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位私塾先生携学生出游,行至途中,驻足水果摊前挑选水果。许是老先生挑拣时过于细致,耽搁了些时辰,小贩渐渐没了耐心,语气不耐地催促:“你到底买不买?别这样翻来覆去地挑!”</p><p class="ql-block">老先生闻言,依旧笑意温和,缓缓答道:“要买的,要买的。”</p><p class="ql-block">可小贩并未收敛,反而带着几分轻蔑,不客气地质问:“这水果可不便宜,你买得起吗?”</p><p class="ql-block">老先生脸上的笑容不曾淡去,依旧平和回应:“买得起的,买得起的。”</p><p class="ql-block">返程路上,学生满心困惑地问先生:“小贩这般无礼欺凌,先生为何始终不恼不怒?”</p><p class="ql-block">老先生望着学生,语重心长地说:“待人以礼、和颜悦色,是我为人处世的水准;无礼蛮横、出言不逊,是那小贩的水准。我怎能因他的失仪,便降低自己的格局,失了自己的分寸?”</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修养,从不是藏在心底的私语,而是明明白白刻在脸上的印记。而最高级的修养,便是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待人和颜悦色,让善意随目光流淌。</p><p class="ql-block">01 真正的教养,从不对人“分高低”</p><p class="ql-block">生活里,总有人惯于“看人下菜碟”:遇见身份比自己高贵、境遇比自己优越的人,便立刻换上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语气里满是讨好;可一旦遇到身份不如自己、处境比自己卑微的人,又瞬间收起温和,露出一张狰狞刻薄的嘴脸,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的“高人一等”。</p><p class="ql-block">但真正有教养的人,从不会用身份地位衡量他人,他们的温和与尊重,如同春日暖阳,不分高低贵贱,洒向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当年,李燕娥从乡下辗转来到上海,经人介绍进入宋庆龄家中做保姆。初到时,李燕娥总是小心翼翼、言行拘谨——毕竟雇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而自己出身农村,大字不识几个,她总担心会被宋庆龄嫌弃。可相处日久,李燕娥渐渐发现,宋庆龄待人始终温和谦逊,无论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是对街头的普通百姓,都从未有过半分傲慢,始终是一副好脾气。</p><p class="ql-block">有一回,一位警卫员的孩子嘴馋,偷偷拿走了宋庆龄放在厨房的美式炸鸡。宋庆龄发现后,没有半句责备,反而笑着对孩子说:“你这孩子真聪明,那么多鸡块,偏偏把最香的鸡腿挑走了。”随后,她又耐心地拉着孩子的手,和颜悦色地教导他,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正的。没有疾言厉色,却让道理如春风化雨般住进孩子心里。</p><p class="ql-block">教养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也不是只在重要场合才展现的“体面”,它如同春日里的花香,是从一个人灵魂深处自然散发的气质,藏在每一个细微的日常里。</p><p class="ql-block">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说:“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p><p class="ql-block">对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毕恭毕敬,或许只需几分世故与克制;但对境遇比自己弱小、身份比自己低微的人,也能始终保持尊重、给予温和,才是深入骨髓的教养,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p><p class="ql-block">02 不失色于人,是最难得的雅量</p><p class="ql-block">《礼记》有云:“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p><p class="ql-block">所谓“不失色于人”,便是懂得将喜怒哀乐克制于心,不轻易将情绪外露于脸上,不因一时的烦躁或不满,便给他人摆上一张“臭脸”。这份对情绪的掌控力,正是为人处世最难得的雅量。</p><p class="ql-block">曾有人与蔡澜闲聊时说:“做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学会看人脸色就行了。”蔡澜却当即反驳:“不,做人恰恰要努力别看他人脸色,更没必要给别人脸色看。”后来,蔡澜还讲过一段与好友倪匡的往事。</p><p class="ql-block">一次,他与倪匡同去书店,遇到一位女学生上前索要签名。