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亲情:一个家庭在欲望与利益中的崩塌

时间煮雨

<p class="ql-block">文章关键冲突节点摘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生存重压下的亲情牺牲:周志远早年因贫困与重男轻女思想,先后将5个女儿送养,仅留儿子,为亲情埋下根本性裂痕。</p><p class="ql-block">2. 利益驱动的亲情索取:生活改善后,周志远不顾养父母感受,强行接回送养女儿并当作劳动力压榨,将女儿视为“工具”。</p><p class="ql-block">3. 信任崩塌的经济骗局:周志远以“给股份”为诱饵,骗取大女儿、二女儿、七女儿共200多万元投入公司,却私自将公司转至个人名下,沉迷享乐,彻底背叛女儿信任。</p><p class="ql-block">4. 子辈堕落的家庭拖累:儿子被娇生惯养,利用身份招摇撞骗、沉迷嫖赌,常年欠债,大姐二姐多次替其还债仍不知悔改,成为家庭沉重负担;儿媳离婚时转移资产,进一步掏空家庭。</p><p class="ql-block">5. 绝望引发的悲剧离世:七女儿遭遇变故后回娘家求助,却被父母百般刁难、恶语相向,最终绝望轻生,成为家庭悲剧的重要转折点。</p><p class="ql-block">6. 暴力终结的亲情破碎:家人签订公司资产分割协议后,周志远父子联合前儿媳反悔,以商讨股份为由诱骗并殴打大女儿,将公司股份全转至孙辈名下,彻底击碎最后一丝亲情,家庭反目成仇。</p> <p class="ql-block">  1943年,宁静的小县城里,一声啼哭划破了午后的沉寂——周志远,这个日后将撑起家庭重担,却又亲手碾碎所有亲情的男人,降生在一户清贫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父亲是从邻县漂泊而来的小商贩,解放后被划为小资产阶级,本就紧巴巴的日子更显捉襟见肘。家中的大哥是父亲与前妻所生的同父异母兄弟,大哥出生不久,父亲便与前妻离异,后纳了小妾(周志远的母亲)。此后,母亲先后生下周志远、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大弟弟自幼过继给外公外婆抚养;可天不遂人愿,在生下最小的弟弟时,母亲因大出血不幸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后,父亲又当爹又当妈,靠着那点微薄的小生意,起早贪黑地勉强拉扯着几个孩子长大。寒来暑往,他的背渐渐驼了,手上的老茧厚了,日子虽苦,却也算给了孩子们一个安稳的落脚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的重击从未停下脚步。周志远23岁那年,父亲突然一病不起,骤然病逝,身后竟未留下半分积蓄,连家中临街赖以糊口的几间店面,也被政府充公。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买不起,父亲的葬礼只能在邻里的零星帮衬下,用最简单的薄木棺草草收尾。</p><p class="ql-block"> 一夜之间,天塌了。一家四兄妹(周志远、二弟、妹妹及年幼的小弟)彻底没了顶梁柱,生计的千斤重担,轰然压在了年纪最长的周志远肩上。他被迫从青涩少年蜕变成“半个家长”,扛起了照顾弟妹的责任;后来,随着下放政策的推进,他又独自带着幼弟与妹妹,踏上了前往乡下的泥泞路途,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用稚嫩的肩膀,艰难拉扯着亲人挣扎求生。</p> <p class="ql-block">  在乡下的日子里,周志远凭着活络的心思与肯吃苦的劲头,与当地小地主家的女儿结了婚,生活总算有了一丝安稳的盼头。再后来,他进入国营钨矿工作,还加入了文宣队,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可这份安稳之下,却藏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与妻子都有着极强的重男轻女思想。1963年,大女儿出生,此后几乎每年都有一个孩子降生,接连五个全是女儿。为了能生个儿子,他们狠下心将老三、老四、老五三个女儿送了人。或许是这份执念“打动”了上天,老六终于盼来了儿子,夫妻俩欣喜若狂。但生儿子的念头并未就此停歇:老七仍是女儿,周志远不死心,又接连生下老八、老九,这两个女儿最终也没能留在身边,同样成了被送养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周志远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返城后进入一所学校,不仅当上了总务主任,妻子也通过招工成了学校的收发员。