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下的偏见

祝融之火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地铁站里,一名女子因其他乘客讨论旅游路线时提到“鸡鸣寺”而勃然大怒,坚信自己遭到暗讽,不惜报警要求去派出所——在这个由立场构筑的现实迷宫里,我们究竟是在认知世界,还是在重塑一个符合我们预设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谈论侯佩岑因与谢娜同列央视秋晚主持名单而遭遇无差别攻击时,当我们看到网球选手林德克内希在上海大师赛上无视当地优质空气质量,坚称“中国大城市的污染问题众所周知”时,当我们目睹两人因时政话题立场不同而大打出手导致一方骨折时,我们面对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误解,而是立场如何塑造认知、偏见如何替代事实的深层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坚信自己站在真理一方,殊不知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立场的迷宫之中,看到的只是真理的一个切面。</p> <p class="ql-block"><b>01 标签化认知:舆论场的思维牢笼</b></p><p class="ql-block"> 在央视秋晚的舞台上,一场精心设计的“3+2”主持阵容本应展现国家级媒体的包容气度。然而,舆论的焦点却迅速从专业表现滑向了标签化认知的漩涡。</p><p class="ql-block"> 谢娜与侯佩岑,两位风格迥异的主持人,被捆绑在一起接受舆论审判。谢娜二十年的“快乐符号”形象固化为“疯癫”标签,使她的一切行为都被迫接受这一框架的审视。</p><p class="ql-block"> 即便她为秋晚提前三个月特训、台本贴满注音标签、手机屏保设为“稳住”自警,这些专业准备在传播中被自动过滤,因为它们不符合公众的预设剧本。</p><p class="ql-block"> 更荒诞的是侯佩岑的遭遇。这位四次主持秋晚、获国台办表扬的资深专业人士,仅因“非央视体系”的身份,便与谢娜共享了“外来者”的污名化标签。</p><p class="ql-block"> 攻击者将两人打包批判为“破坏晚会格调”,完全无视她们在专业表现上的显著差异。</p><p class="ql-block"> 标签化认知的暴力在于,它用历史印象替代当下事实,用群体归类淹没个体价值。正如传媒大学报告揭示的悖论:谢娜在“亲民度”榜单高居前三,“专业度”却垫底,这种割裂恰恰证明标签化认知已取代事实判断。</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着这种暴力。在转基因辩论中,饶毅教授与顾秀林的对峙展现了类似逻辑。当顾秀林坚持“反正我还是觉得转基因不安全”,并暗示饶毅“可能跟企业也有利益牵扯”时,她正是在用“立场标签”替代科学论证。</p><p class="ql-block"> 这种思维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却也让我们失去了理解真实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b>02 选择性注意:认知偏见的心理机制</b></p><p class="ql-block"> 南京地铁的“鸡鸣寺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认知偏见的绝佳窗口。当李女士一家在讨论旅游路线时随口提到“鸡鸣寺”,粉衣女子立即将这一中性信息关联为对自己的暗讽。</p><p class="ql-block"> 这一荒诞场景的背后,是投射心理机制的典型表现——个体对特定词汇存在敏感联想时,会自动化地将中性信息解读为负面评价。</p><p class="ql-block"> 南京师范大学李明教授分析指出,这种认知偏差具有三个关键特征:敏感词触发机制、现实检验能力缺失,以及防御性归因偏差。粉衣女子将“鸡鸣寺”的“鸡”字单独抽离语境解读,本质上是将其个人情感词典强加于公共话语体系。</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现象在谢娜事件中同样清晰可见。攻击者选择性关注她早年“Happy Birthday”的口误,却无视她为秋晚付出的扎实努力;强调她“综艺咖”的身份,却忽略她在《浪姐6》中展现的精准控场能力。</p><p class="ql-block"><b> 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听见的,往往只是我们想听见的。</b></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选择性注意正在被网络时代的算法机制强化。鸡鸣寺事件中的认知偏差,与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认知方式高度相关。</p><p class="ql-block"> 而在侯佩岑遭遇的舆论风波中,平台算法持续置顶争议内容,最终呈现给公众的,是一个被严重扭曲的舆论图景。</p> <p class="ql-block"><b>03 立场先行:当观点凌驾于事实之上</b></p><p class="ql-block"> 在关于转基因的论战中,我们目睹了一场“立场先行”的思维模式如何阻碍理性讨论。顾秀林在质疑饶毅时,没有提供任何“可验证的证据”,而是依靠“有人说”“我觉得”作为论据。</p><p class="ql-block"> 当她声称“现在很多人吃了转基因食品,都说身体不舒服”时,她将个人感受置于科学证据之上。