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远游内蒙古阿拉善西部梦幻峡谷。感蒙上苍眷顾,清晨,赶早的行车路上细雨绵绵,及至景区,天渐放晴,一颗<span style="font-size:18px;">忐忑之心方才落停</span>;目之所及,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心之所感,是众生对天地的虔诚。当亿万年的风与水在阴山下落笔,便有了这抹赤色的梦幻。踏足此间,石是凝固的诗,堆是无声的敬。</p><p class="ql-block"> 正可谓:阴山藏赤谷,</p><p class="ql-block"> 风雨塑奇观。</p><p class="ql-block"> 玛尼寸心寄,</p><p class="ql-block"> 丹霞映客还。</p><p class="ql-block"> 遂咏叹一首,聊表感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部梦幻峡谷咏叹》(新韵)</p><p class="ql-block"> 乙巳仲秋 识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流万古荡阴山,</p><p class="ql-block"> 琢雨风雕玉带围。</p><p class="ql-block"> 赤谷蜿蜒追梦幻。</p><p class="ql-block"> 芸芸倾仰玛尼堆。</p><p class="ql-block"> 2025.10.11</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 洪流万古荡阴山:以“洪流”点出峡谷形成的核心外力,“万古”二字则跨越时空,将千百万年的地质演变浓缩于一句之中,开篇便勾勒出阴山(内蒙古中部)脚下,水流奔腾冲刷、塑造地貌的壮阔历史画卷,为后续峡谷奇景的出现铺垫了宏大背景 。</p><p class="ql-block"> 琢雨风雕玉带围:延续首句的“塑造”之意,将“雨”与“风”比作能工巧匠,用“琢”“雕”两个极具动态的动词,生动展现出风雨侵蚀雕琢地貌的过程;“玉带围”则精准呼应注解,把蜿蜒的红色峡谷比作高贵飘逸的玉带,形象地描绘出峡谷环绕阴山、曲线优美的形态 。</p><p class="ql-block"> 赤谷蜿蜒追梦幻:“赤谷”点出峡谷因丹霞地貌呈现的红色特征,“蜿蜒”二字进一步细化峡谷走势,与前句“玉带”的比喻形成呼应;“追梦幻”一语双关,既紧扣“西部梦幻峡谷”的地名,又将峡谷中酷似人物、动物的石像所营造的奇幻氛围具象化,仿佛人在蜿蜒峡谷中行走,便是在追寻一场缥缈的梦境 。</p><p class="ql-block"> 芸芸倾仰玛尼堆:视角从自然奇景转向人文景观。“芸芸”指代前来游览的众人,“倾仰”二字精准传达出人们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时,内心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而“玛尼堆”则是这份情感的载体,既呼应了游览时所见的真实场景,也点明了人们堆起玛尼堆,既是对大自然的敬仰,也是在默默祈福的深层内涵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走向西部梦幻峡谷,红色山丘正敞开怀抱迎接我们,风从峡谷深处吹来,带着砂砾的低语和远古的温度。抬头望去,赤岩如血,层层叠叠地堆向天际,仿佛大地裂开的一道伤口,却流出了最壮美的颜色。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风景,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站进去”的。</p> <p class="ql-block">“西部梦幻峡谷”几个金漆大字刻在木牌上,被风沙磨得微微发白。阴云压顶,天空低得仿佛伸手可触,沿着指示牌往里走,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前方,是亿万年沉默的岩石,正等着与我们对视。</p> <p class="ql-block"> 峡谷初现,便以它最本真的姿态迎人。赤红的岩壁如凝固的火焰,纹理是时间的年轮,一道道刻进地壳的记忆。溪水在谷底蜿蜒,清得能照见天空的云影,也照见我们惊愕的脸。阳光斜洒下来,把岩石染成橙红,又在背阴处留下深紫的阴影。那一刻,我几乎听见了风在岩层间穿行的声音,那是大地的呼吸,是水与沙在千万年间写下的情书。</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条窄道,两侧岩壁高耸如墙,头顶只剩一线天光。脚下的小径是砂石铺就的,每一步都陷进一点,像踩在远古的灰烬上。背包压着肩,却没人喊累。有人轻声说:“这不像地球。”的确,这里更像某个被遗忘的星球表面,或是神灵随手捏出的梦境。风从谷口灌进来,带着凉意,也带着一种奇异的宁静——仿佛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不再是尘世中奔波的过客,而是朝圣者。</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狭窄的通道里,停步抬望,岩壁从深红渐变为浅橙,像一幅未干的油画,云朵在缝隙间缓缓移动,投下瞬息万变的光影。游客站在前方,仰望着高耸的岩层,身影渺小,姿态却庄重。那一刻,忽然觉得,人们不是在“游览”自然,而是在接受它的审视。这些岩石见过多少日升月落?见证过多少生灭轮回?游客,不过是它漫长生命中的一瞬微光。</p> <p class="ql-block"> 一道天然的岩拱横跨谷口,像大地伸出的手臂,将天空框成一幅画。蓝天澄澈,白云悠然,拱门下稀疏的植被在风中轻颤,仿佛在低语。