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将岩前书做成能接续《三明知青》和三标厂纪念册的三部曲之三。<br><br> 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br><br> 2025年2月10日下午我上网查另一首时下人们最喜欢的民国味歌曲,即《八月桂花香》的主题歌。结果显示:《尘缘》是娃娃作词,徐日勤作曲,罗文演唱的一首歌曲,发行于1988年1月1日。其歌词是:“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繁华落尽/一身憔悴在风里/回头时无情也无语/明月小楼/孤独无人诉情衷/人间有我残梦未醒/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尝尽人情淡薄/热情热心换冷淡冷漠/任多少深情独享寂寞/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不管世间沧桑如何/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我还特地点出来听,并核对过,还真有漏的,就是“人随风过”那组三行。全歌是从“繁华落尽”开始往下重唱一遍的。歌尾“一城风絮”两次都重唱一遍。我是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凤岗里开书店时就和这首歌一听即爱,她陪伴了我三十多年;只是这首歌尽管词曲俱佳,都写出了自己的悲欢离合,能够刻骨铭心,但因是长短句结构,且顺序独特,所以歌词顺序特别难背,这是我第好几次去查的歌词了。<br> 2月12日是正月十五。在想琼瑶让我领悟到的。我是自学背景,从年少时就开始寻找自己。我看到琼瑶作品是八十年代,早期最喜欢的自然是自传体的《窗外》,里面的男主康南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形象。我有很强烈的老师情结。我出生在教育世家,生来就爱当老师。但我不幸碰到文革,自己连中学都上不了,哪有资格当老师,但爱当老师是与生俱来的情结,我的人生底色就是康南那样的老师,我的人生愿景就是在苦难中奋斗的作家学者型老师,并培养出琼瑶那样在华文世界中独树一帜的学生,尽管这时说来像是痴人说梦,但确实是改革开放初期我这个八十年代文学青年的真实梦想。<br> <br> 如今我想到的是,蒋仁老师那一代人,是胡适等那一批民国大师的学生辈,也是中西合璧的最后一代,此后就是文化断层了。而冥冥之中的上苍安排了蒋仁老师与琼瑶的相遇,前者对后者的赏识与怜惜,让后来的琼瑶成为她那一代人中的异数,部分接续了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的传承,特别是在文革后改革开放时期的大陆,进行了一次补课。<br> 还想到,琼瑶和我都有幸遇上一零后那一代老师,但两人把生活搬进小说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端。她是将与蒋仁老师相差25岁的浪漫师生恋写成《窗外》, 变现成源源不断的言情小说和滚滚财源,我的一零后外公深刻影响了我父亲和我的命运,我虽然也在25岁时写了长篇自传小说,却是走了无比漫长的路。我写了自己的命运,又再写父辈的,然后再写祖辈的,到2008年才与外公和表舅的同学新圆伯相遇, 然后从采访对象到恩师,续写一块土地的百年沧桑与几代人的命运与追求。 我已经把《这块土地的灵魂》写成现在能散能连的样子,后面续写出结尾和高潮戏,例如一中80年校庆,陈景润的夫人与孩子来,我与马玉太和阿芬姐等人陪着去看翠云书院和1958工业记忆馆,或是陈景润实验小学110周年校庆,我和潘校长、阿芬姐等陪同参加活动和去参观翠云书院与1958工业记忆馆,至于当地政府部门和单位与个人怎么看待这部书稿,就由他们去了。<br> 2月14日沈世豪教授留言:“两篇大作都已经拜读。红尘俗世,有写不尽的作品,你的强项就在这里!