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乡在身后:许地山在的家国记忆与闽南工作生活踪迹</p><p class="ql-block">杨仁飞</p><p class="ql-block">摘要:目前许地山研究已有了很大进展,大量史料涌现,研究文章也不断发表,这对我们更好了解、认识、评价许地山有很大的帮助。但笔者也发现,目前许多研究文章未能准确介绍许地山的出生年月、笔名多少,何时何地在广州的哪所学校(初中)毕业,何时来到厦门与漳州居住,在漳州小学教什么课程,去来缅甸教书的时间、在缅甸途中还认识了那些人,哪一年几月与林月森厦门鼓浪屿订婚,等等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直存在模糊不清、是似而非的现象。本文从细节出发,厘清许地山的准确身份、活动轨迹,希望有助于许地山研究更加精细化。本文研究为笔者与朋友们致力许地山年谱重订、全集汇编计划的一部分工作。</p><p class="ql-block">关键词:许地山研究 闽台轨迹 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坐在母亲脚下,抬头问她:阿母呵,阿程已经回她乡里去了,她说她乡里有很深的坡塘,可以养鱼,有很大的园子,可以种果;有很肥的田地可以种稻;咱们乡里也有过这个么?咱们回去瞧一瞧罢”“母亲说:臭小子,阿程底乡里还不曾给别人要去,故此可以回去;咱们底家乡比阿程好得多,可惜割让给别人了。你要回去,等长大了,有本事再说。现在可不成。我问她什么缘故,她就一宗一件地告诉我。从那里起,我还怀着回乡底梦想。”(——落华生:《“三天乞丐”的见闻与梦想》,《时事新报》,1921年4月30日)。</p><p class="ql-block">这是笔者引述许地山先生早年第一篇以落华生笔名发表的一篇文章,从现在看到的资料里,它从未被收录到目前出版的任何许地山文集中。</p><p class="ql-block">家乡是许地山永远的生命印记。</p><p class="ql-block">目前一些有关许地山的小常识并不清晰,需要作严谨的梳理,如他的笔名有几个,家人称他是什么小名,他们哪一年入籍漳州?哪一年到如今海沧、角美、漳州城东门外等地居住?他1913年出国去缅甸,跟随一起去的?哪一年回国?1917年的哪一个季节考入燕京大学,他平时是否回到家里,最后一次回到漳州探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他想不想台湾省台南故乡?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蕴含许地山浓郁的闽台记忆。在许地山的生命轨迹中,在文学写作中,在史学研究中,都带着他对故乡、家乡的深情眷恋。</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许地山的家乡、户籍、用名</p><p class="ql-block">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乳名叔丑,英文名Hsu Tishan ,姐姐会叫他丑儿。1894年2月4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府,1895年随父母逃离抗日失败的台湾,经厦门到广东揭阳暂居,1897年之后进士出身的许南英在广州、山水、徐闻等地担任教官与知县等职。许地山也在这些地方接受启蒙教育,并于1911年毕业于广州的随宦学堂、旅粤中学(后来为广东省立女子师范的校址,位于如今的莲塘路)。</p><p class="ql-block">大约在1897年前后许地山一家落户漳州龙溪县,许地山自己的简历一直这样填写:出生台南,中国漳州龙溪人。</p><p class="ql-block">许地山的笔名:除了落华生还有哪些?</p><p class="ql-block">笔者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民国期刊库里搜寻许地山各种文献,发现许地山发表文章的中文名字共有以下几个:</p><p class="ql-block">许地山</p><p class="ql-block">地山</p><p class="ql-block">许赞堃</p><p class="ql-block">落华生</p><p class="ql-block">落花生</p><p class="ql-block">华生</p><p class="ql-block">堃</p><p class="ql-block">大家不要看到落花生、地山的文章就是许地山的,因为当时代还有一个专写娱乐八卦的江南作者(在无锡一带报刊发文),还有,叫地山的名人有方地山、崇地山。</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许地山的闽南印迹与记忆</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闽南,应包括广义的大闽南:福建省与台湾省(被日本占领的台湾)以及从闽南延伸出去的海外侨民圈。</p><p class="ql-block">(一)许地山何时开始到海沧、漳州居住?为何而来?</p><p class="ql-block"> 1895、1905年许南英一家在厦门短期居住。而1911年底则全家搬离广州,来到如今的海沧。之所以会来到,与一段许地山家族革命故事有关: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当时已参加同盟会的许地山二哥许赞元(广州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与林觉民等一起参加起义,后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如今海沧莲塘别墅的陈家子弟,这是一位低调的革命元老。