期间,他脱产进入省教育学院学习,结识了不少领导,思想积极向上,一心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可命运再次捉弄了他:因遭领导嫉妒与排挤,没能入党成了他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家境日渐殷实,周志远心底的投机算计愈发活络,那份自私凉薄也彻底暴露。早年因家境窘迫送养的女儿们陆续长大成人,他为了减轻自家负担,竟全然不顾养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情与女儿们的成长羁绊,用尽威逼利诱的手段,强行将几个女儿接回了身边。可他从未给过女儿们半分父爱与家庭温暖,反而将她们视作无需付酬的苦力,像使唤牛马般驱使,日夜榨取着她们的劳动力,稍有不从便是冷言冷语的苛待。</p> <p class="ql-block">  三女儿是家中第一个被送往乡下的孩子。养父母家境窘迫,当初收养她时,心里打的全是“童养媳”的主意,她自小到大,连学堂的门槛都没踏进去过一步。好不容易熬到返城政策落地,她靠着无儿无女的伯父,顶替名额才总算踏回了城里的路,在工商联的裁缝组找了份踩缝纫机的营生,总算有了个落脚处。后来,她嫁给了退伍军人卢某,那时卢某还在一家塘厂做工,日子虽不富裕,倒也安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命运偏要磋磨人,塘厂先是撑不住倒闭了,卢某只能辗转回到本县化工厂谋生。原以为能就此安稳,没承想没干几年,化工厂也彻底停办了。走投无路之际,夫妻俩咬牙凑钱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从此便靠着载客糊口。每天天不亮,卢某就顶着寒霜出门,直到深夜才踏着月色,满身疲惫地推着吱呀作响的三轮车回家;而她在家更是一刻不得闲,洗衣做饭、打扫收拾,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便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她的亲生父母却对她的辛苦视而不见,反倒把她当成不知疲倦的牛马。家里所有的脏活累活、重活苦活,全一股脑压在她身上,从不说一句体谅的话,更别提半分疼惜与帮扶,让她在生活的风雨里独自苦撑,连喘口气的机会都少得可怜。</p> <p class="ql-block">  老四的一生,是被父亲的“算盘”碾碎的悲剧。 她的养父母本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家境拮据,勉强维持生计。老四自小体弱,因常年在田间吹风劳作,落下了气管炎的病根,一到秋冬便咳得撕心裂肺。成年后,养父母为了“省心”,草草将她许配给了广东潮州的一户普通人家,连像样的嫁妆都未曾准备,亲生父母却装聋作哑,无动于衷。原以为嫁人生子能安稳度日,可命运偏不垂怜——老四晚年被确诊癌症,高昂的医药费瞬间压垮了本就清贫的家庭。走投无路的她,只能放下所有尊严,向亲生父亲周志远求助,哪怕只是借一点救命钱。可周志远看着病弱憔悴的女儿,只冷冷地以“家里没钱”为由拒绝,任凭她在病痛与绝望中挣扎。最终,老四带着对亲情的彻底失望坐等离开人世,她的婚姻、她的生命,不过是父亲权衡利弊时,随手丢弃的一枚棋子。</p> <p class="ql-block">  老五自出生起便眉眼清秀、惹人怜爱,可在生父周志远眼里,她不过是重男轻女观念下的“累赘”——未满周岁,就被他随意送往钨矿附近的农户家。万幸的是,养父母将她视如己出,用疼爱与优渥家境,让她在温暖中长大,出落得清纯靓丽,还养出了独立开朗的性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读高中的年纪,周志运想起了这个被遗忘的女儿,不为弥补,只为多一个“可用之人”——他强行将老五接回,不顾她的意愿,直接塞进校办工厂干活。可老五的倔强,打乱了他的掌控,她坚持自己选择伴侣,嫁给国营农场职工,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后来遭遇下岗,她也从未低头,与丈夫一同外出打工,又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做起小生意,硬是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周志远开了公司,见老五夫妇能干事、肯吃苦,又动了“利用”的心思:将两人提拔到管理岗,许诺给股份,不过是想让他们为自己卖命。可这份“器重”,在老二和儿媳的挑唆下瞬间崩塌,他毫不犹豫地将老五夫妇开除,丝毫不顾往日情分,致使其生活骤然跌入谷底。