深深扎根三明和最普通的底层人们之间,读起来特别亲切,于是,你拥有自己的读者群。你的文体是属于你独创的大随笔,而且文图并茂。如果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你的作品显然水分不少,不够简炼,属于北方人所说的唠嗑型,这是你的风格,是你的长处,也是你的短处!你发了百万以上的作品了,按照作家的常规,你应当是个名作家了,早就在文坛有一足之地了!但你不是。我本来想给你提出‘立足三明 走出三明’的主张,后来觉得不妥。你还是走自己的路吧!你崇拜琼瑶,更让我发现,不能对你如此苛求!文学是有经典的,我建议你读点经典,在现在基础上,提升自己!我们算是老朋友,这些话,只供你参考吧!”<br> 我回复:“谢谢沈教授”。<br> “不客气!老朋友不用谢!”<br> 沈教授的留言让我想到了很多。他的看法带有文革前末代五大生的代际文化观点,也点到我的原生态作品长处与短处并存的特征,“水分不少,不够简炼,属于北方人所说的唠嗑型”。我带着很深重的自学背景的影响,说到底我没上过中学,也就没经受正规的语文训练,完全是自己写日记、笔记写起来的,后面的文字就有这两种文体的味道。我也写过简炼的,因没发出去成了抽屉文学。《这块土地的灵魂》第1部三年写一本也是浓缩的, 是没官方支持编辑出版,后面续写下去就成了在美篇上写连载似的自媒体文章了,再写建市历史、知青和迁明企业,是顺着读者的需求一路往下写了。我的文稿比较散漫和亢长,如果有高人编辑压缩,也能成官方所需文本。但我一直没碰到,只遇到官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做的相关题目,派的专业人士都会来找我,我成了他们的助力。我写到第3部结尾时是想三部一个整体的,后面是见三本版没有编辑出版的支持度还是只有官方所需的现实利用价值,我便往下帮忙1958工业记忆馆和写18家迁明企业,再第4部、第5部和第6部地写下去。后面将以前和随后的美篇文章放上美篇话题即美友圈。我现在美篇的阅读总数是190多万,喜欢的读者是三明以外全国性的,约占百分之八九十。我“立足三明 走出三明”的路已经被我走成了这样,只是我没说,沈教授还不知道。代际文化让他偏重于官方和市场,也让我倾向于读者和市场,与官方有一些距离,这就是两人的不同之处。这部书稿是我向现实让步而写的,以满足各方的需求,此前和以后都让人们各取所需去剪,到后面我有空时再自己剪个二稿版。<br><br> 人间有我残梦未醒<br><br> 2月20日一早起来忙着去岩前。上车后我跟昌平说了昨晚的观感。得有时间,事情和数据。我说了张乐天做博士论文研究人民公社,有几个特殊条件,其中之一是有个社队干部写下大量的工作笔记,他刚好拿去引用,几个相加,他的著作是公社研究的名作。我们也要看村也是大队作为一级组织,档案保留到什么程度,现在是村档乡管,还要看镇里岩前村的档案是怎样的状态。<br> 停车后我们先去老人队,昌平拿四本《三明文史》和一本《清流城关历史记忆》。我先看清流的书。昌平讲时我说观感和对源河的要求。再讲到工作笔记。源河讲他有。我问有多少?他讲有六七本。我讲这是宝贝,什么时候拿来让我看看。《三明文史》有1辑是人家引用我的资料写沪明情深的,其中有银珍阿姨和阿芬姐,我翻开来看,她们的影像就出现在岩前这样的文化现场了。<br> 再去村里的档案室,是源河到办公室拿钥匙开最后一间的门,我们进去翻阅查找,我看到照片,清理河道的、环保的,等等,选了一些; 还看到有九十年代和以后的会议记录。我拿出来,其中一本是1999年到2000年的,正是万寿岩保护阶段的,让昌平拍照几张。知道有此档案资料,后面做细的时候要找东西可以来这找。 昌平看到有奖状,就拿出来拍照。还看到1994年的会议材料,也拍照下来。 后面到三楼,书记带着去办公室拍铜牌奖状。书记还到办公室拿那三张领导大照片来拍照。 再去看吕家从河里捞上来的一块石碑,王家去抬来放老厝门口。字迹认不出来,昌平叫树坤去买面粉来涂抹上去,就更好辨认一些了。昌平和我们都拍照了。后面看黄家砌墙上马不能拐弯的地方,来去路过闽王井,我腿就很酸痛了,一路上找地方坐。 