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

曾众

<p class="ql-block">作者:曾 众</p><p class="ql-block">美号:285951748</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自拍</p> <p class="ql-block">  治国安邦,历朝历代都在寻求上乘之策。孔子对此却胸有成竹。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有那一个国君能够任用我为宰相治理邦国,我只需要用一年的时间,就能够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明显的起色。如果给我三年的时间,肯定会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孔子之所以对自己这么有信心,是因为有其充分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 一、正名。治理邦国,最重要的是要政通人和。孔子始终强调:只有令行禁止,邦国才能有序发展。而要做到令行禁止,必须理名正分。名分不正则道理无法讲通,道理不通则事情难以成功。‌‌事情做不好,礼乐教化无法开展。不通过教化使人明辨是非而直接惩罚,就会导致刑罚施用不公正、不恰当。一旦法律失去公信力,民众就会因缺乏行为准则而举止失据,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居上位者修习礼乐能爱人护民,心有不轨的人学习礼乐则知礼守序,彼此便相安无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不教而诛谓之虐。”《尧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p> <p class="ql-block">  孔子还明确指出:君主要像君主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各行其道,各守其节、各尽其责、各安其分,无非分之想,则天下太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p><p class="ql-block"> 在军事上,凡是动用军队,也特别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称谓,否则,即使打了胜仗,也不会让人心服口服。如果没有一个名目,人们就不了解出兵的意义,也就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如出兵朝鲜,叫志愿军,保家卫国。师出有名,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哉?"《礼记·檀弓下》)</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下同欲者胜。就是指:凡事符合道义,名正言顺,上级与下级的目标一致,才能齐心协力,同仇敌忾,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孙子兵法·计篇》)</p> <p class="ql-block">  二、正道。治理邦国,最关键的是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公平、公正、公开,是执政的前提。并且多次阐述:只有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出发点只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贪污腐败盛行,“”民不聊生,族类离散”,就会出现揭竿而起。“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必须解决百姓的生存之道。否则,“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现象必将再所难免。不管是什么制度,违背了“民以食为天”这个根本,都不可持续。苏联解体就不是偶然的。如何当今时代,无论是日本,还是英国,不管首相换得怎么快,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衰退的趋势。(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p> <p class="ql-block">  三、正气。治理邦国,最核心的是执政者不能朝令夕改。治理中等规模诸侯国,执政者必须严肃守信,以诚相待。不能挥霍无度,要节吃俭用,爱惜民众,不要在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征用劳力。要始终把心思用在如何造福大众,而不是整日沉醉于靡靡之音之中,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否则,国将不国。唐明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导致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p> <p class="ql-block">  四、正当。治理邦国,最忌讳的是好大喜功。孔子主张:为政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尤其是不能不顾人力才力,急于求成。因此,必须审时度势,注重长远规划,从长计议。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困境而束手无策,受制于人。历史上,秦始皇、隋炀帝均因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导致怨声载道,二世而亡。最好的办法是:顺着老百姓可以得利的方面,引导他们去做自己能够得到利益的事。他们会自觉自愿,毫无怨言,而自己又不必花费太多费用。这里有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执政者的到利益要与民众的利益一致才可行。如果与虎谋皮,则会适得其反,不如不做。(“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