</p><p class="ql-block"> 饶毅教授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感受不能替代科学实验。”他进一步解释:“‘有人说身体不舒服’,首先要排除其他因素——比如他当天吃的其他食物、自身的基础疾病、甚至心理暗示。”</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立场先行的思维框架下,这种理性的分析往往被斥为“冷漠”或“傲慢”。</p><p class="ql-block"> 立场先行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懒惰,它使我们免于复杂思考和事实核查的艰辛。在J.K.罗琳与跨性别权利的争议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立场如何遮蔽事实。</p><p class="ql-block"> GPT在评价罗琳与艾玛·沃特森的互动时,迅速得出结论:“双方都有错,但沃特森更正确。”理由无非是“罗琳反对跨性别权利,有错在先”。</p><p class="ql-block"> 这种判断忽略了罗琳担忧的具体内容——跨性别洗手间和更衣室对女性安全和隐私的实际影响,也忽略了她因此遭受的网络暴力与实际抵制。</p><p class="ql-block"> 更讽刺的是,GPT一方面承认“跨性别洗手间和更衣室确实影响了女性的隐私权”,另一方面却仍坚持攻击罗琳的立场,声称“当她发声反对跨性别权利时,她不可能搭设一个平等对话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这种矛盾的逻辑背后,是立场对事实的绝对主导。</p> <p class="ql-block"><b>04 群体极化:舆论场中的螺旋效应</b></p><p class="ql-block"> 当个体偏见汇聚成群体共识,一种更危险的现象便会产生——群体极化。在谢娜与侯佩岑的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一过程。</p><p class="ql-block"> 传媒学者喻国明指出的“沉默的螺旋”在此显现:65%认为谢娜“超预期”的观众选择不发声,而35%的批评者掌握了绝对话语权。这种比例失真制造了“全民声讨”的假象,进而迫使更多中间立场者保持沉默。</p><p class="ql-block"> 匿名效应则进一步催化了暴力狂欢。当“央视就该用自己人”、“湾湾滚回去”等极端言论在评论区获得高赞,当侯佩岑的籍贯被上升为政治正确问题,网络空间便演变为道德审判的角斗场。</p><p class="ql-block"> 群体认同感会强化我们的立场,同时弱化我们对事实的辨析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巴以冲突的报道中,欧洲舆论的分化展示了群体极化的国际样本。冲突初期,多数欧盟国家表达了对以色列“自卫权”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冲突持续,欧洲内部出现明显分化——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比利时等国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批评声日益高涨。</p><p class="ql-block"> 这种分化不仅体现了各国历史与政治背景的差异,更展示了群体如何通过信息筛选和价值强化,形成截然不同的认知图景。</p><p class="ql-block"> 而总台记者在比利时的观察尤为值得玩味:“从今年年初开始,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爆发支持巴勒斯坦的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持续的群体行动既是对立场的表达,也是对立场的强化。</p> <p class="ql-block"><b>05 利益与身份:立场背后的驱动力</b></p><p class="ql-block"> 立场并非凭空产生,其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与身份驱动。当我们审视欧美运动员对中国的偏见时,这一点尤为明显。</p><p class="ql-block"> 汤森德、穆塞蒂、林德克内希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作为跑遍世界各地的网球运动员,他们理应具备跨文化理解的素养。然而,部分欧美运动员对中国的偏见真的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即使他们已经来到中国,亲身接触这里的环境和人们,依然下意识地不愿意纠正自己的偏见。</p><p class="ql-block"> 这种偏见的背后,是长期形成的身份优越感与文化傲慢。当穆塞蒂在比赛中认为观众咳嗽干扰了他,他不分青红皂白地辱骂中国人,尽管咳嗽的实际上是外国观众。</p><p class="ql-block"> 这种自动化的归因偏差,暴露了深植于内心的预设立场。</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侯佩岑遭遇的舆论攻击中,我们也能看到身份政治的阴影。侯佩岑团队的应对策略颇具深意——推掉台湾高价综艺邀约,留在北京研读《天工开物》,手抄简体字笔记。</p><p class="ql-block"> 这些低调举动本质上是对其文化身份的重塑与捍卫。</p><p class="ql-block"> <b>身份决定了我们的视角,而利益则影响了我们对真相的接受度。