再过河去看河边的碑,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建码头和桥的捐献芳名。字迹是铁锈,头一次见到。然后去吕厝外面一些看一民主庙边的碑,也是用面粉来涂抹上去,才认出大约是麻公桥捐建芳名。 16点多回来。车上我说,下次要去李顺亮那里,还要去镇里看档案。他讲下次记得找源河拿他的工作笔记。我说今天蛮有收获的,情况大致这样了,文字材料不够多就照片来凑,照片不够就档案来凑,再加上我们老编书写文章的经验和感觉。编这本书就是弄个框架,把珍珠宝贝一样样的捡起来装进去。<br>17点多到城关,我再去坐19路公共汽车,人就很累了。还好上车后有人让座。<br> 2月23日绑上腰带开始忙岩前的题目。先将昌平发我已保存在手机上的照片发到自己微信上,再保存到电脑硬盘上;然后在电脑上点出以前的目录和文档来熟悉情况。然后在马玉太版目录上理他改正过的版本,再想要不要分单元,要怎么分。原来重要的三源之地被拆散了,感觉比较可惜。我先理,再装订起来,还在林日上写的纸条上写上原辑名。想到可以把翠云书院从古今教育中抽出来放前面。 <br> 一连两天都在想目录弄单元分四篇的事,还想到一个方案,就是第一章岩前的地理地貌仍旧保留原样,就是将古今教育中把翠云书院抽出来,插到这单元的尾巴做第四章,让这一篇有四章,全书正文比原来多一章,是十三章。<br> 然后就开始剪书稿,从后面的附录往前理。三四单元理出来了。李顺亮的找出来贴上去,林日上的抽出来单独成篇。连浮桥书册序跋都找到了剪到后面去。昌平和源河的文稿也贴上去,有校看过。前两个单元的引言原来顺序不一,这下按新顺序来,重剪过,感觉还行。<br> 2月25日开始从头往下理,再剪万寿岩,先理第一节,以旧时万寿岩为架子,将有用文字再放各处充实,后面几节先留原样,稍微删削一下。<br> 下午想到页码,觉得现在的页面行数与每行字数都太多了,找出日记是当时的算法记录,找到了,又想还是按新的要求排个30行乘33字的排法,也在版面上排出来了,就这样实行。这时页码已经是321了。这样弄更能接触到成书后的全貌,更有感觉。<br> 再想着这书稿怎样每一篇即单元开始都是横跨两页的,拿吴德权的《山水宝典》来参考,看他排的规律是什么。<br> 次日接着想每篇首页。以前的排版规矩是单数页,再后面有的是空白页,到下一个单数页时再开始后续章节,像《感悟人生》;有的是不强求从单数页开始,在前面的双数页就开始了,像《我的青春岁月》。给我震撼的吴德权的《山水宝典》没有篇但有八章,都是横跨两页开始的,不是照片是简略图画,好突出简要文字,但后面双数页上是张竖的照片,出格不留边的,到单数页再开始后续章节。而前一段时间给我强烈启示的《时代三明之三元往事》,是目录之后是横跨两页的专刊总题,连照片带标题和引言都上,再下一个横跨两页的就是篇章之首,也是连照片带标题和引言都上。她是刊物,做专刊时突出画册似的元素,而我们是书,但也是想突出有图为王的视觉效果。我原来想篇首和章首都这样,后面觉得每章如此太多了,就想只四个单元每个篇首这样。第一篇背面是两组两页的桑梓图,随后的双数页是一张竖的照片,正文从单数页面开始,后三篇类推。<br> 后面看已有资料,开始剪第一节“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br> 忙到第三天将《岩前村志概述》弄好,忍不住放上美篇在18点多发出去,没发朋友圈,只发个别好友。<br> 沈世豪教授留言:“收到!拜读!读后很是感动。一个村庄有如此丰富、厚重的文化,非常难得!您做了一件大好事!”<br> 佳佳留言:“了解那么透彻”。<br> 很快就被推荐了。但上升得不快。到21点才364。临睡前500左右。马玉太留言:“高效”。潘校长也有回应。<br><br> 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br><br> 3月3日早晨5点多朱康元留言:“邓老师:早上好!《这片土地的灵魂》有关篇章您可酌情择时刊发!”<br> 我睡不着,就起来发美篇。赶在7点多发出去。<br> 昌平来电话讲接到源河了。再赶出去。到列东梅园宾馆接马政委和保兴。