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十年巨变,沧海桑田。南浔,从一个太湖南岸的水乡小镇,现在已经成为湖州城区的一部分。阡陌交通,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模样。倚仗原有空间环境存在的南浔古镇以及小莲庄为代表的古园林建筑,已经被城市浓墨重彩的外部包装,并以它的历史文化为现代建设注脚。</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平面图(源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建于清光绪年,位于浙江湖州南浔,系富商刘镜和刘锦藻父子历时四十年推敲打造的私家园林,其艺术成就,就江南私园而言,绝对是最被低估的一座,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之美,美在莲湖,美在与湖山交相辉映的民国式建筑,美在莲荷盛开时,更美在骨子里充满艺术人文的园林假山群。</p><p class="ql-block">小莲庄假山创作于何人之手,我寻找了很多资料,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小莲庄假山之艺术成就,很少见诸于各种专刊,原因可能在于小莲庄位于当年偏僻的村镇,无法与苏州范围内的苏州园林共情。但是作为江南私园的杰出案例,目前小莲庄园林假山系统的艺术成就,难以与其所受到的关注度相称。横向比较,被称为江南私园园林假山的巅峰~环秀山庄的假山,除了体量,在布局及构筑水平上,小莲庄内园假山,是不遑多让的。</p><p class="ql-block">20多年前,我发表于浙江园林等期刊的《中国传统园林假山概论》中,运用了很多小莲庄假山群的布局与手法去阐明相关论点。近些年我又考察了江南园林诸多形式的园林假山,综合利弊,按照传统园林对假山的定义,更加坚定了对小莲庄假山的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莲湖之旁的民国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绿色覆裹的内园主山</p> <p class="ql-block">与建筑呼应的山体</p> <p class="ql-block">蜂洞</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假山群,布局上分为入口障景蜂洞假山、沿湖向东经过小景山连自然式护岸、南行数十米弃曲桥东行,便可来到内园外庭(见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障景山(局部)</p> <p class="ql-block">蜂洞障景山正面</p> <p class="ql-block">外庭为三面墙空间,园主在这里沿墙布置假山组,主峰4-5米左右,玲珑剔透,与次峰余脉相互映衬,结合草地空间设置,形成一个幽静的观景空间。同时作为内园序幕,逐步将人引入内园假山盛宴。</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内园圆洞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外庭序幕式沿壁假山</p> <p class="ql-block">管理者对沿壁山周边空间的处理显得随意了些</p> <p class="ql-block">进入内园洞门,便见缓坡而上的土包土山。这样的布局,与大多数苏州园林完不同,苏园一般是先抑后扬,过山豁然开朗,而这里却是自近向远,层次分明,一览无余。当然,如果通过建筑作为入口,透过建筑观山景,那倒也有环秀山庄的类似的意味了。</p> <p class="ql-block">入口土山与周边的空间关系</p> <p class="ql-block">土山与主山体的空间关系</p> <p class="ql-block">土山的立面状态</p> <p class="ql-block">入口圆洞门与土山的层次关系</p> <p class="ql-block">理想的景观视野</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假山,尤其是内园假山,它虽然体量并不太大,但集园林假山形式之大成。这种小中见大,形式多样的假山艺术手法,在同一园林空间中很难实现。它自东向西,融合土山,土石山,石山,水石山多种假山形式,由缓向陡,密者不透风,宽者可行马,延绵变化,虚实相生。有人介入的步道,蹬道,曲径,蜂洞,亭轩等与假山主体相映互生,赋予视觉变换,层次组合,功能介入,随类赋彩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来小莲庄假山支持游客介入登山,是对假山质量的信任,也是园林景观最大的意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作为太湖石假山特征的瘦皱透漏俱全,与绿相生,见证了浓重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山体土石相间,省料省工。为绿化的布置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山通过沿墙园路隔离,这是工艺的顶峰,是中国园林小中见大,可走可游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假山承载假日旅游,一点也不怵</p> <p class="ql-block">内园西墙一角</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内园假山与莲湖相通,内湖又与河道相连,是中国园林活水利用的典范。临水假山是小莲庄太湖石用料最足的地方,高差对比强烈,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假山如蝉翼伏于水面</p> <p class="ql-block">水体萦绕于假山周边,假山造型灵动虚空</p> <p class="ql-block">水石山南望,围墙园路,绿树辉映自然式护岸</p> <p class="ql-block">山,水,桥,空间尺度运用巧妙</p> <p class="ql-block">在小莲庄内园的西南墙方向设置的贴壁假山,布局上延续了主体假山的层次变化,从视野上扩大了有限空间中假山的范围,丰富了整个小莲庄假山系统的形式,拓展了游览介入范围,并将假山向墙外延伸做出过渡</p> <p class="ql-block">贴壁假山一隅</p> <p class="ql-block">贴壁假山外口</p> <p class="ql-block">离开内园,来到西部长廊,长廊西侧小庭院与内园贴壁假山空间上相连,形式上呼应,设置了空间与视觉上的收尾式点景假山,就此整个内园假山为中心的假山群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落幕呼应造景假山</p> <p class="ql-block">最后在西部建筑与水榭之间设置了自然式出水口,呼应形式上内园假山上叠水为理论上的进水,达到有进有出,循环往复之意,加上莲池南北两侧的自然式湖石护岸,整个小莲庄的假山群虽为人作,宛自天开。</p><p class="ql-block">小莲庄整体假山系统在布局上各司其职,功能分明,造型和体量张弛有度。并且在石材(太湖石)的选择上很有质量,大多数景石都是当今不再多见的太湖地区原生湖石,且形态优美,当今价值已难以准确估量。这和当年建造的时候,刘氏父子40年逐步探寻推敲落实的心血结果。</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小莲庄及周边园林都已收归国有,大众才有机会见到这些前人留下的园林艺术财富。但愿这些文化遗存能够在保护养护的基础上,确实需要维保的项目在维修过程中,能够原汁原味的修复优化,避免有些局部粗糙工艺的出现,同时对绿地系统进行更新设计,解决年久树木无序生长及变形的情况出现,乔木过大扎根过深、树石充分胶缠而不可控。</p> <p class="ql-block">造型优美的峰石</p> <p class="ql-block">湖畔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民国风</p> <p class="ql-block">水石山旁的高大乔木</p> <p class="ql-block">主山顶部的湖石改建,缺乏整体协调性。</p> <p class="ql-block">主山上的乔木过大过杂</p> <p class="ql-block">多年植物生长,在品种或造型体量上,都已经具备了更新的要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