</b></p><p class="ql-block"> 从乌克兰危机中美国的表现,我们更能清晰看到利益如何驱动立场。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长期奉行双重标准:一边标榜“反战、和平”,一边却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对他国实施干涉、制裁,制造人道主义危机。</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瞠目的是,一些西方媒体报道中,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就攻打伊拉克,不叫“入侵”叫“解放”,美国单边发起对阿富汗攻击,不叫“入侵”叫“反恐”。</p><p class="ql-block"> 这种语言上的偷换概念,暴露了立场如何随利益灵活摆动。</p> <p class="ql-block"><b>06 超越偏见:思维认知的破局之道</b></p><p class="ql-block"> 面对立场带来的认知偏见,我们是否有突围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需要个体与社会双重的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 在个体层面,培养“暂停-验证”的思维习惯至关重要。在情绪激动时先确认信息真实性,而不是立即反应。</p><p class="ql-block"> 这种思维的暂停,为我们提供了从自动化的认知模式转向控制性认知模式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饶毅教授与顾秀林的交锋展示了理性对话的力量。当顾秀林提出质疑时,饶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耐心回应:“判断撤稿原因,不能看‘反转人士怎么说’,要看‘期刊和评审专家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他进一步列出了具体证据:《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撤稿时公开了6位评审专家的姓名和单位,这些国际毒理学领域的权威从未与任何种业公司有利益关联。</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饶毅向顾秀林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你认为是资本干预,那能否拿出证据?比如孟山都给期刊发过的施压邮件、评审专家的利益输送记录?”</p><p class="ql-block"> 这种“可验证的证据”的要求,是破除立场偏见的有力工具。</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建立“第三方确认”机制。如在地铁场景中,乘务员可协助澄清中性信息。</p><p class="ql-block">在公共讨论中,权威客观的第三方事实核查同样能发挥类似作用。</p><p class="ql-block"> 网络平台则应减少算法推荐的极端化内容,防止“受害者心态”在信息茧房中强化。在侯佩岑事件中,平台算法持续置顶争议内容,无疑加剧了舆论的扭曲。</p><p class="ql-block"> 打破偏见,需要主动接触与自己立场相左的信息,扩大认知边界。</p> <p class="ql-block">  居里夫人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启示。在性别歧视严重的时代,她面对的不只是学术挑战,更是社会对女性科学能力的预设立场。</p><p class="ql-block"> 1903年诺奖提名名单传来时,20位法国院士联署的提名信里,竟把玛丽的功劳全算给了皮埃尔和贝克勒尔。面对这种系统性偏见,她没有放弃,而是用扎实的工作证明自己。</p><p class="ql-block"> 最终,她不仅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还成为了首位两次获奖的科学家。</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事件的荒诞在于,一个存在了数百年的地名,竟在瞬间成为冒犯的符号。而类似的剧情,在谢娜与侯佩岑的舆论风波、在转基因作物的争议、在网球选手的偏见言论中,以不同的形式不断重演。</p><p class="ql-block"> <b>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自己的立场困住,但意识到这种困局,正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b></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能够暂停即刻的情绪反应,当我们愿意验证而非臆断,当我们保持对差异的包容与好奇,我们便能在立场之外,看见更真实、更复杂也更多元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正如那位在秋晚后台捶打抽筋小腿的谢娜,和那位于凌晨两点啃着剩月饼走出央视大楼的侯佩岑,在剥离标签后,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着无法被单一立场概括的丰富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