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系列--什刹海前海 四十五

独自莫凭栏

<p class="ql-block">  前海位于什刹海东侧,通过银锭桥与后海相连,西以银锭桥为界,东至万宁桥。下图远方即银锭桥。桥这边便是前海,桥那边则是后海。</p> <p class="ql-block">  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原为高梁河下游洼地,明初因水源减少形成独立水域,清代因堤岸分割为前海和西小海(后填平)。</p> <p class="ql-block">  1950年疏浚治理后形成现今规模,成为京杭大运河终点和漕运枢纽。‌‌下图是什刹海前海南岸西侧的什刹海景观石。</p> <p class="ql-block">  从什刹海南边望去。</p> <p class="ql-block">  在什刹海景观石东侧有一座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名为“什刹海记”碑石,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2013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枣强,籍贯山东恩县,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学教授。碑文由孙怀德先生书,孙怀德是当代著名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国庆期间什刹海前海南岸景色。</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国庆期间什刹海前海南岸景色。</p> <p class="ql-block">  在什刹海前海南岸西侧有“全聚德”牌楼。</p> <p class="ql-block">  在什刹海前海南岸往西不远处有郭沫若故居。</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开贞,乳名文豹,曾用名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杜荃等。祖籍福建汀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长期从事文学、中国古代史、古文字等方面的创作或研究,一生中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考古、翻译等领域留下了丰富的著述,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著作被整理为《郭沫若全集》38卷。</p> <p class="ql-block">  在什刹海前海南岸往西百余米处有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p><p class="ql-block"> 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是由北京市体育局主管的中等职业学校,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什刹海西岸,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p><p class="ql-block"> 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北京市什刹海青少年业余体校”;1970年改建为“北京市业余体校”;1984年“北京市业余体校”名称改为“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1985年“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北京市什刹海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同时挂牌;1986年正式命名为“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p> <p class="ql-block">  在什刹海前海北岸有醇亲王府。</p><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又作金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p><p class="ql-block"> 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威廉二世跪拜要求。后欲游历欧洲诸国被阻,回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p> <p class="ql-block">  自然景观‌:自古以荷花闻名,夏季荷花满塘,设有荷花市场;冬季可滑冰。‌‌</p> <p class="ql-block">  人文遗迹‌:包括银锭桥(明代石拱桥)、火神庙、恭王府(清代保存最完整王府)及烟袋斜街(历史文化名街)。‌‌</p> <p class="ql-block">  民俗活动‌:可乘摇橹船游览,体验胡同文化和传统小吃。‌‌</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什刹海前海东侧的万宁桥,</p><p class="ql-block"> 什刹海前海东万宁桥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的空间基准‌:</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规划时以万宁桥为基点确立中轴线走向,奠定北京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 漕运咽喉要道‌:</p><p class="ql-block"> 元代通惠河漕船经此进入积水潭,日通行量达300余艘,保障大都物资供给。‌‌</p><p class="ql-block">‌ 双遗产交汇点‌:</p><p class="ql-block"> 2014年以澄清上闸遗址列入大运河世遗,2024年随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双遗产节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之洞故居</span>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米斜街11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进京后在此居住,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前后居住约两年。故居东侧为张府花园(白米斜街7号院),两院曾相通,后罩楼直通什刹海。</p><p class="ql-block">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 </p><p class="ql-block"> 1850年,张之洞回原籍参加乡试,中举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讲学士。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筹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务局、广雅书院。1884年,张之洞擢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击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组练江南自强军,加强国防。1907年,其又任军机大臣,次年十一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病卒。</p><p class="ql-block">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此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后将西学的视野从器物层面转向了政治制度层面,该理念的转变促使其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角。张之洞这些“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对于促进向西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其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时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其著有《广雅堂集》《輶轩语》等书,辑为《张文襄公全集》。</p><p class="ql-block"> 故居大门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大藏龙华寺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23号,始建于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坐北朝南,采用中轴线布局,现存山门、大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清道光年间更名为心华寺,成为拈花寺下院,别称小龙华寺,清末作为摄政王载沣的家庙。1949年后先后改为竞业小学、后海幼儿园,现由北海幼儿园托儿部使用且不对外开放。该寺建筑保留四合院基本形制,前殿金龙合玺彩绘保存完好,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大藏龙华寺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澄清上闸遗址碑”及“大运河文物保护单位碑”。</p><p class="ql-block"> 澄清上闸遗址的历史背景与功能</p><p class="ql-block">‌ 建造时间与设计者‌: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由郭守敬主持建造,初名“海子闸”,元贞元年(1295年)忽必烈赐名“澄清闸”。‌‌</p><p class="ql-block">‌ 核心功能‌:调节积水潭水位以保障漕运通航,同时控制通惠河水流,为元大都粮食运输提供关键水利支持。‌‌</p><p class="ql-block">‌ 历史地位‌:元代通惠河漕运起点的重要枢纽,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发展格局,现存遗址为研究古代水利技术和大运河历史提供实物证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