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假期,到小城市去看大景点,也是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湖北襄阳4A景区古隆中,以“三顾茅庐”的典故闻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隆中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及著名的《隆中对》,被世人称为智者的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门柱两侧对联摘自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辅佐两朝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建于清光绪年间(1893年),高约6米,宽约10米,四柱三门楼式,十个抱鼓将四柱固定,上面雕梁画栋,单檐斗拱,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牌坊上“古陵中”三字是清同治年间进士、书法家陈维周所写,题字展现了传统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结合,成为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两侧浮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语出诸葛亮《诫子书》,体现其修身准则。背面门柱上是“三代下一人”,高度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第一人杰。两侧对联同样源自杜甫诗: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将诸葛亮与伊尹、姜太公比肩,并凸显其谋略超越萧何、曹参。</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宇之一。四进三院层台式建筑,依山而建,青砖墙体,飞檐翘角,古朴庄严,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地标。门前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卧龙遗址”四字是董必武1965年题写。两侧对联:读书略观大意真儒学问,治世不尚小惠王佐经纶。</p> <p class="ql-block">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纪念堂,陈列刘备、诸葛亮的蜡像。门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指的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和著名的《隆中对》,概括诸葛亮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三义殿旨在纪念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事件,体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深厚情谊。“智谋剧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共同构成三国文化核心,呈现诸葛亮出山背景。</p> <p class="ql-block">“明良千古”是主题展览名称,源自三国时期“君臣相得”的历史佳话,“明”指刘备知人善任,求贤若渴;“良”指诸葛亮的忠诚与谋略。展厅里汇集三国历史文物和相关题材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荆州避乱期间,与家人移居襄阳城郊的隆中,在此躬耕陇亩,博览群书。“一半烟火,一半书香”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铜鼓台是1933年为安放诸葛铜鼓所建的亭阁式建筑,后复建为仿清式砖木结构。鼓面直径约78厘米,高约66厘米,宽约60厘米,鼓身铸有太阳纹、云雷纹等传统纹饰,印证诸葛亮“四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思想。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发明的战鼓。,</p> <p class="ql-block">“三国起源寻访诸葛亮,三国之旅智谋诸葛亮。“游隆中品三国”,景区内设有和三国文化有关的趣味性互动活动,吸引亲子游及年轻游客群体,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有机融合。</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小国旗迎风招展,身着古代服装的工作人员随处可见,景区里的游客络绎不绝,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景区的节日气氛更加浓郁。</p> <p class="ql-block">襄阳米公祠,是为纪念北宋书法家米芾而建的祠宇,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占地约16000平方米,被誉为“千年书家圣地”和“南派园林典范”。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米芾纪念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座四柱三间七牌楼的硬山式砖石建筑,矗立在高高的台阶上,宏伟大气。里面树木葱郁,环境幽静。一座精致的六角亭名为“洁亭”,记载米芾有洁癖,流水冲手后不用布擦,采用甩双手的方法来使其干燥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门槛两侧的圆当(门当)作为传统建筑构件,古色古香。“门当户对”原为中国传统建筑术语,所谓“门当”是宅门前两侧的石鼓,所谓“户对”是门楣上方的砖木雕饰(数量对应家族官阶)。元代起,该词演变为衡量婚姻双方阶层对等的标准,强调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等条件的相当,适合缔结良缘的匹配性。</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里中间屏风上挂着一幅线刻米芾雕像拓片,两侧对联是: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说的是米芾虽是北宋时代人,但他喜欢模仿唐朝人穿衣服,喜欢收收晋代人的书画作品。横批“颠不可及”意为米芾的书法达到巅峰造极的地步,无人可及。其举止癫狂性格粗犷,也是无人能比。</p> <p class="ql-block">米芾的石刻雕像,线条洗练,悠然自得。百年古柏依然枝叶茂盛,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米芾(1051年~1107年)祖籍山西,后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7岁开始学习书法,10岁写碑刻,20岁入仕途。能诗擅文,隶、篆、草、楷、行各体皆通,尤以行书、草书造诣最高。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大书家”。用竹简记载已是过去式,是文字的变迁,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主体建筑两侧有东苑、西苑,亭台楼阁,水榭曲桥,嶙峋怪石,树木花草,绿波涟漪,锦鲤游弋……一派园林风光。</p> <p class="ql-block">襄阳城墙始建于汉代,现存主体为明代建筑,周长约7330米,平均高8~14米,厚11~14米。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临汉门为襄阳六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门建筑,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背面城门上方“北门鎖鑰”4个字是对它作为战略要津的一种赞誉。(“鎖鑰”是“锁钥”的繁体字)</p> <p class="ql-block">昭明台为襄阳古城的标志性仿古建筑,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高15米,门洞高4.5米,宽3.5米。青砖筑台,巍巍壮观,被誉为襄阳“城中第一胜迹”。</p> <p class="ql-block">襄阳北街又称古城一条街,古牌坊是古城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荆州古治”指三国时期为荆州管理。“楚北津戍”指楚国军事渡口,襄阳作为楚国军事重镇的历史。古城一条街老字号店铺林立,集游览、购物、娱乐为一体,节日期间人群密集,格外热闹。</p> <p class="ql-block">湖北襄阳,三国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名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