即便再次创业失败欠下巨债,老五也没被击垮,依旧咬牙扛着生活的重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自己生病要手术,无人照料时,周志远又故技重施,用“接管公司”的空头支票哄骗老五夫妇悉心照料。可背地里,他早已将公司偷偷交给老九——从头到尾,他对老五的所有“温情”,不过是权衡利弊后的算计,那份自私凉薄,终究让姐妹心存芥蒂,也彻底撕碎了所谓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  与女儿们的独立懂事不同,周志远的儿子从小被娇生惯养,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心只想着养尊处优。从司法警官学校毕业后,他靠着父亲的关系走后门、拉人脉,分到了法院工作。可他非但不珍惜这份工作,反而利用“法院工作人员”的身份到处招摇撞骗——就连乡下的农村老人都不放过,靠着许诺好处四处借钱。每年大年三十,家里总会挤满上门要债的人,每次都是大姐和二姐想方设法替他还债;可他却丝毫不知悔改,每次都要等到除夕深夜,才灰溜溜地回家。即便如此,他依旧我行我素:花钱如流水,嫖赌的恶习变本加厉,每年欠下的债务也越来越多。后来,他更是仗着父亲有公司,胆子越来越大,甚至提出要变卖家里的房产来还债。他的妻子也是一个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且颇有心计的歹毒女人,辞去了新华书店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太太,居心叵测,趁着两人离婚,将家里的房产等资产全都转移到自己名下,还要求周志远每月支付2万元生活费,进一步掏空了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p> <p class="ql-block">  而七女儿,是这个苦难家庭里唯一挣脱命运枷锁的例外,走出了一条与姐姐们截然不同的光明之路。 大学毕业后,她凭借学识进入证券公司工作,既有体面的职业,又有一段双向奔赴的自由恋爱,生活本应顺遂向前,却被父亲周志远不由分说地强行拆散。这段插曲让她对原生家庭彻底失望,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回到家中,在大姐、二姐凑出的600元路费的支撑下,她带着不甘与决心,独自远赴广东打拼。凭借着扎实的IT技术功底,她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迅速崭露头角,不仅在广东扎根立足,买了房、买了车,更获得公司器重,被派往国外任职,事业版图不断拓展,彻底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她性格热情大方,总愿向他人伸出援手,曾帮不少亲戚朋友解决工作难题、助力他们成长。最终,她不仅在事业上收获成功,也觅得良缘,拥有了圆满的爱情与生活,活成了姐姐们未曾敢奢望的模样——无需依附他人,不必在命运的泥沼里挣扎,靠自己的力量,活成了一束光。</p> <p class="ql-block">  老八的人生,则是从“幸运”跌向深渊的坠落。 她的养父母家境优裕,待她视如己出,不仅将她养得皮肤白皙、容貌靓丽,还教她读书识字,让她从小便透着一股温婉灵气。被周志远接回时,老八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周志远为了“装点门面”,勉强送她去读了技校,毕业后安排在当地的旅社做服务员。本以为生活能就此平稳,可一场失败的婚姻彻底打乱了她的人生——丈夫的背叛与家庭的破碎,让从未经历过风雨的老八深受打击。她赌气辞去工作外出打工,可没学历、没经验的她,在陌生的城市里屡屡碰壁,被骗过钱财,也受过不少委屈。接连的挫折击垮了她的精神,她开始变得神志恍惚,时常前言不搭后语。后来,她遇到了一个四川来的小包工头,对方几句廉价的安慰,便让绝望的她当作了救命稻草,跟着他回到了四川深山里的穷乡僻壤。在那个闭塞荒凉的小山村,她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最终在一次精神病发作时,因与男友发生争执,失手将其杀害。消息传来时,她的女儿才刚满三岁,被迫送给他人抚养,而老八自己也因过失杀人锒铛入狱。面对女儿从云端跌入地狱的绝境,周志远自始至终都铁石心肠,既没去监狱探望,也没过问外孙女的下落,仿佛这个女儿从未存在过。</p> <p class="ql-block">  周志远夫妇满心盼着能再生个儿子,可事与愿违,老九依旧是个女儿。最终,这个最小的孩子还是被送到了乡下一户人家。万幸的是,这户人家为人和善、待她极好,让自幼分离的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毫无保留的疼爱,得以在安稳的呵护中健康长大。</p><p class="ql-block"> 后来,亲生父母将她接回身边,送她进入枝校学习一技之长。