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这句话是明代方孝孺对陈亮的评价,它精准道尽了南宋思想家陈亮的一生——因思想激进、行事刚直,成了儒学领域里“狂妄”的“异类”。</p><p class="ql-block">陈亮(1143-1194),字同甫,浙江永康人。布衣出身,生于南宋偏安之世,一生以务实抗金为志,反对理学空谈心性,虽屡遭打压、三度入狱,也不改其志,从未折损其锋芒。</p><p class="ql-block">南宋,是一个不忍细看的朝代。北宋灭亡后,逃到南方的赵构建立起了南宋王朝,这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有辉煌的历史成就,却又活得异常的憋屈,为保住半壁江山,每年需向金人纳币求和,在忍辱偷生中,麻醉于西湖边的歌舞升平。南宋恰如都城“临安”的名字一样,“临时苟安”,一语道尽它暂时偏安、不敢北望的窘迫现状;皇帝对金主卑躬屈膝、称金主为“叔”,而且朝廷还自毁长城,将抗金元帅岳飞斩于风波亭,断绝了抗金复国的希望。整个王朝在“暖风熏得游人醉,错把杭州作汴州”的奢靡生活中,把“活下去”当成最高国策,把“苟且偷安”当作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陈亮正是出生在这种苟且偷安的时代,他的先祖也曾是名门望族,只是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生活异常艰难,使他自幼体察民生疾苦。那时的朝廷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后,主和派占据主流,抗金复国的呼声被压制。陈亮的成长环境充满矛盾与挑战,他既受到家族期望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压力,偏又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中,走上了一条反抗议和的抗金复国之路,可想而知,这条路走得是何等的艰难,一开始就为陈亮的坎坷曲折的一生埋下了伏笔。但陈亮明知抗金复国这条路很难走得通,依然以“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孤绝姿态,踽踽独行于苟安的朝堂之外。陈亮的“狂”,绝非醉生梦死的癫狂,而是清醒到刺骨的愤怒;陈亮的“妄”,也绝非无知的妄想,而是看透时局后,意欲扭转乾坤不肯妥协的坚持。</p><p class="ql-block">陈亮的“狂”,早在少年时便已初露锋芒。他生于贫寒之家,却天资卓绝,聪慧过人,自幼喜谈兵事,十七八岁时便写就了《酌古论》,以史为鉴针砭时弊,崭露头角,被时任金华郡守周葵称为“他日国士”。二十四岁“首贡于乡”入太学,在太学期间,因言行狂放、公试文章妄议朝政,拒绝被理学规训,顶撞时任国子祭酒的何澹,引发何澹不满。何澹借陈亮考试“不合科举规格”为由将陈亮黜斥出太学。在这之后,陈亮没有被挫折吓到,反而愈挫愈勇,回乡后,改名“陈同”再度赴京,连上三书直戳朝廷苟安之痛。</p><p class="ql-block">陈亮的“狂”,体现在他对权贵的蔑视。1178年,他半月之内三度上书孝宗皇帝,痛陈“今日大有为之机”,直言迁都建康、重用将才、废文法任豪杰,甚至以张浚之忠、秦桧之奸作比,批判朝廷“苟安以玩岁月”。孝宗虽为其赤诚震动,却终被主和派裹挟,想授其闲职敷衍陈亮。但陈亮大笑掷言:“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宁做山野村夫,也不折其节而屈从权贵打压。</p><p class="ql-block">陈亮的“狂”自然要为“狂”付出血的代价。他三次上书不仅未达所愿,反而让他因言获罪:一次因酒醉戏言被诬“图谋不轨”,狱中酷刑加身几近丧命;一次因乡宴遭陷害投毒,再度身陷囹圄。可每一次出狱,他的志向都愈发坚定,狱中血书明志的赤诚,连挚友辛弃疾也为之动容,不惜动用所有人脉为其奔走营救。</p><p class="ql-block"> 陈亮的“狂”,更在于敢破儒学桎梏。他与朱熹展开了将近三年的“王霸义利之辨”,反对空谈“明心见性”,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出,便是有理。”强调学者当躬身入局、建功立业;他推崇管仲、李世民等经世英雄,批判董仲舒“正谊不谋利”的虚谈,提出“义利双行”的实事实功之学,开创永康学派,成为浙东事功思想的旗帜。</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岁那年,陈亮终于高中状元,登科后仍高呼“复仇自是平生志”,可命运却吝啬到没有给陈亮施展抱负的时间——未及赴任,便因“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离,病,一夕卒。”(叶适),留下了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的绝唱。他一生未仕,却以布衣之身撼动朝堂;屡遭打压,却以经世致用的事功思想照亮后世。</p><p class="ql-block">如今,在永康这片土地上,陈亮的精神仍在燃烧。他的“事功”思想,成了永康人敢闯敢拼的创业指南;当年被诟病的“狂妄”,也早已被历史洗去贬义,化作了敢为人先、刚正不阿的象征。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狂,是清醒者独行于时代的孤独;真正的妄,是理想者对抗现实的坚持。</p><p class="ql-block">“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方孝孺的这句话非常精准的概括了陈亮的性格。陈亮一生以“狂”自况,亦以“狂”自傲。他的狂,照出了南宋苟安政局的腐朽;他的妄,挺起了中华文化中永不屈服的脊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