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科技之眼:一场关于視觉的未来之旅

阿福

<p class="ql-block">十月的上海,秋意正浓,我在这座城市的智慧脉搏中,邂逅了一场关于“看见”的革命。此行虽未登高望远,却仿佛以另一种方式俯瞰了整个浦东——通过复旦大学曾晓洋教授团队研发的“中国超眼”系统,我理解了什么叫“一目千里”。</p> 中国超眼 <p class="ql-block">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的《执牛耳者》栏目在今年十月七日播出了一期“揭密中国超眼”的访谈节目(详见附录1),采访主角就是复旦大学的曾晓洋教授。</p><p class="ql-block">我被采访内容深深地吸引。节目中,当主持人站在外滩观景台上,手拿着一枚贰分钱的硬币,竟被数百米外的一部特殊的相机设备清晰捕捉,我惊讶不己!这并非科幻,而是现实中的奇迹。</p> 广域与高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复旦大学曾晓洋教授讲述“中国超眼”时,我仿佛看见光学与芯片在他手中编织成一张无形巨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这是</span>一款光学成像和计算成像完美结合的相机。它由60个镜头列阵组成,利用蜻蜓仿生视觉原理,不同焦距组合使远近都能看清楚。该系统通过独创算法与两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实现超低延迟拼接,让海量图像在毫秒间融合成亿级像素的全景视图。这种“软件定义视觉”的思路,正是中国科研从追赶到引领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它不仅实现了广域与高清的完美统一。更令人惊叹的是其背后自主研发的芯片与算法,能将海量图像在50毫秒内拼接融合,延迟低至亚毫秒级,真正做到了“看得全、看得清、看得快”。</p> 蜻蜓的視觉奥秘 <p class="ql-block">蜻蜓的视觉器官是由多达28000个六边形“小眼”组成一个复眼,视野范围接近360度,能感知紫外线。 它们每一个小眼独立成像,合成一副马赛克般的全景图像,对运动物体极其敏感。 </p><p class="ql-block">蜻蜓的神经系统能快速处理复眼传来的碎片化视觉信息,实现高效的目标追踪与导航。 </p> 人才辈出  国运所系 <p class="ql-block">我曾在光学设计领域耕耘多年,对这项技术的突破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我尤其动容于曾教授提及长春光机所与电影《蒋筑英》对他的影响——这位北大学友的精神火种,竟穿越岁月,在今日的实验室里仍然点燃起新一代的创新之光。</p><p class="ql-block">这份学术传承让我顿感亲切,我们这一脉对光学的执着,如今在“‘中国超眼"中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而上海理工大学团队在微型仿生视觉上的突破(详见附录2),也让我深感这座城市的科创脉搏始终强劲。</p><p class="ql-block">作为在上海理工大学退休的一名教师,看到上理工团队在仿生视觉上的突破,更让我感慨——人才辈出,才是国运所系。</p> 一目千里 <p class="ql-block">俯瞰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如银翼展开,飞机在规整的跑道间穿梭。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中国超眼”落地的应用场域。</p><p class="ql-block">从高空俯瞰浦东机场,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尽收眼底,跑道上每一处可被实时监测的那怕一颗螺丝钉、空域中那怕一架无人机或一只飞鸟,皆逃不过“中国超眼”的凝视。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智慧的彰显。</p><p class="ql-block">“中国超眼”通过“分布式采集+集中式计算”的创新范式,将成像能力从硬件瓶颈中解放出来,可应用于超高清视频监控等领域,例如在浦东机场能精准做到异物监测。</p><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监控技术的飞跃,更是计算成像从理论走向现实的里程碑。当主持人站在观景平台上展示300米外一枚硬分币清晰可辨时,我知道,它不仅可用于机场异物检测,更打开了城市治理、安防乃至生态观测的无限可能。这是一场属于中国的视觉革命。更是一目千里的真正含义。</p> <p class="ql-block"> 制作者徐福侯(1938~)</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10月</p> 附录1 <p class="ql-block">这段視频录自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的《执牛耳者》栏目在今年十月七日播出的一期“揭密中国超眼”的访谈节目。</p> 附录2 <p class="ql-block">传统的仿生复眼技术曾受困于分辨率和图像处理的瓶颈,被称为“马赛克困局”。近年来,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p><p class="ql-block">以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团队为代表,通过模仿蜻蜓复眼的神经协作网络,将纳米级精密制造与AI算法深度融合。他们开发的仿生视觉系统,在不到1立方厘米的体积内集成了近百个“子眼”和计算单元,不仅能实现百万像素级别的高清全景成像,更能智能地“看懂”画面,例如在复杂场景中同时精准追踪多个高速运动的物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