在枝校里,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努力练就扎实技能,为日后立足社会打下了基础。毕业后,她便独自一人外出打工,从基层做起,踏实肯干、从不抱怨,在摸爬滚打中慢慢积累经验,也在这期间遇见了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伴侣,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夫妻俩一同进入亲生父亲开办的公司工作。凭借着踏实的做事风格,她逐渐获得家族认可。在大嫂和二姐的从中运作协调下,周志远最终同意让他们夫妇接管核心业务,不仅担任江西省赣南教育发展中心、赣州兴旺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赣州开发区好好文化用品经营部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同时成为江西省赣南教育发展中心、赣州市振华印刷有限公司、赣州兴旺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等公司的股东,并在赣州兴旺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兼任高管,从一个曾被送养的孩子,一步步在家族事业中站稳了脚跟,完成了人生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  在几个女儿中,大女儿是最懂事的一个。从小就学着做饭、操持家务,上学时还要背着弟弟到学校看管,根本没法专心读书。高中毕业后,她没再继续求学,而是早早打起零工,挣钱贴补家用;性子正直又憨厚的她,从未有过半句抱怨。后来,她嫁给了一位教员,总算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压榨,过上了普通人的安稳生活。二女儿的运气也不错:通过招工进了食品厂,后来嫁给了一位医生;丈夫调到政府机关工作后,她也随之调入效益极好的垄断行业——盐业公司。可随着丈夫职位提升,二女儿渐渐飘了起来:在家摆起“官太太”的架子,回娘家时更是指手画脚、搬弄是非,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  1997年,54岁的周志远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机遇”。他从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技术学校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被担任市教育局局长的原先一起在国营钨矿文宣队工作的朋友借调到市教育局,负责招商引资、合资办厂的工作。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彻底迷失在利益的漩涡里——他与他人勾结,用“借壳”的手段和情人合伙开了公司,还以“给女儿们股份”为诱饵,骗取几个女儿筹集资金。在七女儿的提议下,她和大姐、二姐一起凑了200多万元投入公司。可周志远却悄悄将公司转到自己名下,靠着招摇撞骗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后,他彻底放纵自己,沉迷于吃喝嫖赌,早已将“父亲”的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p> <p class="ql-block">  家中早已被矛盾啃噬得千疮百孔,连呼吸都透着窒息的压抑,远在广东的七女儿却突逢变故。怀里的孩子才三岁,她拖着一身风雨与满心孤苦奔回老家,满心指望能从父母这里借点钱渡难关,哪怕只有一句安慰,也能让她撑下去。可她刚红着眼眶将难处说出口,父母便像被点燃的炮仗,劈头盖脸的恶语先砸了过来:“自己的烂摊子自己收拾!”“早知道你这么没用,当初就不该生你!”她还想再求,父母却冷笑着打断:“钱?我们得留着给你弟还赌债,你也配跟他争?”说着,便从抽屉里摸出皱巴巴的几千块,“啪”地甩在她面前,眼神里满是嫌恶:“拿着赶紧滚,别在这晦气!”那句“给儿子还债”的借口,那些尖刻的辱骂,还有掷钱时的轻蔑,像三把尖刀,同时刺穿了她的钱袋、尊严与最后一丝希望。她所求的不过是一点暖意与支撑,换来的却是极致的偏心、冷漠与羞辱。当最后一丝光亮彻底熄灭,绝望将她完全吞噬,七女儿从二十多楼的高空纵身跃下,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也让这个本就冰冷破碎的家,永远钉在了悲剧的耻辱柱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女儿的离世,并未唤醒家人的良知,新的矛盾很快爆发——二女儿的丈夫因违纪被留置,二女儿放在周志远公司里的钱急需取出退赃,家里因此背上了几百万的债务。