倪匡欣然应允,认真签完名字后,女学生却没有离开,反而把本子往后翻了几页,继续请倪匡签名,一来二去,一连签了好几个。</p><p class="ql-block">一旁的蔡澜见了,便笑着问女学生:“这些签名,是帮同学一起要的吧?”</p><p class="ql-block">女学生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小声解释:“不是的,班里其他同学有刘德华的签名,我想跟她换,她却说,必须拿五个倪老师的签名,才肯跟我换一个。”</p><p class="ql-block">蔡澜听后不禁大惊失色,心想这番话难免会让倪匡觉得被冒犯,恐怕要动气。可没想到,倪匡听完不仅没有丝毫不悦,反而笑眯眯地对女学生说:“不错啊,刘德华的名气可比我大多了,五个换一个,你这可是赚大了!来,我再给你多签几个,这样你就能多换几个喜欢的人的签名了。”</p><p class="ql-block">说罢,他果真拿起笔,又一口气帮女学生签了十几个名字,直到女学生捧着本子,满心欢喜地离开。</p><p class="ql-block">待女学生走后,蔡澜忍不住对倪匡说:“你这次能不发飙,真是让我太意外了。”倪匡闻言,只是淡淡笑了笑,从容答道:“虚名本就不值一提,何必为这种小事较真?不过是多签几个名字,就能满足一个小姑娘的心愿,这有什么不乐意的?”</p><p class="ql-block">倪匡这番云淡风轻的话,让蔡澜深感敬佩,也让他越发认定,这样通透豁达的人,值得做一生的挚友。</p><p class="ql-block">《礼记》中早有箴言:“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世间风景万千,山川湖海固然动人,却不及一张真诚的笑脸温暖;世间模样百种,容颜美丑各有不同,却没有什么比一张冷冰冰的“臭脸”更让人难受。</p><p class="ql-block">日本作家渡边和子曾说:“脸的模样是父母的责任,脸上的表情是本人的责任。”</p><p class="ql-block">我们或许都曾有过 “看人脸色”的委屈时刻,也深知那种小心翼翼的滋味,既然如此,便更不该将自己的坏情绪转嫁他人,轻易给人摆脸色。</p><p class="ql-block">胡适的童年记忆里,便有着“看脸色”的阴影。他家中有两位嫂子,时常会因琐事对胡适的母亲闹脾气,一旦动了怒,便会把脸拉得老长,整日里走进走出,都是一副冷冰冰、恶狠狠的模样,故意叫母亲难堪。每回嫂子生气,这样的“冷暴力”总要持续十天半月,胡适的母亲性子温和,不愿与人争执,只能默默忍耐,实在忍无可忍时,便悄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躲起来偷偷抹眼泪。</p><p class="ql-block">后来,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正是因为从小看惯了家人的冷脸,深知其中的委屈与煎熬,所以胡适长大成人后,始终提醒自己,绝不给他人摆脸色。</p><p class="ql-block">1938年,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彼时的他毫无外交经验,为了推动工作,常常需要四处求人,每天应付完繁杂的应酬,早已身心俱疲。可即便心情再糟糕,面对下属时,他依然保持着温和有礼的态度;哪怕有人深夜突然登门拜访,他也会客气地开门相迎,从未有过半点不耐烦,更不会给人“甩脸子”。</p><p class="ql-block">他在给妻子江冬秀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既然去做了,就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让大家跟着我一起受罪。”</p><p class="ql-block">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心里永远装着他人的感受,懂得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不易。</p><p class="ql-block">《圣经》中说:“你希望别人怎么样对你,你就应该怎么样对别人。”当你愿意收起冷漠,用笑脸迎接世界,世界也终将回馈你明媚与温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饶雪漫曾说过一段话,深得我心:“管不住自己脾气的人,容易被别人的眼色所伤;藏不住自己眼色的人,就容易被别人的脾气砸中。学会没脾气、不摆臭脸色的过程,其实也是长本事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强者,内心往往平静如水,他们懂得掌控情绪,不会用脸色去伤害他人;唯有内心脆弱的人,才会把“摆脸色”当作武器,试图用冷漠掩饰自己的无能。</p><p class="ql-block">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做生活的强者,收起不必要的坏情绪,藏好伤人的冷脸色,让温和成为习惯,让善意刻在容颜——要知道,你脸上的每一份从容与温暖,都是你人生最好的修养证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