而这两位被清廷下狱的青年,后被许南英、陈炳煌兄弟通过广州府将军联手救出,当然林觉民与其他七十二起义者被杀,即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后,许南英一家搬到如今的海沧镇居住。辛亥革命爆发后许氏兄弟参加了漳州起义。许南英在海沧写下几首诗词,如《莲花州小山》《与莲塘学校陈畹兰教员并陈其纯诸昆季放舟沧江》《借海沧居》等等,记录许南英许地山父子在这里居住生活的往事。事缘二,1911-1912年到了漳州的许南英、许地山在漳州谋生,许南英被任命为漳州革命政府民事局长及龙溪县知县。之后他们搬到海沧近邻的黄氏别庄,并于1913年再在漳州管家巷买下房子,正式定居漳州。</p><p class="ql-block">(二)在厦门岛(鼓浪屿)与林月森订婚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厦门鼓浪屿上的宫保第(林家别墅),位于鼓新路67号,曾是许地山夫人林月森一家居住的地方,这里也是许地山林月森订婚、结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很多史料介绍许地山与林月林订婚的时间是1915年,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两人订婚的准确的时间,经查询史料,应该为1915年10月中旬到12月的一个吉日中。因为1915年10月,许地山方从缅甸仰光经新加坡回到厦门与漳州。1917年9月-10月许地山考入汇文大学(当时汇文大学实行一行两季考试入学,许南英给许地山的诗词里提到是寒冷的季节,对应10月的北京,应该已非常寒冷了),这所大学后合并到燕京大学中。1918年初与林月森结婚。延伸一点:许多史料都知道许地山与林月森夫妻情深。两人育有一位女儿叫许棥新(即许地山长女),与父亲离别时间多,直到1927年后才与父亲一同居住。许棥新低调内敛,外界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位优秀的女子存在。她后来嫁给了一位参与辛亥革命的窦姓子弟。之所以在这里提一下,因为她的母亲家族是台湾赫赫有名的爱国家族雾峰林家,她的外祖父、外祖母亲及表兄、表姐们赫赫有名,如林朝栋、林祖密、林正亨、林双盼等。许地山1921年开始创作《空山灵雨》等散文,这是他思念1920年10月于上海去世的妻子而写下的情深意切作品。在之后的8年半时间里,许地山也曾经爱恋过某位作家,但最终于1929年5月1日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湖南籍的周俟松结婚,生下儿子周苓仲(随母姓,周俟松姐妹七人,无兄弟)与女儿许燕吉。</p><p class="ql-block">许地山在厦门的足迹还包括如今集美区的集美中学(集美学村)。作为教育学、比较宗教学的研究者,他很早就开始受邀作公开演讲。已知在1920年代初曾受邀在集美学校作两次与基督教与社会、文化的演讲,但因为他主张基督教中国化、平等博爱、反对纳妾、反对缠足等一些言论被当时的人们认为太过激进。</p><p class="ql-block">许地山很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客死印尼棉兰之后。作为家里最出息的孩子,他尽可能地拿钱资助家庭,每逢假期或途经闽南时,会到厦门、漳州。最后一次到漳州的时间应该是1934年的9月,当时燕京大学毕业的研究生郑德坤在他公开发表的一则信件里提到9月初在厦门遇到许地山,那时许地山正好去找他。郑德坤鼓浪屿人,当时回到厦门大学教书。这一年之后,许地山再也没回过漳州、厦门,但许地山的大哥、三哥三嫂都与在香港的许地山有书信来往,三哥夫妻也到过香港。</p><p class="ql-block">许地山在闽南甚至福州的足迹,应该还有许多,如1928年许地山带着两位学生到福州调查,本来是想对畲族进行调研,后来改为调查为海为生的特殊群体,疍民研究。补充一下,许地山的祖母一系为跟着郑成功开台漳州漳浦的蓝氏,这个家族也是赫赫有名,如今那边还有蓝廷珍府,快修复完成。</p><p class="ql-block">(三)许地山1911-1917年在漳州从事小学教学的学校、所教的课程</p><p class="ql-block"> 许地山早年在广东生活了大约十多年时间,他会说广东话,可能不比他的闽南母语差。1911年在旅粤中学毕业。</p><p class="ql-block"> 1911-1913年许地山与三哥许敦谷先生在眉麓小学、石美小学教书,据地方文史学者郑来发介绍,1906年石码锦江学堂演变为石码第二实小,1912年设锦江小学、石码特种区区立锦江小学、龙海石码东区中心国民学校等。</p><p class="ql-block">许地山于1915年10月-1917年9月在现在漳州的华英中学、龙溪师范学校教书。据查1915-1916年的福建公报,当时的学校名称为漳龙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p><p class="ql-block">许地山在漳州教小学,任音乐、图画(手工)教师,1915年兼任上述高等小学的主事(相当于校长)。</p><p class="ql-block">为何这么确定许地山是教音乐?许地山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中所写的《弁言》(以下称《弁言》)中提到,他在广州学习生活时期,曾是文庙的佾生:“我虽然够不上当协律郎(即指掌管国家音乐的三、四品官),在十七八岁时(注:约在1910-1911年间)却曾当过广州文庙底佾生,凭着一点神乐和雅乐底知识,在中小学里也当过几年兼任底唱歌教员”。许地山的漳州学生曾回忆,许地山是教音乐的。李蔚而在《偶忆许地山先生》一文中写道:“许地山先生在廿八年前,是我们漳州附属小学的一位贤明主事,做过我的音乐老师。音乐是新式的,不用罗马数字123,是用英文字母M,S的。当时一群小学生颇引以为新奇,可是我却不甚了了。