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魂牵学府几回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为“学府”?即学问的府库。比喻学问渊博。学,在人类历史上几千年之久,最早应为中国春秋末期的儒家私塾。但称“学府”亦称“大学”之含义,则为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机构。那么,大学府,此称在中国古已有之,即最早称”太学”,始于西周,直至清末书院。但现代大学模式非《礼记•大学》之“大学之道”的传承。世界最早的现代大学应为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也有称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不去考证啦。在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大学则是1895年10月2日,亦清末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在天津设立的“北洋学堂”,历史上几经搬迁更名,至1946年回天津复校,改称“北洋大学”,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定名为“天津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诚然,我们与大学的不解之缘,即是这所中国最早建立的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学子。在她100年、110年、120年、130年校庆时都情不自禁相约返校欢聚。岂止呀,105年乃至入学**周年,还远方同学约见也奈不住回学校瞅瞅、遛遛。哪番情怀?魂牵学府几回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洋大学校训——实事求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洋大学在校生</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篇 情系大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入天津大学纯属偶然,若调侃兮“歪打正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我在黑龙江省庆安县柳河五七干校为知青。混乱的文革年代大学停课断层4年之多,第一次恢复招生,叫推荐选拔。1972年我在干校推荐名单中排名第一,那么第一个招呼我面试的是清华大学招生老师,他反复打量我,弄得我有点不知所措。没问一句话就与干校办公室主任嘀咕几句后把我带出门,主任告诉我,清华大学招的是数力系抗震专业,不要女生,我很失落。再次带我进那间屋子时换了一位招生老师,他自告是天津大学的。“天津大学”?没听说过,有点沮丧。老师问我学历时我回答初三学生。他即刻问:“还记得勾股定理吗?”我此生都感觉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课程学的不累,但却扎实,眨眨眼睛脑子里就呈现出勾股定理方程式,流利回答:“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老师点点头,示意我可以走了。哇噻!一道满分题升入大学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4月27日天津大学入校门不远处露天摆放条桌,签到。每位新生领到一张草席、一个小板凳。陌生的天津市、陌生的大学校园、陌生的接应校办人员、陌生的学生宿舍……。都来了,同样陌生的工农兵大学生。几多人迫不及待放下行李盲然地逛校园。同宿舍的陈同玲虽是天津人却也好信这所学校,自告奋勇带我们一个宿舍陕西的汪秀华、孙晓瑜、四川的马万梅和黑龙江的我冲出宿舍,一阵风似地奔校园。好大哟!六里台、七里台、八里台,操场、教学楼、图书馆、食堂、还有偌大的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2量仪的学友们踏进天津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在校时校长为苏庄,后李瑞</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大曾是万人学校,但我们在校近4年,也不过千人之多。据悉全国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7届里也不过94万余人(入学学历从小学到高三不等),比之当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就超千万,九牛一毛啊,我们幸运;72量仪专业相聚76位同窗,我们有缘;国家每月给学生19.5元的助学金,我们温暖;得知毛主席1958年就视察过天津大学,我们骄傲;到毕业时脑袋里装着大学专业知识,分配工作有了资本,我们敞亮。哈哈,歪打正着,我爱上了天津大学。后,学友的交流中,得知杨桂蓉、杨之礼等多人的入学曲折故事,心相通;四年里同奔教室、同蹲图书馆、同跑操场、同抢食堂、同住宿舍,同学情谊凝结;学长董广森、张贵荣给困难同学送去衣物,总有家的感觉;又,特殊的招生和所处年代教育革命学而不堪,至使社会不认可,给个不伦不类的“大普”学历,让我们更抱团自慰。前所未有、后无来者的一代人特别的坎坷磨砺,让我们更珍惜大学阅历,为那斩不断的情埋下伏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学而不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学校时的作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学校的文艺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学校的体育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棠花如梦般绚丽,摇曳在秋风中。4年啦,天大的校园角角落落总有海棠花陪伴,她张口娇羞的花瓣,宛如红蕊吐露……。此刻的海棠花似乎更惬意地招呼:“Bye-bye"!收获填胸更留恋那教室、那操场、那湖水、那条条道路,尤其每天由宿舍漫步教室的那条小路。