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被幸运选中的一代人

我是李蒙格3322796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契合这个群的主题,决定为我们幸运的八零后写一篇文章,谢谢各位的付出,尤其特别感谢“蔓蔓清萝”老师对我的激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写我们成长的时代,必须先放两首歌听听《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缓缓地点出键盘,用指尖的轻触回忆我所经历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是幸运的一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躲过了自建国以来经年不绝的政治运动,更绕过了这片土地上极其罕见的十年浩劫。有人说:“投胎是个技术活儿!”这话我同意,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选择对投胎的地区、家庭和父母,是技术;二、选择对投胎的时代,更是技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条不言自明。就第二条而言,即便优秀如马云和强东,如果正值壮年奋斗事业的档口,赶上了计划经济,他们也建立不起傲视全球的商业帝国。该排队买粮的得排队买粮,该拿票买油的得拿票买油——一样也跑不了。正是干事业的年纪,赶上了吃饭都定量、私人不允许经商的年代,多强壮的种子也发不出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例子举得有点偏,把八零后出生、成长的年代错当成青壮年奋斗的好时代。其实也不违和。总之一句话:“人强强不过命运的桎梏,命好好不过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历史上喜欢把政治清明的好时代比作“尧天舜日,天子圣明,黎民安乐”。我不否认当年在物质上确实差了一点,但那绝对是个充满希望的年代。改革开放伊始,纠正文革中积压的冤假错案,小时候听到“平反”二字,那是常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媒体的力量也逐渐从报章杂志,慢慢转换成广播电视。我们更是享受电视传播的新一代人。小时候,我们看过最“国际范”的动画片——尤其日本动画、美国动画——在不大的黑白电视机里看了又看,深受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甚至,我一直都不觉得这是一种“幸运”,直到前些年看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说是现在的孩子看的动画……这么烂的画工和制作,我可瞧不上,比我们三十年前看的差远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说时代一定会进步?也许我们童年、少年经历的美好,是现在以及将来的孩子,永远也没办法拥有的。我们小时候都是“散养”的,除了完成不多的作业,其他时间都在“疯玩”。尤其像我这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寒暑假作业从来没有完成过。(这不是炫耀,是事实。大概也是我止步于初中毕业的主要原因!禁止模仿!哈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象不到,现在的孩子为了完成作业得遭多大的罪,更不敢想象,为追赶或保持成绩,父母要花掉的“巨额补课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其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不会因为看了日本动画和电视剧而背上心理负担。虽然对抗日剧里的日本鬼子不怎么喜欢,但我们清楚地明白——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经济是经济,政治是政治。我们确实也是被这样教育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那个时代的小孩,谁没看过《恐龙特级克塞号》《聪明的一休》《血疑》?当然,这种思维方式不止对日本,美国也一样。《猫和老鼠》《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我是希曼》……这些都占据了我们童年的小脑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能说出这些,你不要以为我生在什么发达地区的富裕家庭,其实没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只是华北平原一个很普通农业小村的孩子。村里的露天电影,甚至都放过《超人》《王子复仇记》。农村的孩子只要留心,也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经典。由此可见,当年改革开放的力度是逐渐走强,社会是一步步放开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一个当年的小屁孩,如今回顾往昔,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此时,我想起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天皇在推行国民教育时说过的一句话:“要让北海道山里,冬天只能啃萝卜的农民家的小女儿,也要读完小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我们在村子里,也对电视电影中的外部世界充满向往,总琢磨着:中国什么时候能变得和屏幕里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九十年代,国内的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崔健那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不仅是唱给《红高粱》里的九儿,也吼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张艺谋一个人,就拍出了那么多好电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摇滚之父崔健,更紧随时代的步伐——《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花房姑娘》……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每一部电影、每一首歌,都是我们八十年代孩子人生中最深的烙印。而我说的这些,不过是管中窥豹,冰山一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是中国向世界先进文明学习、向国外先进文化取经的过程。尤其在企业管理制度、科技理念、新兴技术上,都能让中国人的眼睛为之一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伴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大。那时我们进入了少年时代。就我而言,农村生活也逐渐好起来。走亲戚聊天时的话题,从“都能吃饱”变成了“打工赚钱”。大批农村人进城,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顺便追求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过得真快。尤记得看潘虹主演《人到中年》时,我还是个孩子;不知不觉,我也活到了中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我始终相信,我们这一代人怎么也不会“愚不可及”,更不会被轻易忽悠。我们成长的过程汇集了世界的信息。我们清楚地记得,如何向往《正大综艺》里播放的外部世界,也见证了“非正规”作家王朔的崛起,更经历了那个时代对过去的反思——“伤痕文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屡屡斩获国际大奖的时代大电影,到商业片票房冠军的成功范例,我们都见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春懵懂时经历的好时代、见过的好东西,是这辈子滋养八零后灵魂的灵丹妙药。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总回味儿时经历的那些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东宝与戈玲,张艺谋的大片,冯小刚的贺岁,贾樟柯的禁片,崔健、魔岩三杰,甚至迈克尔·杰克逊……常在我脑海里浮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第一部寻呼机,第一辆山地车,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吃麦当劳,第一次看到外国超市在中国开店……都成为我记忆里最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为止,疫情来临之前,我们经历了这个国家最好的四十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很幸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写到结尾了,甚至都没提到香港……难道不提就没有吗?当然不是,我可以随意罗列长长的一堆,电影、演员、歌曲、歌星!因为我们见证过:香港有个荷里活!不说了……难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幸运的八零后们,不仅幸运在没有灾难,更幸运在:我们既看见了旧世界的终章,也参与了新世界的序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