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小西街

履薄冰

<p class="ql-block"> ——夜游湖州小西街</p> <p class="ql-block">  前天晚上,师兄约我散步,逛逛小西街。信步走去,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路。这路,被岁月磨得光润了,尤其在灯下,泛着一种幽幽的、水汪汪的亮。缝隙里,茸茸的青苔探出头来,湿漉漉的,想来是傍着溪水的缘故。街是窄的,两边的屋宇便显得格外亲近,一色的白墙黛瓦,马头墙在夜色里勾出参差的、静穆的轮廓。那些木质的门扇与窗棂,雕着细巧的花样,透出的光也是温润的,不刺眼,仿佛是从古画里借来的一片朦胧。</p> <p class="ql-block">  沿街的铺子,挨挨挤挤,各守着一方天地。古玩店的老板,大抵是见惯了风月的,只闲闲地坐在里头,由着客人自己看;那橱窗里陈列的瓷瓶、玉器,还有泛黄的字画,都沉在一种琥珀样的光晕里,默然诉说着前朝的旧事。饭店与茶室的檐下,悬着一串串红灯笼,那光景是热闹的,却又被这夜的静谧与流水的潺潺声荡涤了一番,热闹也成了隔着一层薄纱的热闹,不甚真切了。倒是那些花店与杂货铺,更引人流连。花店的芬芳,是年轻而大胆的,一阵阵地袭来,不像古玩店的沉香,那般沉潜与固执;杂货铺里零碎的小物件,在灯下闪着可爱的光,有一种现世的、妥帖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不觉已到了一座石桥跟前。桥也是石板的,小巧,拱着身,像一位谦和的老者。我的目光,却被桥上的景致牵住了。那桥栏上,竟并排坐着四位少女,看模样,该是学生。她们并不喧哗,只是静静地坐着,两条腿轻轻地晃荡着。其中一位,伸着手指,指向天边那一弯浅浅的月亮;另一位,便仰起头,痴痴地望。月光与灯光,交织着洒在她们青春的额发上、肩头上,像一层极薄的、银白的纱。她们的侧影,映在桥下暗沉的水里,随着微波,碎成一片片晃动的光与影,教人想起“镜花水月”一类的词句,美丽,却也有些飘渺。</p> <p class="ql-block">  她们在看月亮,在看这夜色;她们自己,却也成了这夜色里最动人的一部分,被人当作一道美丽的风景,悄悄地看了去。</p> <p class="ql-block">  我心里忽然起了一种微妙的感触。这街,这桥,这水,这百年的老屋,是沉静的,是历史的;而桥上那些少女的笑语(纵然我听不见,却仿佛能感受到那无声的欢愉),那流动的青春,却是鲜活的,是属于此刻的。古与今,静与动,就在这里,被一条溪水、一座石桥,温柔地绾合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了。</p> <p class="ql-block">  归途时,街上的游人渐渐稀了。灯笼的光,仿佛也更昏黄了些。回头望去,那小西街已重新被完整的夜色轻轻拥住,只有水声依旧,潺潺的,像一句说不完的旧话。那桥上少女的影子,却印在人们的脑海里,连同这整个的夜晚,清亮亮的,怕是要盘桓好些时日了。</p> <p class="ql-block">链接:湖州小西街介绍</p><p class="ql-block"> 依水而建的小西街,曾经湖州市井生活的代表,位于吴兴老城的核心地段,曾是湖州名门望族、富商官宦聚集之地。如今,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完整保留了2万平方米江南老街原貌,有钮氏状元厅等省、市级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20余处。</p><p class="ql-block"> 游走在街区,青石铺路、白墙黛瓦,江南传统民居特有的样貌和“街河一体”的格局,让人有时空穿越之感。而古建之间不时出现的外滩5号咖啡店、西岸当代美术馆等潮流门面,则又让人恍然知是当下。正是这些新潮元素的注入,赋予了老街青葱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油车巷,地如其名,原是榨油作坊一条街,多数建筑始建于清朝末年。如今的老房子,有了新潮范儿。改造之后的油车巷变身手作集聚区,引入陶艺、团扇等传统手工艺,还有尤克里里乐器培训等现代元素,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p><p class="ql-block"> 一家手作工作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建筑“摇身一变”成了手作空间,其本身的结构和肌理并没有受到影响,把装修拆除之后,房间依然可以恢复原来模样。这离不开当地严格的保护和监管措施。</p><p class="ql-block"> 湖州市文旅集团城资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竽文告诉记者,街区老建筑多,引入的业态受到严格管控。当地成立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从入驻门店的装修方案审批到跟踪检查、竣工验收等,进行全流程监管。验收完成后,管委会还会开展常态化巡查,严防各类隐患。“有的门店还会在建筑内部建一层保护墙,就像给建筑穿了一层‘铠甲’。”王竽文说。</p><p class="ql-block"> 活化运用的根本前提是做好保护修缮。近年来,当地坚持“修旧如旧”,对街区内本仁堂等47个单体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完好保留街区历史建筑肌理。</p><p class="ql-block"> 老街区嵌入老手艺,既复兴文化遗产,也让古艺重兴。