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和图片/老顺子241617</p><p class="ql-block">阅读提示:本文排版图上字下</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九天行,接近尾声的最后一个游览项目,旅行社很体贴地安排打卡莫斯科阿尔巴特街。旨在让我们放松心情,开心选购心仪的回国纪念品。时间充足,也可以坐地休息,养足精神,对付即将来临的九个小时的空中飞行。</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条著名步行街,起源于15世纪,约1公里,紧邻莫斯科河,莫斯科市现存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虽然狭小短促,十来米宽,但是俄罗斯风情却非常浓厚,被俄罗斯人称为“莫斯科的精灵”。在方砖铺成的街道上,既能看到最传统、最古朴的东西,也能看到最现代、最时尚的玩意。街道两侧,那些古色古香的老店,卖传统工艺的特色店铺,像古董一样陈列着。杂然相间的,却是非常时尚的咖啡店,服装店,精致的礼品店。</p><p class="ql-block">墙画描绘的是苏联元帅格奥尔吉·朱可夫。以纪念其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军事成就 。 </p> <p class="ql-block">游览阿尔巴特街之前未做功课,所以所到之处新鲜感满满,惊喜连连。特别是看见普希金的故居和他与妻子的铜像,一种与名人同在的情愫油然而生。漫步在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故居所在的这条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格外畅快,犹如诗人陪伴同行。</p> <p class="ql-block">呆在这幢门牌53号的楼边,观赏对面的普希金夫妇塑像,蓦然间便想到诗人之死。1831年2月,新婚的普希金租下二楼五个房间,租期六个月。其实他们只住了三个月就离开去了彼得堡。在彼得堡,普希金妻子娜塔莉亚·冈察洛娃的绝世美貌轰动上流社会。于是一场危机悄然发生。同为宫廷侍从官的法国人丹特士对娜塔莉亚进行疯狂追求。最终,1837年2月普希金为维护妻子名誉与之决斗身亡。短暂一生以悲剧收场。</p><p class="ql-block">冈察洛娃究竟有多美艳?甚至引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觊觎。</p><p class="ql-block">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被公认为“彼得堡第一美女”,其美貌被形容为“古希腊雕像般完美”。其身高1.73米,体态优雅,“蜂腰纤细、步履轻盈”。拥有“凝脂般白皙的肌肤”、“秋波流慧的明眸”和“远山轮廓般的眉毛”。气质高雅端庄,兼具少女的纯净与名媛的贵气。楼前的雕塑1:1比例再现了这位美女的风姿。</p> <p class="ql-block">随后开始扫街拍摄。根据图片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人文小题目予以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这条街上曾经的名人和历史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是一个人才辈出之地,这里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俄罗斯著名的弹唱诗人布拉特·奥库贾瓦。他作词作曲并演唱的《阿尔巴特街之歌》,表现出对阿尔巴特街浓浓的无限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这张纪念牌匾上的俄文内容是:“阿纳托利·里亚巴科夫于1919年至1933年在此居住,他是小说《阿尔巴特大街的儿女们》的作者。”</p><p class="ql-block">阿纳托利·里亚巴科夫 是一位著名的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阿尔巴特大街的儿女们》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深刻描绘了斯大林时期苏联青年的生活和命运。这块牌匾所在的位置,正是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与小说标题形成了巧妙的呼应。牌匾上的浮雕头像即为作家本人。</p> <p class="ql-block">这块纪念牌匾是标示苏联作曲家亚历山大·达维坚科在莫斯科的故居。他于1923年至1934年(共约11年)在此居住和创作。</p> <p class="ql-block">这幅墙饰的核心是一块纪念铭牌,用于标示和追忆一座曾存在于该地的历史建筑。在1639年至1931年期间,这个确切的地点曾经存在一座名为“显灵的圣尼古拉”的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镌刻的铭文是一句很有历史感的口号:艺术属于人民。讽刺的是,画面的左上角张贴了“车位出租/出售”的私人小广告。</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35号,一栋受国家保护的历史建筑。它建于1914年,最初是商人菲利波夫的出租公寓,因其装饰而拥有“公鸡屋”的别称,由具有官方头衔“市民建筑师”称号的建筑师杜德科夫斯基和阿尔希波夫设计。上方的麦穗石雕是典型的20世纪初“现代派”建筑的装饰元素。</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26号,已有95年历史的瓦赫坦戈夫剧院。剧院最成功的剧目是《图兰朵公主》。它于1922年首次亮相,直到2006年暂停。