据链体系,即:“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历史人文生态环境+动物+植物”,这在中国《诗经》2500多年研究史上前所未有,开「中国文物与《诗经》地理关系学」研究之先河。有10多项考古调查研究与探索发现,克遂了诸多“千古之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代表着我国西周诗史文明探源工程这一领域的学科前沿水平。自信坦言:“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笃志经学震古烁今。”此乃盛世中国,一个鄠邑乡土学者不忘初心的“国学大师”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饭也,诗者美酒也。何谓诗?诗者乃寸土寸心之言也,即以最小的“面积”,却展现出最大量化的思想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典籍才有中国,有文物才有底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如何“秒懂”《诗经》核心要义,也恐非难事,若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其经典要义,即讲述的是“一山二水三鸟四个人物(文、武、周公、宣王)励精图治的中国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山”即鄠邑南山和发源于此的沣、潦(la今涝河)“二水”,它们分别对应的是《诗经》地理“经典南山诗经河,山魂水韵风雅颂。”余根据自然实体景观之实证,以及《诗经》多项记载,《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之载,将此山命名为“中华天帝五床山”,当为信史。地位至尊,人神共仰。一座中华天帝五床山,泱泱中华半部中国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鸟”,即《诗•关雎》中的雎鸠(斑鸠),《诗•振鹭》中的鹭鸟和《诗•常棣》诗中的脊令鸟(雝渠鸟)。它们在《诗经》地理关系中,伴演着重要角色,其与西周“雎(鴡)䢸(鴡)邑”和西周荣国之间存在大关系,其字里行间皆诠释着中华诗史文明的“鸟语华章”。四个人物中:文王都豐、武王都镐。周公东征、周公卜洛、制礼作乐、宣王中兴,勿庸置疑,皆是中华诗史文明的“天花板”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诗》可以“兴观群怨而“思无邪”,《诗三百》不仅仅是《诗》的文学,更是中国青铜、金石文明铸造的诗史。乐见《诗经》,“悦”读阅美。大道至简,《诗经》之命在于维新,实干方能兴邦。“为往圣继绝学”,与大师对话,比肩接踵,伴经典而行。谨奉北宋先贤京兆蓝田人吕大临《考古图》所言:“视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误。”如果没有学术上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中国文物与《诗经》地理关系学」新学科的横空出世。超越前人,成就自己;扶持后辈,创造未来,是一个鄠邑乡土学者应有的社会担当,不为名利,但求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就知足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格物致知:曹云海研究员解读商代逦方鼎纹饰“一头双龙身”背后的诗史文明超级密码。这里“一头”即指代对应的是资料图片中的自然景观实体,“视觉中国:中华天帝五床山”。“双龙身”即指代对应的是发源于此处(鄠邑)“经典南山”的“诗经河”,沣河和涝河。鼎身纹饰“双龙身”形象,即河流形象。古人逐水而居,文明相伴而生,“龙”喜水,就是这个缘故。因为水是生命,地球上如果没有水,任何生物体将无法生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诗经》地理考古调查论证“点对点”:《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嵩高》:“嵩高维岳,骏极于天。”《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保》九如:“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曹云海研究员按语:此处“或”字,从金文角度分析考证,此“或”字,当为国字。)《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以上《诗经》之语,皆有着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之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于此而言,又结合余在鄠邑南山进行《诗经》地理考古调查论证中发现的自然实体景观,视觉中国意义上的“中华天帝山”,以及周王朝“中兴之主”周宣王在(鄠邑)南山,进行国家祭祀之出土文献实物证据和《斯干》《六月》之间对应关系,《史记•封禅书》相关记载,汉代“中兴之主”汉宣帝将京师近县鄠五床山列为国家祭祀地之实证,《汉书•郊祀志》有其载,地位至尊,人神共仰。它是祖脉秦岭之祖山,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最大的靠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典论物证通史通说,故余将鄠邑南山命名为“中华天帝五床山”,史实清楚,证据确凿。当为信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斯干》曰:“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清澈的溪流,幽静的南山,苍翠的竹林,茂盛的松柏,人居环境极其优美。居住此地环境稳定又安全,有说有笑合家欢。此是《诗经》为西周京师丰镐西南门户鄠邑和盩厔(今周至)人居环境“量身打造”的最具情感温度的广告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由窥见中华诗史文明超级密码</b></p> <p class="ql-block">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