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与突围

观山听雨翁

<p class="ql-block">观澜索源,振叶寻根。纵览清朝近三百载沧桑,恰似一幅在开放与封闭两极间剧烈摆荡的历史长卷,其盛衰轨迹,不仅深深镌刻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古老智慧,亦为今朝在波谲云诡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审时度势、砥砺前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镜鉴。</p><p class="ql-block">清室以东北边陲之锐气,入主中原,其前期之隆盛,端赖一种包举宇内的开阔胸襟与积极汲取的开放姿态。康熙帝“以天下之目视天下”的恢弘气度,不仅体现于舆图测绘、历法修订中对西洋科技的包容采纳,更在于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与交融。彼时宫廷画师郎世宁,融中西画法于一炉,所绘《百骏图》,骏马神采奕奕,背景透视精准,实为文明交汇之艺术结晶;而《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繁修,虽不免文化统摄之考量,然其规模之浩博,整理之系统,亦彰显出吞吐百家的文化气魄。至若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回部,将广袤新疆重新纳入版图,并于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中央权威直达边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疆域观念,在有效的军政管理下化为现实,成就了空前的“文治武功”。此一时期,诚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种建立在实力自信基础上的开放性,成为帝国强盛的基石。</p><p class="ql-block">然“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成功经验往往蜕变为路径依赖。当西方世界经历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的狂飙突进时,清廷却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日趋僵化。自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乾隆帝,对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天文仪器、军舰模型等西方科技成果,仅视为“奇技淫巧”,其“体制不可更易”的谕旨,无异于一道自我封闭的枷锁。嘉道以降,闭关锁国更成国策,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限,公行制度的垄断,犹如层层屏障,隔绝了外部的鲜活气息。龚自珍那“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正是对当时“万马齐喑”沉寂局面最沉痛的控诉。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清廷却“譬犹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其可得乎”?由是,器物渐趋落后,制度日趋腐朽,思想日趋禁锢,昔日“弓马定天下”的锐气,消磨于“繁文缛节”与“妄自尊大”之中,帝国巨轮终在时代浪潮冲击下,触礁沉没。</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也拉开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序幕。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一次次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城下之盟,辱国病民”,实为“亘古未有之奇变”。昔日天朝上国的尊严,在坚船利炮下被击得粉碎。这血与火的教训,何其惨痛!它无情地昭示:封闭必然导致落后,落后必然招致挨打。当一个民族选择背对世界时,世界终将以最残酷的方式将其唤醒。此乃历史铁律,不容置疑。</p><p class="ql-block">“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清廷由盛转衰的历程,深刻揭示了开放性之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意义。开放性,非仅指地理上的互通有无,更在于制度上的吐故纳新、技术上的积极汲取、文化上的交流互鉴,以及心态上的平等包容。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奔涌澎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这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动融入世界,热情拥抱全球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本身就是对历史教训最深刻的领悟与最有力的回应。</p><p class="ql-block">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今国际格局中,一股逆全球化的暗流不时涌动,某些西方国家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对中国悍然发动贸易战、科技战,在高端芯片、造船航运、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构筑“小院高墙”,企图将中国压制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这种封锁遏制的行径,与历史上围堵新兴力量的图谋何其相似。然而,他们或许忘记了,或者有意忽视了中华民族的韧性所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当年西方严密技术封锁下,我们自力更生造出“两弹一星”,到今日在外部高压下,中国在5G通信、量子计算、航天科技等诸多领域逆势突破,无不证明: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封锁只能更加激发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与能力。这正应了“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的古训。</p><p class="ql-block">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清朝的兴衰昭示我们,开放性是国家繁荣昌盛的生命线,而自强不息则是民族屹立不倒的根基。面对今日某些势力的围堵打压,我们既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与各国深化合作;更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强大的改革动力与发展活力,加速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p><p class="ql-block">“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的江河奔腾向前,从不为任何力量所阻隔。从康乾盛世的开放包容到晚清衰世的封闭屈辱,再到新时代的开放自强,中华民族对“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这一历史定律的认知,从未如此刻骨铭心。只要我们永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勇气,秉持“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励精图治,发愤图强,那么,任何试图阻挡中华民族复兴步伐的图谋,都将在历史的洪流中如泡沫般消散,而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繁荣的中国,必将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