1997年,在剧院前面建造了图兰朵公主金色塑像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这张画像描绘的是俄罗斯裔美国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他生于苏联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因其非正统的写作风格和独立思想,在1964年被苏联当局以“社会寄生虫”的罪名审判并流放。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后被迫流亡,最终定居美国,并于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意思的是这是一幅俄式茶炊的商业招贴画,却与诗人结合,其象征意义决不简单。</p> <p class="ql-block">这是置于乐器商店门前两侧的塑像,俄罗斯当代流行乐坛的超级巨星菲利普·基尔科罗夫。他在俄语区国家的地位,可以类比为“俄罗斯的迈克尔·杰克逊”或“俄罗斯的猫王”,国宝级的流行乐天王。</p> <p class="ql-block">飞行员 - 强击机飞行员</p><p class="ql-block">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建立功勋的俄罗斯英雄、近卫军上校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泽宁</p><p class="ql-block">他于1921年至1956年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座塑像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杰出的剧作家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 这座雕塑不仅是向契诃夫致敬,更是通过“帷幕”这一元素,生动地诠释了他作为戏剧大师的永恒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纪念摇滚乐手维克多·崔的涂鸦墙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2号,有一面“痛哭之墙”,也被叫做崔墙,上面写满了人们对因车祸“离奇”去世的维克多·崔的怀念。</p><p class="ql-block">维克多·崔(1962年6月21日-1990年8月15日,先祖是朝鲜族崔氏移民)是苏联晚期最具影响力的摇滚乐手、音乐家和诗人,也是摇滚乐队“电影”的主唱和创始人。他被誉为苏联摇滚乐的象征之一,其音乐和歌词深刻反映了当时苏联青年一代的思想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维克多·崔于1981年组建了乐队“电影”,并迅速成为苏联地下摇滚界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风格融合了摇滚、后朋克和新浪潮,歌词常常涉及社会、政治和人性等主题,表达了年轻一代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乐队的代表作包括《血液型》、《变化》、《星叫》等,这些歌曲在苏联年轻人中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维克多·崔的音乐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还成为苏联晚期社会变革的文化符号之一。他的歌词往往隐含着对体制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尽管他的作品受到官方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通过地下传播的方式,仍影响了无数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15日,维克多·崔在拉脱维亚的一场车祸中不幸去世,年仅28岁。他的突然离世让无数歌迷悲痛不已,也使他成为苏联摇滚史上一个永恒的传奇。至今,他仍被许多人视为俄罗斯摇滚乐的偶像,他的音乐和精神继续影响着后来的音乐人和青年文化。</p> <p class="ql-block">维克多·崔的故事和音乐不仅是苏联摇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20世纪80年代苏联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p> 优秀的历史建筑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属于19世纪末流行的新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典建筑。建筑立面充满了动态的曲线和丰富的自然元素雕刻,整体优雅而华丽。最引人注目的是顶部华丽的巴洛克式山花墙。山花墙中央有两个姿态生动的孩童雕塑(常被视为小天使),托举着中央的装饰性浮雕,极具艺术感染力。中部拱窗两侧的科林斯壁柱及其顶端的女性头像浮雕也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古典美感。外观颜色柔和典雅(米白色与浅绿色搭配)。入口上方的黑色立体字母标识“ARTISAN”意为“工匠”、“手艺人”,此建筑作为商业用途,寓意着对匠心品质和手工艺术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典型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古典风格商业住宅楼(底商上住),完美体现了阿尔巴特街作为莫斯科历史名街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幢建于19世纪末的大楼最核心的身份是中央演员之家。这是俄罗斯戏剧艺术家联盟名下的一个高级文化俱乐部,是俄罗斯戏剧和电影界精英聚会的场所,包含餐厅、音乐厅、画廊等设施,在俄罗斯艺术界享有崇高声望。