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长沙李自健美术馆的常设展厅里,三百余幅油画静静铺展着岁月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位身着白上衣、黑裤装,发髻轻挽于脑后的年轻乡村母亲形象反复浮现。她身旁依偎着尚不能行走的婴孩,衣着朴素,背景或为竹篱笆、或为土屋、或为草垛,仿佛从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的时光深处走来,携着一封远方的信,叩响观者心扉。</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电话尚未进入平常百姓家,移动通信和邮政速递尚未出现,异地亲友间的联络主要依靠普通的书信往来,一封书信寄出后,少则5一7天,多则10一15天才能到达收信人手里。写信、寄信和盼信、收信、读信,成为分居两地亲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这组画中,这位年轻的乡村母亲或在读信,或在读完信后久久凝望远方——那是一封来自遥远异乡的航空信,信封泛着旧时光的微黄。她的眼神穿过画框,投向不可见的天际,眉间轻锁着思念与忧愁,仿佛信纸上的字句仍在风中低语,诉说着离人的冷暖、归期的渺茫与无尽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有时,她的孩子正安睡在竹编的摇篮里,小脸恬静,呼吸如微风拂叶。母亲的目光在信纸与孩子之间流转,仿佛在确认——这方寸天地的安宁,是否正被远方的牵挂默默守护。</p> <p class="ql-block">有时,孩子伏在她背上,小手环着她的颈,脸上绽开无邪的笑容,像一束阳光照进沉默的守望。那笑,是她疲惫中的慰藉,也是她坚持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有时,孩子坐在她脚边,稚嫩的手捧起那封刚读完的信,专注地望着,仿佛字里行间的思念,也悄然流入了懵懂的心。那一刻,信不再只是远方的言语,而成了血脉相连的回响,在静默中传递着爱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