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艺园】

跑马看美景

<p class="ql-block">闹市藏幽境,宣武艺园的秋日绮梦</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7日,秋阳透过薄云洒向北京城,我带着对天宁寺塔的震撼余韵踏上归途,却在长椿街地铁站旁偶遇一座“闹市中的江南”——宣武艺园。这座占地7.37公顷的免费公园,以古典园林的雅致与现代生态的智慧,为我编织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秋日绮梦。</p><p class="ql-block">一、古寺遗韵与园林新生:历史的层叠叙事</p><p class="ql-block">步入宣武艺园,首先被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所触动。这里曾是明代重建的善果寺,清顺治年间被列为“京师八刹三山”之一,寺前的放生池与《万鸟图》假山曾是京城胜景。如今,古寺的钟声虽已远去,但园内的“静雅园”仍保留着江南园林的精髓:文静榭的飞檐挑破云天,鸣蝉亭的竹影婆娑摇曳,芙蓉桥下的锦鲤在莲叶间穿梭,仿佛一幅动态的《江南秋色图》。</p><p class="ql-block">更令人惊叹的是,公园在2007年改造中融入了现代生态理念。地书广场上,老人们以水为墨、以地为纸,书写着千年文脉的延续;空竹广场旁,太阳能路灯与雨洪收集系统悄然运转,将古典雅趣与绿色科技完美融合。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智慧,让历史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二、秋色浸染的江南幻境:五感盛宴</p><p class="ql-block">十月的宣武艺园,是自然与人工共同谱写的秋日诗篇。东部山景区的银杏大道已染上金黄,落叶如蝶般飘落在青石板上,每一步都踏响岁月的回音;西部山林区的松竹滴翠,与红枫、元宝枫交织成斑斓的调色盘,阳光透过叶隙洒下,光影在古松针叶间跳跃,宛如莫奈笔下的光影实验。</p><p class="ql-block">最难忘的是“绿波流音”景区的黑天鹅。两只优雅的生灵在湖面游弋,身后拖曳着长长的水痕,与岸边古朴的小船构成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微风拂过,湖面泛起涟漪,倒映中的竹林与红墙轻轻摇曳,恍惚间竟分不清是画中景还是景中画。</p><p class="ql-block">三、市井烟火中的诗意栖居:生活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宣武艺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景,更在于其人。清晨八点,唱戏的老人们已在园角摆开阵势,悠扬的京胡声与清亮的唱腔穿透晨雾,引得路人驻足;长廊下,书法爱好者以地为纸,笔走龙蛇,孩子们围在旁边,好奇地触摸着汉字的筋骨;空竹广场上,银发舞者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旋转,彩绸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将传统与现代拧成一股鲜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这种市井与诗意的共生,在“丁香书院”前达到高潮。书院门楣上的苏式彩画虽已褪色,但门前的石桌旁,几位老人正用紫砂壶泡着茉莉香片,茶香与桂香交织,谈论着家长里短与天下大事。此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大隐隐于市”,不过是在喧嚣中为自己留一片能听见蝉鸣、看得见云起的天地。</p><p class="ql-block">四、结语:城市绿洲的永恒启示</p><p class="ql-block">当夕阳为宣武艺园的飞檐镀上金边,我倚在“小江南亭”的竹椅上,看着孩童追逐光影、老人对弈品茶,忽然想起《园冶》中的一句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座闹市中的宝藏公园,用7.37公顷的土地证明:真正的城市美学,不在于高楼的高度,而在于能否为匆忙的灵魂留一片能慢下来的角落。</p><p class="ql-block">离开时,我特意绕到园门口的“福字碑”前摸了摸石刻的纹路。据说这块碑与恭王府的“康熙福字”同源,承载着“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的寓意。或许,这正是宣武艺园给予每个过客的祝福——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永远保有发现美好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北京【宣武艺园】位于西城区槐柏树街12号,是一座集古典园林与现代造园艺术于一体的免费开放公园。其前身为明代重建的善果寺,清顺治时期被列为京师八刹三山之一,后于五十年代末改建为宣武公园,1984年正式更名为宣武艺园。</p><p class="ql-block">园区占地7.37公顷,以“一池三山”传统造园手法布局,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山景为主,有静雅园、丁香书院等景区,园内文静榭、鸣蝉亭、芙蓉桥等景点错落有致;西部以山林风景为特色,涵盖松竹滴翠、绿波流音、醒狮园等景观。园内植物配置讲究季相变化,形成“春赏玉兰、秋观红枫”的特色景观带。</p><p class="ql-block">作为北京首批免费开放公园之一,宣武艺园兼具城市绿洲的生态功能与艺术普及的社会价值,是市民休闲健身、感受古典园林魅力的理想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