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小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园的小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披朝踱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伴我背书的是路旁的小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棠花性急地招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有小路默数着脚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我寒窗如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到尽头亦有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步到终时又起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力走到更宽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园的小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起步在此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张利,1975年9月12日于天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加校庆活动也不自主地驻足当年去精仪系上课的小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篇 魂牵学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凡为学校,不论大中小都十分注重周年校庆活动,它是为纪念其成立或重要事件而举行的庆祝活动。校庆是一种展示学校历史、文化和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很直白,旨在联络校友文脉、弘扬学校发展成就、赓续学校优势文化、促进学校成长壮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大学现代的成就和贡献,几多多的“唯一”,几多多的“第一”……,作为天大学子,我们欣慰、荣光和自豪。比不得母校老学究为人类进步做的贡献,比不得当下年轻学弟妹们领航高科技。俨然,我们处在特殊的动乱时期,甚至在是非颠倒无理可讲中受到侵害。心胸告诉我,不去计较,我们为中国高等学府招生断档做了弥补和过渡,我们付出了,我们担当了。毕业50年啦,几回回母校聚首释放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夜秋风起,满地黄金甲,是岁月最灿烂的馈赠。天意的安排,天津~北洋大学始建于10月2日,每每校庆总逢秋日,盘点收获的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2量仪专业分甲乙两个班,但上课、做实验、课题组人员都是交叉的,乃至后来我们几回回返校聚首的活动都不分班别同步行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毕业后,同学们不忘联系,1976年就编辑了第一本通讯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00周年校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人云:百年沧桑……;名人道:啊!百年辉煌……。嗯,沧桑磨砺后必有辉煌。百年,一个世纪喲,任何组织对其都会有格外的情感,于是会格外的庆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日是1995年10月2日。那年月还没有手机微信,学校邀请老校友参加活动是邮寄的纸质邀请函。我们72量仪的郑渝平同学保存了30年前的“文物”,难能可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105周年校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百年校庆时逢我们这代人工作正爬坡,加班加点难以请假;家庭正负重,上有老下有小难以脱身,所以赴校参加活动的人很少。可是懊悔了,10年等不急,105周年时,即2000年10月2日,我们相约返校欢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行最大的收获,知道了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中国第一所称得上“大学”的学校,第一张大学文凭也相继在这里衍生。这么令人骄傲的花环,为何我们在校时校方只字不提?教师、辅导员也都不露声色?为什么呀!噢,我们在校是文革的阶级斗争年代,极左思潮氛围里,与“洋”沾边还了得。不同的世界观,同样一件事,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境遇:彼时的北洋是要命的污点;此时的北洋是炫耀的标签。油然,母校学子们的兴奋点聚集在搞清洋学的来历。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光绪皇帝面对国人的痛心疾首下昭全国,征求自强之策。教育家严复提出“西学救亡”,康有为公车上书,主张“废科举,兴学校”。1895年10月2日光绪批示了《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稟明立案由》奏折,随即盛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的创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白了,母校的骄傲,不只是“第一所”,她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亲办之事,亦为拯救国家危亡起到历史作用,又为文化的中西结合开辟先河。