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行之三——秦公一号大墓

秦岭南

<p class="ql-block">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距今2500多年,该墓是秦雍城秦公陵园内49座大型墓葬和陪葬坑中,首先发现、唯一被发掘的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也是秦公陵园中最大的墓葬,墓主为秦景公赢石,公元前577年至公元前537年执政,系秦穆公四世孙,秦始皇第14代先祖。</p> <p class="ql-block">秦雍城遗址、秦公一号大墓:经过80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确定雍城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东西约3300米,南北约3200米,城墙、城壕及水流环绕城周。</p><p class="ql-block">雍城遗址.秦公一号大墓是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秦景公陵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秦景公雕像</p><p class="ql-block">秦景公:(公元前577年——公元前537年),名石、是秦穆公四世孙,秦始皇第十四代先祖,统治秦国40年,为雍城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君,对内重用贤能,对外尊重周王室,加强与楚国的军事联盟对付晋国,在军事活动中屡次取胜,执政期间,国家稳定,国力逐渐强盛,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国君。</p> <p class="ql-block">雍城是秦国历史上极具重要的一座都城。秦自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在此建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发达的大都市之一。秦在雍城时期经过二十位秦君,历时327年的苦心经营,加快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迈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雍城也是秦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都城,是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p><p class="ql-block">秦孝公迁都咸阳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城举行。秦始皇的加冕礼即行于雍。汉代帝王也曾多次到雍城进行祭祀活动,说明雍城在秦汉时期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雍城地面建筑己荡然无存,留下丰富的地下遗址。1988年,国务院公布秦雍城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秦人源于东海之滨,起于陇右,兴于雍城,成于咸阳,在秦人发展历程中,先后建有九处都邑,雍城是秦人立志东进的起点,是建都时间最长、执政秦公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都城,是大秦帝国肇始之地。</p><p class="ql-block">秦公一号大墓是雍城首先发现并发掘的秦国君墓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最大墓葬,墓主为秦景公。大墓的发掘为揭示秦国奴隶制社会面貌提供了重要佐证,开启了秦国历史研究的新起点。</p><p class="ql-block">非子邑秦后,有了秦人这个称号,到秦襄公带兵救周,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始立国;秦文公东猎,控制了平王赐封之地;秦武公继位,开始了郡县制;秦德公迁都雍城;秦穆公称霸;秦献公实行新政;秦孝公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秦公大墓,蕴涵秦人精神的遗迹,煌煌雍城,留下秦人崛起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凤鸟衔环薰炉,造型高端大气,极近奢华</p> <p class="ql-block">秦公一号大墓展厅外景</p> <p class="ql-block">  秦公一号大墓平面呈“中”字形,由东、西斜坡墓道和长方形墓室组成,全长300米。墓室四壁有三层台阶,呈倒金字塔形状。墓内发现殉人186个,出土文物300余件。</p><p class="ql-block">秦公1号大墓的发掘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葬具;主椁室两侧的“木碑”,是最早的木碑实物、是木碑之源;大墓出土的石磬是中国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共有铭文180多个字,是我国文字学和书法界极为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椁室内有柏木椁具一套(黄肠题凑)分主副,是用柏木枋垒砌而成的长方形木屋,之间有门相通,主椁中部的地下,还有一个60厘米见方的“腰坑”,内有小动物骨骼,这是周秦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葬俗。长14.4米,宽高各5.6米的主椁是安放秦公遗体之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柏木枋,椁盖则是三层,中部有一道单层枋木垒砌的隔墙,将主椁分为前后两室,这种布局应该是仿照墓主生前居所“前朝后寝”的样式,这简直是个小宫殿,只看整套椁具的用料就足以令人惊叹。这些规整的枋木均由柏木材心做成,枋木的横截面都是边长21厘米的正方形,两端中心有21厘米长的榫头,重达300公斤,长度分为5.6米和7.3米两种。为了防止地下水沿着木料结节渗入造成腐朽,椁木原有的结节都被挖出,然后用铅、锡和白铁合金浇注封护。在金属浇筑过程中,既没有烧坏木质,又浇注的很平整,说明当时把握合金配比和浇筑火候的技术己很成熟,在椁室周围和上方填有木炭,外围在填清膏泥,这些保护层可以防止水分和氧气进入椁室,而椁室的木质至今保存完好,这完全可称得上是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1975年,陕西省考古所一支考古队来到宝鸡市凤翔区,在灵山一带,这支考古队晓行夜宿,足迹几乎踏遍这个关中著名山脉的角角落落。他们苦苦寻找的就是那个强大的王朝——秦帝国,但是几个月的艰苦工作,考古队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1976年的一天,在宝鸡市凤翔区城南5公里的南指挥村,有一赵姓村民推着小土车来到这里,要挖点土修补自家的院墙。铁铲挥处,黄土里带出一些奇怪的土块,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与周围黄土明显不同,又黄又红,还夹杂着一些碎石,并且非常坚硬。</p><p class="ql-block">这一现象传到考古专家那里,他们很快赶来进行实地勘察,结果让考古队员震惊不已,这些奇怪的土块是经过人工夯砸、来自一个巨大的地下工程,这个四方形的神秘地下工程占地面积被考古队员标出,竟然有两个篮球场大。</p><p class="ql-block">1976年正式发掘后,才揭开了秦公一号大墓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秦公一号大墓摸拟图</p> <p class="ql-block">黄肠题凑:是古时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黄肠”即黄心柏木,柏木便于加工,有香味,耐腐蚀。“题凑”则指其独特的排列方式,即木头皆向内,层层叠叠,围绕着棺椁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秦公一号大墓虽遭严重盗扰,但仍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重大的是刻有290多个篆文石磐,初步断定墓主为秦共公、秦桓公之后的秦景公,并有力地证明了秦人的族属为华夏族(汉族古称),此外,出土的文物中有精美的金器,玉器,铁器,石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而否定了历来认为秦国生产力落后、“秦国奴隶制统治薄弱”等论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秦国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秦公一号大墓陪葬车马坑:秦公一号大墓陪葬车马坑是1977年勘探秦宫陵园时发现,位于秦公一号大墓东墓道南侧,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86.3米,南北宽20米,深14.6米,坑内埋有3列车马,是雍城秦公陵园中较大的一座车马坑。车马坑为真车活马的随葬形式,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坑内有各种不规则的盗洞290余个。出士金器、铜器、玉石器等300余件。</p> <p class="ql-block">马匹遗骨</p> <p class="ql-block">秦国君世糸表</p> <p class="ql-block">小篆“秦”字</p> <p class="ql-block">后记:秦公一号大墓的宏伟壮观、出土文物之精美、秦人的奋斗之路、秦国之建立、雍城的消失之迷、秦统一六国实行大统一国之功是难以用图片或文字说清楚的。历史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探索在继续,这些都待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去一一揭示。</p><p class="ql-block">两个多小时,我只看了一些皮毛,不妥之处,请朋友们谅解并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