我们穿过它时,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自然的凯旋门。”可我知道,这不是胜利的象征,而是邀请——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比人类文明更古老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站在开阔处回望,整片峡谷如一条赤色的玉带,缠绕在阴山脚下。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巨兽蹲伏,有的似人影伫立。阳光洒在岩面,色彩浓烈得近乎不真实。一位男士立于岩前,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枚钉入大地的图钉。忽然想起诗中那句“琢雨风雕玉带围”——是啊,哪有什么人工雕琢?不过是风雨与时间,用亿万年的耐心,写下的一行行诗句。</p> <p class="ql-block"> 再次穿过一道岩拱,视线豁然开朗。拱门外,天空无垠,云朵如絮,而拱门内,小径蜿蜒,引人深入。这像极了某种隐喻:自然从不封闭,它总是留一道门,等你迈步。我们沿着小路前行,脚步轻了,说话也少了,仿佛怕惊扰了这片沉睡的赤色梦境。</p> <p class="ql-block"> 峡谷中渐渐多了人影,一群游客结伴而行,笑声在岩壁间回荡。他们穿着各色衣裳,像一串流动的音符,点缀在这片静默的画卷中。有人指着远处的岩峰讨论形状,有人停下拍照,有人只是静静地站着。这片土地没有排斥任何人,它用它的壮丽与荒凉,平等地接纳着每一个前来仰望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脚下的小径时而平坦,时而崎岖。红色岩壁如书页般层层展开,每一道褶皱都藏着一段地质的往事。游客们或交谈,或拍照,或独自沉思。有人堆起小石堆,轻轻放在岩边——那不是破坏,而是一种仪式,是现代人向远古大地最朴素的致意。</p> <p class="ql-block"> 峡谷两侧的岩壁高耸入云,形态如雕塑,表面光滑处似被水抚摸千年,凹凸处又如风暴刻下的伤痕。天空从岩缝中透出,蓝得纯粹,白云悠悠。站在这里,人仿佛被抽离了时间,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只是当下的一粒尘埃,被自然的宏大轻轻托起。</p> <p class="ql-block"> 越往深处,峡谷越窄,光线也越幽暗。岩壁粗糙而层次分明,底部隐没在阴影里,像通往地心的隧道。空气变得清凉,脚步声在石壁间回响,仿佛有另一个自己在深处回应。这种神秘不是恐怖,而是一种深邃的吸引——仿佛再走几步,就能听见地球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一块岩石突兀地立在谷中,形状竟酷似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人头,头顶纹理如发丝般垂落。阳光斜照,给它镀上一层金边,仿佛远古的守望者仍在凝视人间。我们驻足良久,没人说话,内心无比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不是雕塑,却比雕塑更震撼——因为它是自然亲手“雕刻”的谜题,是风与水写下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子站在岩前,墨镜遮眼,双手叉腰,姿态自信。阴云密布的天空压在她身后,却压不住她的气场。她不像在“看风景”,倒像是在与这片赤色大地对话。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真正的旅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在荒野中找回自己原本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一位男子倚靠巨岩,仰头望着岩层的走向,神情专注。岩面布满侵蚀的痕迹,像大地的掌纹。他身后,几株绿植从石缝中探出头来,微小却倔强。生命与时间,在这里达成了某种和解——再坚硬的岩石也会风化,再渺小的草木也能扎根。</p> <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士站在高岩上,双臂张开,像要拥抱整个峡谷。红岩粗粝,蓝天白云作背景,远处还有零星游客在探索。那一刻,她不是在炫耀,而是在回应——回应这片土地给予的自由与震撼。我们一路走来,背负的琐碎与焦虑,仿佛都被这赤色的风一点点吹散了。</p> <p class="ql-block"> 一众女士在岩壁前合影,笑容灿烂,姿态各异。红色岩壁与蓝天作背景,像一幅精心构图的画。可我知道,最美的不是画面,而是那一刻的欢愉——在亿万年的岩石前,人类的快乐如此短暂,却又如此真实。我们无法留下永恒,但可以留下这一瞬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两座红岩山峰对峙而立,中间裂出一道峡谷。岩面纹理如波浪翻滚,顶部形态各异,有的尖锐如剑,有的圆润如卵。云朵在天空游走,为这幅静止的画卷注入流动的生机。站在这里,我再次想起那句“赤谷蜿蜒追梦幻”——是啊,我们追的,何止是风景?更是心中那个未曾熄灭的梦。</p> <p class="ql-block"> 岩顶上密集排列着玛尼堆,歪斜却稳固。“玛尼”堆是藏传佛教文化中由刻有经文、佛像或吉祥图案的石块堆砌而成的宗教性石堆,是藏族民间艺术与信仰传统的结晶,通过堆砌玛尼石并诵经,每一块石头代表一次善业,为生者祈求平安、为亡者超度积福,意为“吉祥”或“平安”,也表达对山神等自然力量的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