我们昂奋了,满校园的转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返校的几位外地女同学安排住在李镇美同学家,早上大李亲自动手做热乎乎的早餐,自然会有天津的煎饼果子;打这之后的几回回返校活动,留校任教亦为72量仪群主的靳永铭同学全力以赴组织安排,天津同学辛苦相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津大学主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近代大学的第一张文凭在天津大学!特立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顺祝精仪与电子工程学院建院五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寻觅到当年的宿舍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操场,再体验一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哇噻,当年的第三学生食堂依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入学30周年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是我们72量仪专业入学30周年,同学们按捺不住,北京同学积极申请在北京举办纪念活动并为活动捐款,外地同学积极响应,郑渝平同学乐此不疲地张罗安排。我们兴致勃勃地游逛北京:下意识去瞧瞧刚刚修建不久的世纪坛,遐想不言而喻;潜心奔北海公园,不由自主地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童年的这首歌就在这里唱响,不料引来游客好奇围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聚会最大的动议是,同学们委托我为72量仪学友们作一首有纪念意义的诗。我厮磨良久,真真动了脑力,巧妙地用76位学友名字含义穿成诗句,记录了大学生活方方面面。最后收笔一句:“友谊在这里凝聚,千差万别的姓名,最终在我们专业下对齐,ok量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利朗诵自创诗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海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学经历风波的学哥学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110周年校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悄悄地数着岁月度过,转眼10年啦!200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建校110周年,当仁不让,返校共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园该走的地方都走了。无意间遛到当年教员宿舍(现已恢复为教学楼),那是当年凑合的教员集体宿舍,一个昏暗的大廊道,两侧大小一样的房间,就是结婚的教员也只有一间小屋,做饭在走廊,洗漱共用卫生间。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兢兢业业搞教学,让学子们十分怀念和敬仰。记得,有紧迫感的数学**教员有一天早晨迟了,为了节省去食堂排队的时间,到学校小卖部买饺子,因太烫毫不犹豫倒桌子上划拉划拉迅速扒拉进衣襟,边走路边抓进嘴了。哈哈,进教室向同学问好一本正经的,学生们见他污染的衣襟忍不住呲呲笑。高等数学微积分课一下子把我们搞严肃了:从实体观念变抽象概念,同学们云里雾里的发懵,**老师卖力的解释,同学们死劲地想:坐标、点、线,无穷大、无穷小……。同学们敬佩的张国雄老师的教学很有特点:他上课从不拿稿,甚至没有一张纸条,一个粉笔头完活。讲8421数字编码器时,在黑板适当位置画一个双稳态电路,边讲边添加线路,待整个编码器完成后黑板恰到好处画的满满当当。我和马万梅曾去张老师宿舍请教,他兴奋地撂下正炒菜的马勺,即刻答疑,他爱人也放下手里的活计,凑过来辅导。回想起指导毕业设计的庄葆华老师即敬佩又难过。我们在校的第三年下学期开始准备毕业设计,庄老师的女儿因疾病不幸夭折,但她强忍痛苦,没有休假坚持上课。每每看到保存完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眼前就浮现庄老师亲切的、耐心的、不厌其烦地指教修正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宋代诗人晏殊《玉楼春•春恨》),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恩;然,老师的欣慰则“桃李满天下”。凡在学校读过书的人会顺口而出:师生……。是呀,学校是由两个群体组成,即教师与学生。对学校的怀念,师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情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入学40周年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是我们72量仪专业入学40周年,同学们的兴奋细胞一起跳动——返校相聚。学校成立校史展览馆,开辟了工农兵大学生专题板面,哇!我们72量仪专业在实验室的老照片展示在这里,大家指指点点熟悉的名字,心里美滋滋的。晚上天津同学乘兴安排我们晚上去堂会,听天津快板。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观天津大学校史展览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校史展览馆展出:1974年天大精仪系计量专业辅导老师指导部分学生上实验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120周年校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一个10年如期而至,2015年10月4日天津大学建校120周年,返校欢庆,必须的。