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原因大多是跳出时局才能细思,才能看到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p><p class="ql-block">那天我站在街角,看着蓝色帐篷下一簇簇攒动的人影,忽然觉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在赶一场不知终点的集。有人在摊前讨价还价,有人低头整理货物,还有人只是站着,目光游移,像是在等人,又像是在等一个念头落地。我站在稍远的地方,风从树梢掠过,电线微微颤动,那一刻,我竟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看清了许多当时未曾察觉的细节。</p><p class="ql-block">比如那个穿红色连帽衫的年轻人,背对着所有人,手扶着电动车,始终没有加入交谈。他像是被什么困住了,又或许,他正努力从某种情绪里抽身。而帐篷下的热闹,像一层薄雾,遮住了每个人脸上细微的波动。他们忙着说话、忙着交易、忙着生活,却很少有人停下来想一想:这场活动从何而来?它又将去向何处?</p><p class="ql-block">这多像我们身处的日常。当人陷在一件事里,情绪裹挟着判断,眼前只有眼前的得失,耳边只有耳边的声音。你争执、你焦虑、你拼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可唯独看不见全局。就像站在集市中央,只看见眼前的摊位,却忘了整条街的走向。</p><p class="ql-block">可一旦退后几步,视角就变了。你看清了人流的方向,明白了谁在组织,谁在观望,谁只是路过。距离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清醒。旁观者之所以清,并非他们更聪明,而是他们没有被卷入那个“必须立刻回应”的漩涡。他们可以沉默,可以思考,可以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拓宽。</p><p class="ql-block">我曾也是那个红衣服的年轻人。那时我在一场会议中激烈争辩,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相。直到几天后,一个没参会的同事轻描淡写地说:“你有没有想过,你们争的其实不是对错,而是谁说了算?”一句话,让我愣住。原来我早已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捍卫立场。当事者之“迷”,往往不在于无知,而在于深陷角色无法自拔。</p><p class="ql-block">生活就像那个临时搭起的帐篷,热闹、匆忙、充满目的性。但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你在其中做了什么,而是你能否偶尔走出来,回望一眼。看看自己是否还在初衷的路上,还是已经被喧嚣带偏了方向。</p><p class="ql-block">所以,“旁观者清”不是一句对别人的评判,而是一种对自己的提醒:别太急着进入角色,留一点距离,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