我把带去的李云生《龟山挺秀话杨时》给马政委。昌平讲林主席还约融媒体的人去拍罗从彦。他们是另外的车去。<br> 在半路接到金水的电话,问我某人有份即有没有来往?我说没有。他讲那就不要说了。我觉得有什么事,就追问,他就说了,某人昨天意外身亡。这消息让我震惊。所以心情很沉重。<br> 到紫云村时林日上主席及社科联的人已经先到了,其他的是时代三明的杨总和李耿源等。<br> 查杨氏族谱,始祖是彦公,四个儿子,老大在夏阳,次子和三子在紫云,老四士准在岩前。 午饭后还上均峰寺。<br> 3月6日看到余元钱老师将我写朱康元文章发上朋友圈,附言是:“邓友华,乃陈景润研究者和事迹传播者。三明市著名乡土作家。此文是对原三明市教委副主任朱康元同志《感悟人生》和《诗话人生》两本著作的概括和评论,值得一读。”<br> 3月7日我11左右时打王源河的电话,说我第一章已经理差不多了,就差四个自然村,后面是第二章万寿岩等,材料都有了,就等开始按现在的需要来理了;我是想理这开头的几章像河水一样顺着往下会更好看,所以再向你催要这四个自然村的。<br> 我是有想前面这一单元的四章剪好并配图后像概述一样放上美篇发出去,就当征求意见稿了。一是放上美篇有人看就有动力,二是能看到反馈意见和纠正错漏。<br> 3月14日傍晚将岩前村志的第一章弄好了,像概述一样放上美篇。没发朋友圈,只发了一部分好友。才半小时就上800多了。<br> 3月15日8点第一章差不多上1000了。再发朋友圈。<br> 美篇上的反映,让我有劲再往下剪书稿,且是第一单元中最重要的三源之地的这三章。开始重看万寿岩这章,后面还是顺着以前的思路来,主要加上旧时万寿岩的古籍内容,其他的就不动了。但注释还得上,再补上去。一个个核对。还放照片上书稿。<br> 后面发现第一章被精选了,倒有点意外。这下就升高得快了。很快就3000多。<br> 3月16日上午将万寿岩这篇发出去。<br> 沈世豪教授留言:“三篇都收到并拜读了!岩前村五个老人和村民保护万寿岩的事迹特别令人感动!您的书编得很好!”<br> 这天开始在工作台面上找前两三年从岩前拿来的资料,找了两次,第二次才找到。那次拿的是打印稿,后面书记给我的是电子版。这题目做了几年,这下是往外拿积淀了。<br> 万寿岩这篇被推荐,到晚上就上一千多了。阅读总数上199万了。次日想发第三章开闽之源。帮人编写书,印数那么少,看在工钱的份上,还要借助美篇读者点击数的精神鼓励。<br> 3月17日12点弄好开闽之源,发朋友圈,然后是选发大多好友。回头看点击数,是从20多慢慢往上升的,比预计的少很多。<br> 晚上接到昌平的电话,讲回来了。问我这边情况怎么样。我说了近况,讲本来没想发美篇的,后面还是发了,反响蛮好的。 这下再剪翠云书院。他说源河有发城门等三张老照片来。我说没发给我。他讲那这下就发给我。我随后点出来看,是三张很好的老照片,可以上书的。下次美篇也想办法放上去。<br> 3月18日上午再看翠云书院的材料,想要怎么弄。重看林日上讲书院的文章,还是被吸引住了。我反复看着,感觉材料很丰富,我可以换一种结构,以翠云书院杨罗李朱为主线来串书院和文教传统的现象,将林文中那些我喜欢的材料分剪到各个部分去,以充实我想要拼贴出来的文化地图。<br> 3月19日15:32发现美篇上200万了,截屏了划上圈,给阿芬姐留言:“我的美篇阅读总数这下上200万了”,再发图过去。<br> 15点40分纪福来电话说下午开会,我赶去讨论市非遗换届开会的事情。时间定在4月19日,再商量程序和会务安排。<br> 快18点时才散会。我跟昌平一起走,他说岩前两个人的材料不多,还就只那两个姓。我说我这边的情况。这几天忙着弄翠云书院,过三五天会好了。后面是第二单元的姓氏、建筑、寺庙、习俗和方言四章,把已有的材料搭起来,还缺少的就空住,但架子搭起来了,再加上附录做压舱的尾巴,整本书的骨架和主体就出来了。再加上找到的一些老照片,都很有样子了。 <br> 又忙了两天,看了一大堆的资料,感觉能拿来用的也不多。这篇剪起来难度很大。人感觉到很疲累,要休息后才有劲往下做这难题。