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青岛德国总督博物馆

年华

<p class="ql-block">昵称:年华</p><p class="ql-block">摄影:年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830208</p> <p class="ql-block">9月12日,从青岛信号山下来,就直接参观青岛德国总督博物馆。这是一次穿梭于历史与建筑之间的独特体验。这座依山面海的黄色城堡,不仅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静静诉说着这座城市特殊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粗犷的花岗岩外墙与红瓦屋顶,典型的德国威廉时代风格。沿着石阶而上,厚重的木门背后,是保存完好的内部空间——雕花的壁炉、彩色的玻璃、蜿蜒的楼梯,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殖民时期的奢华与权力印记。站在阳台上,眼前是信号山公园的苍翠,远处是青岛湾的碧波,这个被精心挑选的位置,无声地彰显着当年总督府对港口与城市的绝对掌控</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座建筑的华美背后,承载的是一段沉重的殖民历史。它建于1897-1914年德国殖民统治时期,作为权力中心,见证了青岛从一个小渔村被迫开启近代化的历程。展厅里的老照片、文献和复原场景,客观地呈现了那段岁月——德国人带来了城市规划、啤酒文化、地下管网,但也伴随着资源掠夺与文化冲击。</p> <p class="ql-block">展厅墙上,“百年记事”四个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这座建筑的记忆之门。泛黄的照片里,工人们肩扛木料,脚踩泥泞,1907年的工地在镜头下显得格外沉重。文字讲述着F.H.施密特公司的建造历程,那些来自欧洲的设计图纸如何在青岛落地生根。我驻足良久,仿佛听见锤凿敲击石墙的回响,那是城市初生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他——维尔纳·拉查维茨。海报上的肖像沉静而坚毅,这位1873年出生的建筑师,从柏林走到青岛,把德意志的工艺带到了黄海之滨。他在施特拉塞尔手下工作,最终成为青岛许多经典建筑的设计者。看着他签名的复印件,我忽然觉得,这栋楼的每一块砖,都藏着他的心思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的展板讲述着另一种美。阿尔伯特·施泰纳的名字并不响亮,但他留下的设计理念却渗透在这座建筑的细节里。黑白照片中五人围坐讨论,或许是某次设计会议的瞬间。艺术与实用在此交融,没有浮夸的装饰,只有对空间与光线的尊重。这种克制的优雅,正是德式建筑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一扇深色木门静静立着,门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居房间”的标牌。没有喧哗,只有肃穆。我放轻脚步,仿佛怕惊扰了那段沉睡的记忆。这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人物,曾在此短暂停留,他的身影或许也曾映在这扇门后的窗棂上,凝望过庭院里的绿意。</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张1907年的工地照片再次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工人们在脚手架间穿梭,肩挑背扛,汗水浸透衣衫。展板上的文字提到劳工的艰辛,也提到他们为青岛城市化打下的根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德国建筑”,不只是异国风格的移植,更是无数双手共同托起的文明印记。</p> <p class="ql-block">步入一间静谧的房间,蓝地毯吸走了脚步声,天花板上的木梁与吊灯勾勒出复古的轮廓。中央的木质柜子玻璃门映出窗外的绿植,像一幅流动的画。拱形窗外,树叶轻轻摇曳,阳光斜洒进来,落在桌角的一瞬,仿佛时间也停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一台黑胶唱片机安静地摆在木桌上,白色柜子上的圆形装饰像老式钟表的面盘。这栋老楼,既守护着过去,也不拒绝未来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窗边的书桌让我驻足。绿色台灯、蓝色瓷碗、几支笔随意摆放,深绿窗帘垂落,金穗在微风中轻晃。光线柔和地洒在桌面上,仿佛主人刚刚离开,去庭院散步。我几乎能想象,某位旧日居者曾在这里写下一封信,或读完一本泛黄的书。</p> <p class="ql-block">壁炉前的瓷砖色彩温润,金色相框里的黑白照片中,一群人笑意盈盈,像是某个节日的聚会。炉膛里搁着木柴,虽未点燃,却已让人感到暖意。这不仅是取暖的空间,更是家庭情感的中心。每一道花纹,都在诉说一个关于团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毛主席住过时留下的一些还原摆放。</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壁炉更为特别,红绿相间的瓷砖构成几何图案,上方挂着一张老照片,记录着一场欢聚。银色的暖气片取代了明火,却是当年最先进的设计。它提醒我们,这座建筑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技术与生活的结合体。