姐妹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想挽救二女儿,也想为这个家留下一点财产。于是,几个女儿和周志远父子商量后,决定将周志远公司名下的资产进行分割,还特意找了见证人,签订了分割协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协议刚签完,周志远父子就反悔了。尤其是儿子,再次搬弄是非,联合已经离婚三年的前妻,逼着周志远推翻之前的约定。在儿媳妇的精心策划下,加上周志远父子俩的自私贪婪,几人合计出一个恶毒的计划——以“商讨股份分配”为由,将大女儿诱骗到家里,随后合伙对她拳打脚踢,妄图通过暴力手段独吞公司财产。最终,他们成功将注册资本159万元“赣州市天兰教科文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进行了转移:51%转到孙女名下,49%转到孙子名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女儿的丈夫被判十年牢狱,铁窗隔绝了半生希冀。大女儿望着眼前这群熟悉又陌生的家人,曾经的血脉温情在一次次争吵与算计中早已消磨殆尽,此刻心底最后一丝念想彻底湮灭,只剩一片死寂的冰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些曾以为能抵御一切的骨肉亲情,在欲望的洪流与利益的撕扯下,脆弱得像一张薄纸,被碾得粉碎,连痕迹都未曾留下。一家人终究撕破了所有温情的伪装,反目成仇,剑拔弩张,只留下满身无法愈合的伤痕,和一段破碎到连拼凑都显奢侈的冰冷回忆。</p> <p class="ql-block">  这个由周志远一手搭建,又亲手推入深渊的家,终究成了欲望的祭品——深入骨髓的重男轻女偏见,是扎进家庭根基的第一根毒刺;贪得无厌的投机欲望,是将亲情一步步拖入泥沼的黑手;而人性深处那份赤裸裸的凉薄与自私,便是最后一根压垮一切的稻草,让这段本应血浓于水的缘分,彻底沦为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徒留无尽的唏嘘与冰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性与亲情的沉思:当欲望吞噬血脉羁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家的悲剧,从来不是单一事件的偶然,而是人性弱点与时代烙印交织下的必然结局。从早年为求儿子送养女儿,到中年为谋利益压榨女儿,再到晚年为夺财产暴力相向,周志远的一生,始终将“亲情”当作可以权衡、可以利用、可以丢弃的筹码。他曾在贫困中扛起家庭责任,却在利益中迷失了为人父的底线;他渴望通过权力与财富证明自己,最终却用最卑劣的手段,亲手斩断了所有血脉羁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场家庭崩塌的背后,藏着深刻的警示:原生家庭的偏见,是刻在骨子里的枷锁。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女儿们从出生起就成了“多余的人”——老五的命不如“省钱”重要,老八的苦不如“面子”重要,就连最优秀的七女儿,也逃不过被父亲掌控人生的命运。而被宠坏的儿子,在畸形的溺爱中彻底堕落,成了拖垮家庭的“蛀虫”,这何尝不是对“重男轻女”最辛辣的讽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唏嘘的是,利益的诱惑,能轻易撕碎人性的伪装。当周志远用“股份”骗取女儿们的信任时,当父子联手用暴力推翻亲情协议时,所谓的“血脉相连”早已被欲望碾得粉碎。大女儿的隐忍、七女儿的付出、姐妹们的妥协,在绝对的自私面前,都成了毫无意义的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家的故事,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看清:亲情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永恒纽带”,它需要用责任去守护,用尊重去滋养,用真诚去维系。一旦将亲情与利益捆绑,用欲望衡量血脉,再亲密的家人,也会沦为彼此的“敌人”。而那些被碾碎的亲情碎片,终究会变成扎在心上的刺,提醒着我们——比起财富与权力,人性的温度与亲情的珍贵,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根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