后面慢慢捕捉到:三明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在三明耕读文化的影响下,学子们都爱在冬暖夏凉的岩洞里读书,获取功名后该处也因此成名,这样的地方出现了两处,一是岩前的侍郞岩,二是泰宁邹应龙的状元岩。以此为线索往下写,再写到陈景润去岩前朝拜翠云书院,岩前是最适合中小学生研学和郊游的地方。这是我新列出的逻辑关系和文章主线,以此为纲拼贴出三明上千年来的书院盛况和文教图景;因翠云书院的时间最早,他的源头地位自不待言。我这下是为这书编一章不同凡响,又能被认可的。<br> 3月22日再理书院文稿,注释则一条条更正梳理好来。<br> 3月26日上午再剪书稿,到中午连目录带书稿都发给昌平,还打电话说后面就会加上你给的材料了。<br> 昌平下午发了些文档来。我将其剪进应该的位子,还有大事记,再就是理寺庙和习俗,感觉东华庵太多了,得剪掉一些。<br> 次日上午去岩前。<br> 3月28日将文稿处理好了,各就各位。打了好几个电话沟通。<br> 3月29日再剪书稿。从早上看到昌平发来的永隆寺,到保存照片,再给姓氏一章配祠堂照片,然后给郞官第配图,老的删除,再算页码,算原来预备队似的故事与传说 民间艺文有多少页面,后面选唱本类的删除掉,有三四十页。还开始调该章的顺序。<br> 傍晚时打电话给昌平说进度,要打糍粑的故事等源河已经给他的。他说也要提炼一下。还说他们讲交代你不要重复太多。说过的不要再说。像万寿岩,写过很多了,点到就行了。翠云书院也说很多了。我后面就将万寿岩和翠云书院这两章再改一次。<br> 3月30日剪前四章书稿,再建一文档将其和概述一起发给昌平和编辑群。<br><br>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br><br> 3月31日林强发来几个扫描文件,并留言:“友华弟好!/刚收到小丁二哥发来的图像资料请查收,三明档案馆或许有兴趣。”<br> 我下载和截屏了发给小魏。后面回复:“林强姐好!收到,谢谢!我已转发给三明市档案馆小魏了。”<br> 小魏9:46回复:“谢谢邓老师,谢谢热心的张书记亲属!”<br> 下午在天桥下等昌平小车,到他办公室聊岩前书。他说岩前的意见是第一章跟概述重复很多,还有对三源之地的不同看法。<br> 次日就按昌平说的两个并一个,把第一章详细的部分剪到概述去,概述拿来做第一章,小节名做目录。<br> 4月3日朱康元去档案馆有连线我,我打电话过去。<br> 马玉太来电话,讲我和昌平最近在忙,我发的他有发给林主席和林书记看过。他讲在手机上看字太小,也不好改,还是要刷出纸质的在上面好改。我说第二单元也快好了,要不就一起刷出来。他讲先头一单元。要清明以后大家看看再开个会讨论一下。<br> 这天上午看到潘校长留言下午3点去她办公室一下。我回复:“好的”。心里在想不知是什么事。<br> 下午先贴文稿。是昌平已将我理的陈蕃发和王宗周的一压缩一扩写,再发过来,感到还行,就再贴上去。<br> 14点半出去,坐车去小学,到校门口打电话,填单子,再进去。潘校长还关心我的腰,让我坐靠背椅。原来是厦门大学林亚南教授写陈景润的书出版了,送我一本,还送档案馆小魏一本,让我拿着书照相,小魏的那本再帮忙带去给她。<br> 聊起她们学校拍摄的一个陈景润的视频,我说水平在省城高校的那个研究生课题项目之下一点点。我以为是她们学校做的,她说是请人做的。再说岩前的题目。后面校长要开会,我便告辞。<br> 再去仁华那,先在大厅里说,再去他电脑前说岩前书篇首排横跨两页的事情。<br> 快17点才回来。<br> 到芙蓉新村亭子时将这本写陈景润的书翻阅掉了。图多字少。<br> 晚上打电话给小魏讲书的事。<br> 再给林教授留言:“林教授,您好!您的大作已收到,非常感谢。三明市档案馆魏副馆长那一本,我已经打电话给她说了,过几天送去给她。谢谢啦!”<br> 他即发两个握手和玖瑰的图案。<br> 4月4日半夜难眠,在想:我其实要求不高,只希望在文体上稍微包容一点,不是只喜欢这路数,而是百分之百的志书体例书不好看,全是类目、条目,是很零星和细碎的;容许少部分的非虚构文学是能粘合得更有整体感。岩前好不容易有次机会编书,得对得起这个题目和前面的人的努力,抓住机会,不留遗憾。