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难点,推动教学从“单课教学”向“素养育人”转型,按照县校“一校一品,一科一韵”活动部署,道德与法治教研组以“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教研路径”为核心,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以多维度探索为思政教学提质增效注入新活力。</p> 课堂观摩展风采 <p class="ql-block"> 课堂是思政育人的“主阵地”,观摩课则是教师打磨教学、互学互鉴的“练兵场”。韩虹彬老师带来《社会责任我担当》主题观摩课,以生动的教学实践诠释思政课的温度与实效。韩老师紧扣学生生活实际,打破“概念灌输”的传统模式,构建“生活感知—情境探究—行动践行”的教学逻辑。课后,组内教师围绕“素养目标落地”“课堂互动设计”“教学细节优化”展开深入评课,既肯定课程“贴近生活、注重育人”的亮点,也提出“增加跨学段责任认知衔接”等建议,形成“观课—反思—提升”的良性闭环。</p> 理论学习强根基 <p class="ql-block"> 当不同学段的课堂围绕同一主题联动,当稚嫩童声与青春誓言同频共振,“大中小学同上一节思政大课”便不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而是一场跨越年龄的精神接力,一次贯穿成长的价值塑造。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为主题的思政大课,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智慧,为我们铺展了一幅立体生动的思政教育画卷。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这堂大课更像一本鲜活的教学指南,清晰指明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一,内容设计要“承前启后”。需打破学段壁垒,围绕核心价值主题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避免“重复讲授”或“断层脱节”,让不同学段的教学形成有机整体。其二,方法选择要“贴合认知”。小学重情感启蒙,中学重案例辨析,大学重理论深度与现实观照,唯有匹配学生成长特点,才能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其三,资源整合要“古今贯通”。既要善用史料、英雄故事等红色资源,也要巧用数字技术、时代案例等现代元素,让思政课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p> 项目攻坚谋创新 <p class="ql-block"> 理论需落地,创新要扎根。本月我们聚焦“大单元教学范式项目化教研”,以具体单元为载体,推动教研从“零散研讨”向“系统攻坚”转型,破解大单元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结合教材与学情,共同完善大单元框架,重点解决3个问题:单元核心素养如何拆解为具体目标?选择哪个生活议题/项目作为单元载体?设计哪些活动能让学生“做中学”?</p> <p class="ql-block"> 此次三维主题教研活动,既是一次思政教学能力的实战提升,也是一次教研模式的创新探索。未来,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将继续以“课堂实践”为核心、“理论学习”为支撑、“项目化教研”为抓手,深耕思政教学,让每一节思政课都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格的“育人主阵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