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丝织成半透明的帘,把直播间的暖光轻轻裹住。窗外的柳树也没了盛夏的浓绿,沾着雨珠打着旋儿轻吻窗沿,我盯着那片飘得最慢的叶子出神时,导演的“三、二、一”已带着笑意漫过来——这是开学后第三场直播,像与老朋友的第三次约定,准时赴约。</p><p class="ql-block">镜头亮起的瞬间,校园动态的文字在屏幕上渐次舒展。起初只是零星的在线人数跳动,后来数字像被风吹着似的往上走。我播报着9月28日教师节表彰上,208名教师接过证书时眼里的光,念到10月8日“依水阳光”精英奖上那句“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寄语,总觉得那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一双双望着校园的眼睛:或许是在家养病的同学,想看看熟悉的走廊;或许是远在外地的家长,想借镜头摸一摸孩子奔跑的操场。</p><p class="ql-block">镜头切到幼儿园时,看见小朋友们把彩纸折成小国旗,指尖沾着胶水却笑得亮晶晶,原来“爱国的小种子”是这样落在童心⾥的;转到小学部,孩子们吟着“但愿人长久”,声音脆生生的,混着雨打窗户的沙沙声,就像把中秋的“月满燕山,诗韵中华”搬进了直播间;初中部的德育作业视频里,有学生在与国旗合影,有的学生帮长辈做家务,才发觉“爱国”从不是大道理,是藏在动手实践里的小成长;说到高中部的家长陪餐,念着“一餐一饭搭起家校桥梁”时,突然想起有位家长说“看见孩子吃得香,我们就放心”,最朴素的话倒最戳人,还有他们去研学、办朗诵比赛,少年们一句“我想对祖国说”,清亮的声音像秋阳穿破雨雾,把赤子心说得明明白白。这些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去的刹那,雨打窗的沙沙声、键盘的轻响,竟都成了最温柔的背景音。</p><p class="ql-block">直播结束时,雨还没停,我们围坐在桌前,开始讨论下一场直播的形式。有人说“下次想试试慢直播,就对着操场的柳树,让大家看看阳光怎么爬过树枝”,有人说起学生的故事,还有人提起即将到来的“燕山书院·遇见课本里的偶像”,说要带大家读张謇的《家诫》,还要开“教育资讯专列”,把每月热点讲给大家听。没有激烈的争论,只有细碎的想法在暖光里碰出火花,像秋夜里的星子,虽小却亮。</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再望向窗外,雨丝淡了些,灯光穿透,照亮了校园。忽然明白,我们做的从不是冷冰冰的“播报”,而是把校园里的细碎温暖——208份教育初心、小朋友的彩纸国旗、少年们的朗诵声、家长碗里的热饭——用镜头缝成能裹住人心的小毯子。下一次直播时,或许会有更多人听见我们的声音,但不变的,一定是这份藏在秋声里的心意——慢慢来,我们会把更多校园的光,说给你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