</p> <p class="ql-block">中央的木质家具像一件艺术品,顶部的装饰图案透着东方韵味,彩色玻璃窗格在光线下折射出斑斓色彩。标牌上写着“笔墨纸”,仿佛在暗示这里曾是文墨往来之地。它静静立于繁复地毯之上,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看过无数晨昏交替。</p> <p class="ql-block">钢琴和谐地出现在房间中央,黑色琴身光可鉴人。上方弧形镜子映出窗外绿意,也映出我的倒影。这里是中央大厅,接待客人的聚会舞池。我仿佛听见了某个夜晚,音符在这空间里缓缓流淌,抚慰过异乡人的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餐厅圆形餐桌,古典椅子围成一圈,厚重的绿金窗帘垂落,窗外绿树成荫。这里曾是宴请宾客的场所,杯盏交错间,谈笑风生。如今虽无人影,但那股优雅的气息,仍弥漫在空气中。</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毛泽东对青岛的评价清晰可见。1957年1月14日,他写下“青岛很好,很有希望”的话语。地图标注着他的行程路线,二维码静静等待扫码。我扫了扫,耳边响起那段讲话的录音,历史的声音,就这样穿越时空而来。</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文字讲述青岛的城市规划:依山就势,中西合璧。两张照片并列——海岸线蜿蜒如画,城市全景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展览柜中陈列着泛黄的文件与一本黄封面书籍,标题赫然写着“毛泽东视察青岛大事记节略”。右侧的二维码链接着《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那是时代风云的缩影。历史在这里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光辉的足迹”四个字在黄底展板上格外醒目。1915年与1957年,毛泽东两次来到青岛,每一次都留下深刻印记。剪影与建筑图并置,仿佛他仍在漫步于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思考着国家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大接待室”的标牌庄重典雅,1957年,毛泽东曾在此召开会议。金色汉字在深色背景上闪耀,仿佛仍在宣告那个重要时刻的庄严。我站在门口,仿佛听见了当年的讨论声,字字千钧。</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几位游客正凝视中央的展板,上面是建筑模型与老照片。红棕条纹墙、绿窗帘、金饰吊灯,处处透着旧日风华。</p> <p class="ql-block">这是“花房”,文字描述着巴洛克式暖房的浪漫与钢架玻璃穹顶的工艺巅峰。这里曾是花香四溢的透明空间,喷泉轻响,蝴蝶飞舞。如今虽不见繁花,但镜中倒影依旧映出昔日的华美梦境。</p> <p class="ql-block">宽敞的空间里,红色自动售货机与装饰树形成奇妙对比。穹顶透下天光,圆形灯具如星辰悬挂。人们或坐或立,谈笑自如。现代与历史在此交融,老楼不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空间。</p> <p class="ql-block">深红色木柜和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静伫立展</span>示着,绿玻璃柜门与雕刻柜身透出岁月沉淀的美感。德国品牌透出百年匠心,演绎质量与品格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客房Guest Room:阁楼西端这一间作客房用,通中央楼台并拥有一个独立的西楼台,形成眺望青岛湾和内城的最佳视角。1912年秋,德国海因里希亲王到访青岛期间曾在此下榻。</p> <p class="ql-block">女儿房Daughter Room:阁楼别具一份宁谧、优雅的贵族格调,中部偏东的这一间为女儿房。1907年10月至1911年5月间,胶澳总督特鲁伯的女儿莎瑞尔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通过二楼的楼梯步入地下酒窖,是一段未知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酒 窖Wine Cellar:酒客处于总督楼半地下室中部,诸多来自德国和欧洲的名牌葡萄酒、啤酒曾在此汇集。1903年青岛啤酒诞生,1912年青岛的葡萄酒起航,所以这儿也是青岛最早的啤酒与葡萄酒的亮相之处。20世纪初,这样一处经典酒客具休而微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话、融合与创新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不忘记打卡留念,目的不是显摆,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亲临此地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时,回望这座矗立了百余年的建筑,它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殖民属性,成为警示与启迪并存的公共文化空间。它告诉我们,历史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记忆与诠释。并从中汲取向前走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此行最深刻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