</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栋商住楼,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色彩,成为了阿尔巴特街街景中一个亮眼的组成部分。展示了该历史街区商业的繁荣与建筑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幢位于阿尔巴特街尽头,临近莫斯科河的米黄色古典建筑,是莫斯科一处著名的历史地标。它通常被称为 “作曲家之家” 或 “音乐家之家”。</p><p class="ql-block">这幢优雅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如规整的立面、装饰性的拱廊、精美的雕花以及顶部标志性的弧形塔楼和白色立柱。米黄色的主色调是莫斯科许多古典建筑的典型颜色,显得庄重而典雅。</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最初是高级住宅楼,供当时的精英阶层居住。</p><p class="ql-block">苏联时期,它被分配给苏联作曲家联盟,成为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和艺术家的居所,因此得名“作曲家之家”。曾在此居住过的名人包括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地铁出入口,建于1950年代,具有典型的斯大林帝国式建筑风格特征。建筑整体宏伟庄重,采用了粉棕色的石材立面,配以精美的浮雕和粗壮的立柱,顶部设有带尖塔的圆顶,尖塔顶端装饰着一颗五角星,这些都是该风格的经典元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上的一栋百年老旧建筑。</p> 装扮得色彩鲜艳的商店 <p class="ql-block">超市</p> <p class="ql-block">橱窗</p> <p class="ql-block">橱窗</p> <p class="ql-block">橱窗</p> <p class="ql-block">橱窗</p> <p class="ql-block">饮食店</p> <p class="ql-block">立了一个雕塑饰品店</p> <p class="ql-block">专卖套娃的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老头开心地与商店装置留影。</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也搞供人拍照的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浓郁的民俗风情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以其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和艺术氛围闻名,被誉为“莫斯科的精灵”。除此之外,街头的一些有特点的俄国人和一些特色事物也是笔者关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弹奏电子琴的艺人。</p> <p class="ql-block">后面坐在椅子上的男人就是画家。</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摆摊出售的画作,也许其中就有著名画家的画。</p> <p class="ql-block">站在路中装扮奇特的店商推销员。</p> <p class="ql-block">治安巡逻的警务人员。</p> <p class="ql-block">看似行色匆匆的上班族。</p> <p class="ql-block">躲在店外抽烟的营业员。</p> <p class="ql-block">拎着购物袋的俄国大妈。</p> <p class="ql-block">专为“最后一公里”物流设计的低速自动驾驶配送车,主要用于运送外卖、生鲜杂货等小件商品。</p> <p class="ql-block">清洁路面的洒水车。</p> <p class="ql-block">纯电动小型道路清扫车。</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尽头、靠近莫斯科河畔的一个大型商业艺术装置。一个极具创意的餐饮类商业宣传装置。</p><p class="ql-block">这个金光闪闪、造型夸张的装置,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和路人的注意力。它是一家酒吧的户外座位区。它通过巨大的尺寸、醒目的金色和独特的造型,成功地打造成了阿尔巴特街的一个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装置的造型其灵感来源于俄罗斯的传统器物——茶炊。茶炊是俄罗斯家庭与 hospitality(好客)文化的标志性象征。设计者将这个传统符号进行巨大化、抽象化和现代化处理,既保留了文化辨识度,又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完美地传达了“这是一个提供饮品(茶、格瓦斯、蜂蜜酒和伏特加)的休闲场所”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明知道这些中文字句是用于招揽中国旅游者设计的,但是还是很欣慰,显然俄国人开始把我们中国游客当回事了。据华裔导游介绍,就在俄乌战争之前,俄人对中国人都是很傲慢的,很瞧不起中国人的。现在他们穷了,走下坡路了,对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刮目相看了,也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尊敬中国人了。呵呵,这是俄罗斯之旅意想不到的精神收获,结局美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