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陈忠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中秋的西安,雨丝裹着桂花香落在大兴东路上。我攥着块月饼站在地铁8号线景耀门不远的路口,等那个盼了12年的身影——侄孙陈诸臻。这是我们祖孙首次正式见面,当“二爷爷”三个字清亮亮钻进耳朵,我眼眶一热,月饼包装纸都被捏得发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声称呼,勾着的是我们陈家三代人,和家国、善意缠在一起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诸臻的爸爸陈强,是我从蓝田县陈家坪村土炕上带大的大侄子。1978年国庆当天,他出生了。爷爷最初取名“陈国庆”,后来家里穷曾经受欺负,爷爷咬着牙改“庆”为“强”:“要娃强、家强,咱国家才能更强。”最后落户成“陈强”,可这份家国心,从没断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强小时候总跟着我,看我帮老人挑水,听我讲“五讲四美三热爱”。从七十年代起,我就给省市党报和广播电台写稿,专写张家帮邻修屋顶、李家照顾孤寡老人的暖心事,他就趴在一旁琢磨,连标点都不放过。这些小故事里藏着正气,得让更多人看见。时间长了我得了不少奖,陈强捧着证书说“二爸,我也想用笔赞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真的做到了,上初中时就有短文登报。1998年,他考入南昌大学中文系。大学选汉语言文学专业,经我引荐去《西安日报》实习,新闻、散文常获奖,笔杆子越练越硬。大学毕业后,他先去山东航天研究所党委宣传部工作,后来主动转到浙江嘉兴日报社,像我当年一样,捧着笔扎根新闻。再后来,他到中国皮革城所在地——海宁记者站工作、成家。他结婚时,报社老总在婚礼上夸他“这娃踏实,能吃苦、写得实,跟他叔父一个样”,我坐在台下,偷偷抹了把眼泪,看着他眼里的认真劲儿,我知道,“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的陈家底色,他算是传下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诸臻出生时,陈强把照片发来。我对着屏幕偷偷笑:咱陈家的“较真”与“热忱”,又传到下一代了。这些年,我常对着手机发呆——诸臻刚会走路时跌跌撞撞的模样,背着书包第一次上学的背影,每看一次,心里都热烘烘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也常听侄子说,他在报社期间采写的稿子拿了浙江新闻奖、全国人大新闻奖,连首届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都收入囊中。再后来评上主任记者、优秀新闻工作者。每次视频,他都会念叨:“二爸,你当年教我采访要‘接地气’、写稿要‘有温度’,现在还好用得很。”原来,亲情与初心,早借着文字的缘分,连起了陕西与浙江的山海之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除了写稿我就做公益,算下来也有二十年。2001年农民通讯员贾清民走了,留下三个娃,我连夜写倡议、跑单位,募集钱帮大娃在街道上开办服装店,帮两个小娃在县城免费读完九年义务阶段的学习;后来帮残疾人王碰娃家,送30头小猪还找销路。还帮王碰娃看病筹钱,房屋着火送来善款。20年跑了近百趟。为乡村卫生所购置1.2万元中药无偿捐助,给重病村民韩康印送去米面油与善款;翻山越岭到商州、丹凤的山村学校,我去过不少次,带着校服、书包、国旗,看着孩子们把国旗升起来,比啥都高兴,前后资助的孩子中,现在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跟我做公益回报社会,逢年过节还会给我发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帮助葛牌镇一名“黑户”女孩落户,不惧冷遇奔波多部门,最终解开一家人的心病。作为蓝田县关工委爱心志愿者团队队长,带领团队开展志愿服务300余次,服务群众超6000人,个人捐资超8万元。这些事,我没跟诸臻刻意说过。可过马路时,他攥着我的手,仰着头问“二爷爷,您帮助人累不累呀”,我突然觉得,这些年跑过的路、熬过的夜,都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国庆中秋双节,陈强特意绕路带诸臻来西安见我。相聚太短,短到我还没摸够孩子的头,他们就要去逛城墙、走玉祥门、看钟楼。过马路时,我牵着诸臻的小手,他攥得紧实,仰着头说:“西安的道路很直,人也热情。”他又一连串地问:“蓝田是不是有好多银杏树?樱桃树?核桃树?花椒树呢?”末了,轻轻补了一句:“您帮助人,累不累呀?”那眼神又亮又暖,像极了陈强小时候追问我“怎么写好身边好人好事”的模样。我摸了摸他的头:“诸臻,上六年级了不用急,咱先学做人——会帮人、懂感恩,做个让陈家骄傲的好孩子就行。”他使劲点头,把话妥妥帖帖记在了心里。他上到西安城墙,趴在城砖上摸了又摸,说“西安真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他们要回浙江。去西安北站的路上,离发车还有半小时,诸臻用爸爸的手机发来微信:“二爷爷,我们到北站啦!您有空来海宁,我接您逛西湖、吃钱塘江鱼。”我刚回了个“好”,就传来他稚嫩却郑重的声音:“二爷爷,我一定好好学,将来向您那样也做一个好人。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以后我也要像您和爸爸一样,多帮人、做有用的人!我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那一刻,我眼眶又热了。原来,“善行”从不用刻意教,血脉里的温暖,早把12年的陌生填得满满当当。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回浙后,我把诸臻的语音存在手机里,有空就听。后来陈强说,诸臻回到海宁,第一时间跟外婆讲:“老家二爷爷是好人,还给了我大红包。”我忍不住笑:隔代亲从不是凭空来的,是“做好人、行好事”的家风,把一家人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西安的桂花香快散了,可诸臻的笑声总像还在屋里绕。陕西到浙江的高铁要走十几个小时,可我知道,我们陈家这脉“向善向暖”的亲情,从来不怕山高水远。我写过的稿、帮过的人,以及那些“西安好人”“陕西最美家乡人”“陕西五十佳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和百余本证书,都是我“行善”的印记。攒下的荣誉证书,不是墙上的装饰,而是照路的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要根不断、光不灭,就跨得过山海,暖得了人心,这盏“灯”还会照亮更多日子。毕竟家风是最好的传承,善意是最长情的牵挂,跨得过山海,抵得过岁月,更映得家国皆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