如今,走在街区,随处可见各类文创市集,团扇、灯笼、滚轮拓印、剪纸等项目,让市民游客徜徉街区时,随时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和趣味。</p><p class="ql-block"> 小燕飞刀剪纸社创始人沈燕丽,是土生土长的吴兴人,常到街区参加文创市集活动。“一般我会在现场剪一些窗花之类的作品,送给游客。”沈丽燕说,“有时也会为孩子们上工艺体验课,让他们亲身感受剪纸的趣味。”如今,沈燕丽还带了9名徒弟,多为00后,郑佳雯就是其中之一。从事金融行业的郑佳雯一有空,就会随师傅到街区文创市集现场为大家剪纸。</p><p class="ql-block"> 积极引进承载湖州历史文化的业态,将传统文化以当代的商业形态呈现于街区场景中,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功能的延续性,在小西街完美呈现。</p><p class="ql-block"> 历史从未远去,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历史街区,就是在这种保护、传承、运用和感知体验中,不断续写着老街新事。</p> <p class="ql-block">  作者汪俊国,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局级领导干部,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生态文明学院、湖州市委党校、湖州学院附属南太湖医院特聘教授,中国自然资源重点实验室特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公开发表文字500余万字,著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成功的合作》《今日竹乡》等书,编导《丝绸城》《百鱼宴》《竹乐》《南浔古镇》《长兴紫砂》《莫干山》《湖州医生在马里》《织里人在北京》等10余部电视片在央视和欧美十四国播出。曾任安吉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湖州市委宣传部外宣科长、湖州市委外宣办主任、湖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湖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湖州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市政协机关党总支书记。退居二线后,担任吴兴区人民政府顾问、国家级湖州经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顾问、浙江南太湖集聚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顾问,湖州市委派驻谱拉歌世服饰有限公司党建指导员兼党委书记、浙江泰普森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党建指导员兼党委书记、湖州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党建指导员,当选为湖州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被评为优秀党建指导员、“两新”好书记,优秀共产党员,获得企业文化突出贡献奖。退休后,又被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中国再保投资集团、浙江格尔泰斯环保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祉数科技有限公司、谱拉歌世服饰有限公司、浙江新京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仲湖服饰有限公司、浙江新京福染整有限公司、浙江新郎利电工有限公司、浙江泰普森|外用品有限公司、南太湖医院等单位聘为党建顾问(顾问、战略顾问、高级顾问)和红色CEO。先后到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国土资源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深圳、海南、福建、厦门、浙江、宁波、湖北、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北京等地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交流和授课二百余场。汪俊国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非公党建网和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采访报道。 </p><p class="ql-block"> 汪俊国爱好学习,恢复高考时,考取首届浙广新闻系(今浙江传媒学院),后又先后到省委党校理论系(哲学)、杭州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澳科大(MBA)、复旦大学(新闻发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应急与舆情管理)进修或就读,取得研究生学历,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