这本书像三钢做1958的题目一样,是三钢在帮市里讲建市历史。这些思绪鼓荡在心里,让我没有睡意。<br> 4月5日在家剪书稿。感觉前面两个单元都差不多了。我在算页码。近200页。昌平发来史书上对岩前的记载,比较完整,还有一篇是根据郑域的龙井诗写的散文我点出来看了,再打电话过去跟他沟通,想放在附录上。他讲龙井可以放古迹那,后面商量着在建筑与古迹那一章。史书上的就放附录,把线索留下来,后面做题目的人好用。<br> 4月6日昌平发个人口的文件来,还有一张照片,再来电话说封面头一张照片不好,要换一张。封面上三源之地的文字他认可,目录里面的十八景以后的小景目录可以不要。后面我看了,封面照片换过。我再打电话说这事。他有讲到万寿岩和翠云书院,说了他的看法。我不那么认为,说如果这样岩前这本书就掉二十分,跟某某村志差不多了。我从过年后绑着腰带剪这部书稿,也不仅仅是为了那点工钱,我现在要求也没那么高,先按我的意思剪这部书稿,刷出来后看他们的反映,再要怎么剪就怎么剪。<br> 4月10日想到厦门大学林亚南教授写陈景润的书。我从做陈景润的题目迄今约十年,所有跟陈景润与三明有关的周边都写到了,陈的家人、外甥;写过陈的,像省城大学来拍陈的电视片、沈世豪教授,林亚南教授;所以感觉这次送书给小魏得天气好时送市档案馆去,再拍照然后写篇文章,好给第6部铺垫收尾用。<br> 于是,这天下午便没午睡忙着去沙县的市档案馆送书。我先打小魏电话约好,再去坐车,在102车上再次看林亚南教授在国家级重点丛书中出版的书,想连书带窗外风景拍照没拍。<br> 下车后走那条进去的路很辛苦。跑了十年的档案馆,这次是最辛苦的一次!头一个党校大门有墩子坐一下,再进去的第二个大门没墩子坐要咬紧牙关碎步走到最里面的路口才有墩子坐。我坐在那拿起书和档案馆大楼拍照了两张。<br> 坐电梯上去九楼,小魏出来接我,再带我到另一侧的就餐室坐。说相互的近况。告辞前我叫小魏拍照,好发给林教授和潘校长。她叫一进来的女孩用她手机拍照的。 她开小车送我到外面大路的车站,让我出来时轻松了很多。要不,想到拖着疲惫的身心再一路像陈景润和杨庆桢一样的碎步走出来都会怕!<br> 晚上人很累,想八点时打电话给小魏表示感谢后面没打,但有点出写小魏那篇来看。这时接到昌平的电话,讲明天去岩前。<br> 4月11日早晨起来发现手机上有自己点出来看的小魏那篇在草稿栏,就匆忙发上美篇,结果点击数从1万变成为0,因忙着要去岩前,也没空重发,就先这样。<br> 到岩前去老人队查吕氏祖谱。主要是瘟疫的时间和人头。从五个行派中查出死亡、有婚配但还无后的有八九十人,加上百分之二十的外姓人,约一百人上下,猜想总数三百人的吕厝死亡近三分之一。时间定在1896年的冬天到次年夏季。边查边讨论,这次做得很扎实,讨论得很充分。从一乞丐死在吕厝开始,到吕厝的变迁,族长叫人埋葬,然后感染了青壮年,到求菩萨保佑,吃中草药,河道的天然隔离和人们自觉地减少来往,终于渡过疫情。<br> 我在老人队时点出小魏那篇来看,居然有300多人看了,回头去看原来老的那篇已经1万的,也还在。我惊讶得很,想不到美篇文章还可以这样突破只能投三次美友圈的限制。小魏这篇有此神功,老天爷在新的旅程中又请她来帮我了!<br>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去源河家聊岩前瘟疫这篇和农业林业企业到16点多。</p><p class="ql-block"> 当晚看到小魏那篇是3千多了。我就在尝试着放引子,操作几次都失败了之后,才看到底下选择栏在“编辑”旁边还有个“创建副本”,就点下去,起数是0,再放草稿,然后选择“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发上去,结果是老的有在,新的副本也在开始启航。如此这般,那后面就可以将《这块土地的灵魂》书稿再从头开始往美篇上放新的一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二月十日至二0二五年四月十四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