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物件和行业

舒伟平

<p class="ql-block">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好。生活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变化。体验到一些逐渐模糊了的物件和行业在渐行渐远,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让我们扫描一下我们有所记忆的过往,捋一捋那些逝去的行业和物件。</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用的油纸伞,如今已少见,不再是雨具了,有的也就成了装饰品和道具了。过去雨天出门常用的是纸雨伞,很容破损,纸雨伞的制作材料是使用棉纸涂抹桐油增强防水性,伞骨部分用竹签替代,按步骤方法剪裁并穿插固定。‌‌那个年代经常会有伞匠走村穿巷吆喝着:“补伞啰”……现在伞匠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算盘,可是千百年来的古董和国粹了。凡有搬弄数字的地方,都少不了算盘,大量的数据都出自于算盘珠的滑动。随着改革开放,小型的计算器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随着计算器的多样化,普及化,用途更广了,这是算盘无法比拟的,慢慢的它就退出了计算工具的领域。</p> <p class="ql-block">木桶,在三四十年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农用挑水的大水桶、粪桶等等。木桶用的时间长了,需维修,于是有了箍桶这个行当。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塑料的发明,用塑料制成的各式各样的制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应有皆有。这样一来,箍桶这一行业就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电报的作用对现在的中老人都知道,那时它的作用很广,白纸黑字明了、可靠、也较快……而且不受山、海的阻隔,为单位和私人乐于使用。随着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使用及随着 QQ、电子邮件和短信、微信的应用,图文、视频可随手收发,通可视电话也是非常简单的事了。这样,民用电报这一古老而又曾经快捷的通信行业也就告终。</p> <p class="ql-block">活字排版印刷是个很古老的行业。自我们的老祖宗毕昇发明近千年以来,一直在发展、完善,可以说尽善尽美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已是全新的工序,彻底放弃了铅字排版,全用电子版了。文稿可在网上传送,然后再用电脑排版,待校对后可即马上上机印刷,而且图文并茂。印出的文稿更清晰、更美观。铸字和手工排版等工序都已成为历史,活字印刷也就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说起传呼机,无人不知。一开始只有数字机,收到只能是一串数字,后来发展到了中文传呼机,收到的信息是文字,虽然简短,但不用找电话复机了,又进了一大步。但是随着手机的出现,而且数量和功能都发展迅猛,传呼机也在一步步走向衰落,再发展到手机普及民众,到本世纪初传呼机的作用彻底消失,传呼台这一行业也就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多用铁锅做饭,一旦裂了或穿洞,厨房就停顿了,那就是一件大事,于是有补锅的行业。小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补锅的匠人,带有一个小巧手拉风箱和烧煤或木炭的炉,内有一个自制的熔生铁的耐火杯,事先将备用的生铁片融化后将破锅补好。如今,做饭用电饭煲,炒菜用炒锅,生铁锅也就逐步退出,补锅这一行业也随之消失。</p> <p class="ql-block">很早以前,由于文盲和半文盲的人很多,他(她)们的亲人外出做工,或有住在较远老家的亲人,都有着分居之情的思念,或有事要互相通传。代写书信这一行业就应运而生。他们只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基本的书写功底即行。如今随着文盲的扫除,写信已经不求人,代写书信自然就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过去一把菜刀、一把铰剪(剪刀)都是家中重要的必备用具,天天得用,时间长了,就会生锈、不锋利,但是又舍不得丢掉。自已磨,技术又不行,难以达到锋利的水平。铲刀磨铰剪这一行即应势而生。如今大多的刀和铰剪都用不锈钢制造,不会生锈,现在又有多种款式的磨刀器卖,不学自通,人人都会用。渐渐这一行也渐渐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如何知晓时间?尤其是在漆黑的夜晚,判断时辰并非易事。于是,古人创造出了打更人这一职业一一更夫。打更人一个时辰打一次,打更人除了报时,还担着防火巡逻的职责。沿街一边敲锣一边高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工作也不是谁都干得了,毕竟要熬夜。这个职业已离我们远去,只能在古装剧中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俗活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补碗。补碗匠主要通过锔瓷工艺修复破损的碗具,具体步骤包括拼接碎片、钻孔、嵌入金属锔钉(如铜钉或银钉)并固定,最终确保碗具恢复使用功能且不漏水,现在这个职业已经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还有那些修钢笔、弹棉花、绞脸等的行当,因现代工业品普及而逐渐消亡,相关从业者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些工艺在我国的历史上呈现,为人类的生活作出了贡献,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遗产载入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