这也是72量仪同窗参加校庆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新的收获是,天津大学开辟了新校区,号称北洋校区,我们好奇一同前往参观,尽管新校区占地面积大、校园敞亮、高楼耸立,但总觉得没我们啥事,嘿嘿!不管怎样,天津大学的扩建,是发展、是壮大,学子们为母校点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迎远方同学返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10月11日,有几位校友应邀参加马万梅同学的父亲北京文集发布会、书法展活动,忍不住动议回天津大学看看。又惊动了天津同学陪同在校园转悠,还“复习”离学校最近、当年逛的最勤的水上公园;嘿,每每回校总要去学生食堂体味当年的味道,这次呀亲自动手与师傅抢面案包狗不理包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津水上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昆明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逢周年,不逢节庆,可我们心里痒痒,老顽童们更有紧迫感,微信群里热烈讨论,达成五湖四海的大学同学轮流做东祖国各地巡游的动议。昆明同学的热情及那里四季如春的美景赢得了首次出游计划。毛卫东同学为之付出心血,周密策划。一路边光游览了西南联大旧址、省博物馆、铁路博物馆、滇池、石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精仪系70周年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10月天津大学精仪系建立70周年。逢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全国管控,限制人员流动。我们接到精仪系的纪念活动征稿启示,群友们责成我设计投稿。嗯,厮磨新意:不搞长篇大论,吸眼球一目了然。妥,用最短的词牌“十六字令”作诗——《精仪之魂》,16个字应运而生。随即杨之礼同学挥墨书法,毛晓明同学手刻印章。发出,有网络年代真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130周年校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球照旧按自己的轨迹转动,时间依旧按自然的频率行进。时间临近,2025年10月2日,那是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啊,群里却迟迟无音讯。突然一天虞纳飞、樊黎明、李继芬三同学联名发出参加校庆通知,但群里无响应。微信私聊中我们沟通都觉得,年龄大了,趁能走动别错过机会,或许是最后一次参加校庆了。此一番话让人心动,接龙报名。但面对学校报名要网上,入校门要注册电子卡,还有住宿、吃饭,怎么操作?电子化本是简便高效的方式,可却难住了我们老朽,在群里相互指教。当年留校任教又现在唯一天大退休干部虞纳飞同学群里呼吁:“有我在,大家放心。”一句话暖了同学们,心里踏实了。没料到,只有11人报名,十几位天津同学也只有4人参加,其中两人是带病咬牙前来和大家见面的。是呀,76名同窗友已经有9人离开了我们,历次活动组织者靳永铭也走了。能来参加校庆就是好样的!珍惜今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校园再次呈现在我们视野时,发现前来参加活动的校友比历次多的多,据悉有5万多人,会场怎放的下,各系都有视频播放。但坐不住呀,满校园都是人头攒动,多是小字辈的学弟学妹啦。几个主要背景拍照不好意思抢,就得耐心等喽。最提气的是,当政总书记习近平给天津大学发来贺信,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国家最高领导人给天大师生的亲笔回信。自我感觉最良好的是,我们有三人亮出天津大学毕业证书显摆,招引年轻人的好奇围观,还翻页拍照腻。最兴奋的是,大家建议推掉在校外订的饭店,仍回当年学生食堂吃饭。人多的哟,虞纳飞排长队领饭票,樊黎明排队取盒饭,李继芬和刘国洲不顾面子抢占桌子;把我们外地回来的张利、郑渝平、马万梅、鞠淑秀、刘桂池、朱伟民、宋领安也带起来了,顾不得那许多,抢座并桌。母校的饭,香。哈哈,这一幕,老顽童们的举止比之在校时下课即快速奔食堂的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幕,兴奋中留下了快活美好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分手时,天津同学把事前为大家领取的130周年校庆伴手礼分给各位。紧紧的拥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啊,母校的生日蛋糕。何时切,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拥挤在学生食堂的返校生比当年在校生多的多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终有时,天津大学72量仪学子的“魂牵学府几回回”故事终结了。恰十次聚首,应了成语“十全十美”的语句,好惬意哟。又,特殊年代的大学招生是春季的4月,继而,毕业于秋季的10月,啊,又应了成语的“春华秋实”。夫学者,如种树也:求学就像种树一样,春天玩赏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我们便是那春天的花、秋日的果喽。美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共和国成立76周年,又一个巧合,与72量仪学子76人同数字。共和国同龄人的毛晓明同学未能参加校庆,千里之外关注校园的同窗,心相印,一曲钢琴曲萦绕心头,自编自弹自唱《春天的海棠花》,深情地寄语天津校园那曾经的76朵海棠花……。</span></p> <p class="ql-block"> <b>注:</b></p><p class="ql-block"> 1、此文执笔、编辑张利</p><p class="ql-block"> 2、郑渝平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图片</p><p class="ql-block"> 3、部分资料图片由网上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