原来我是音乐劣等生,这是许先生大量处。所以我的印象,他是当时最仁慈最可爱的老师。</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闽南与闽南侨乡印迹</p><p class="ql-block"> 笔者透过重读许地山的作品,包括他《我底童年》、文学作品中,以及回到文学作品中提到的青礁、鸿渐、南普陀等等原址,找到许地山笔下的闽台原乡原型与记忆。由于内容很多,只能扼要介绍。</p><p class="ql-block">1、台南故乡的印迹。我最近找到一些新史料,在1921年4月-5月间许地山在《时事新报》以落华生名字发表的《“三天乞丐”底见闻与梦想》,这篇文章中,可以找到他与母亲的“梦中对话”,就是这次报告一开始我给大家念的一段希望回到故乡的文字。这应该是许地山第一次以文学、记叙的方式,提及他出生之地,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台湾两字,但是他指向了1894年甲午战争后被清廷割让的台湾。1923年许地山赴美留学,他写下《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一文,回忆了其祖母及台湾的风土人情。《芝兰与茉莉》为清华学校毕业、与许地山一同留学美国的顾一樵所作。1933年许地山完成编辑许南英的《窥园留草》,以及后来撰写《我的童年》,以完整的方式呈现许家从广东揭阳迁到台湾,然后甲午战争后不幸抛弃家园,来到福建与广东。许地山对出生之地念念不忘,1933年为著名的台籍志士宋斐如翻译的《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台湾》(《新东方》第3、4期)作序,指出“中国血系底台湾人”“我们不要忘记汉族底子孙有一部分已做了别族底奴隶,做了所谓被征服的劣等民族,这一部分中底最大部分从便是台湾人”。对1935年到香港后,许地山也在香港也专门给民众讲过台湾议题。</p><p class="ql-block">2、《商人妇》等作品中的闽南侨乡</p><p class="ql-block">鸿渐,既是易经中的卦名,如同地山也是卦名一样(见许地山的印章),同时它又是闽南侨乡漳州海澄县,取名“鸿渐于盘,鸿渐于陆”之意。《商人妇》是许地山1921的重要创作,自刊出后影响超越内地,1928、29年就被翻译成法文与英文,30、40年代被译为日文等,与鲁迅等作品排列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商人妇》描写了一位闽南远赴东南亚、印度寻亲,却被丈夫卖掉的闽南女性。她走出悲惨命运,成长为一位独立自强的女性。“她见我抬起头来,就顾不得和孩子周旋,急急地用闽南土话问我说:这位老叔,你也是要到新加坡去么?她的口腔很像海澄的乡人,所问的也是带着乡人的口气。……我实在告诉你,我家就在鸿渐”。</p><p class="ql-block">许地山作品中的《愿》提到厦门南普陀:</p><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里的大石,雨后稍微觉得干净,不过绿苔稍长一些。天涯底淡霞好像给我们一个天晴底信。……妻子坐在石上,见我来,就问:你从那里来?我等你许久了”。</p><p class="ql-block">“我领着孩子们到海边捡贝壳咧……”</p><p class="ql-block">读此文,可以想象夫人林月森在南普陀礼佛及之后的天气、心情,对佛教的认识,也可以了解许地山的人生哲学。许地山写“你应当作荫,不应当受荫”:“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复到时在海底里的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盐底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如同他的名作《落花生》一样,用最简单的文字,讲述最朴实无华的科学与人生道理。</p> <p class="ql-block">一首被忽略的许地山诗《哭芗州》</p><p class="ql-block"> 全诗如下:“民国二年,芗州生于古昆舍耶园许家,受养育者十二年。十三年七月,以军难受重驚,是月七日殇于漳州流寓。是其非当死,故为作忘辞。辞曰:</p><p class="ql-block">汝生之晨逢此巧日</p><p class="ql-block">汝殇之夕亦此巧日</p><p class="ql-block">百年大数</p><p class="ql-block">汝得什一!</p><p class="ql-block">嗟夫</p><p class="ql-block">天寿原不贰</p><p class="ql-block">不乐生</p><p class="ql-block">则可以长息矣!”</p><p class="ql-block">经与许地山家族人核对,应该为许地山二哥许赞书之女,为许地山之侄女,生于1911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巧日)。1924年漳州兵变,这位以漳州取名的“芗州”女子不幸“受惊去世”。</p><p class="ql-block">而在收到噩耗的许地山,当时正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提几篇供大家参考,个人的心得是,研究历史与历史人物,应该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寻找更多的史料,感知文学的虚拟里是否藏着真实的历史。大家必须知道,许地山作品中的场域、地名、人名是有对应的原型,如同《命命鸟》里的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真实的故事,《商人妇》《玉官》《换巢鸾凤》等作品里的人物都是许地山曾经碰到的、看到的人物,因为许地山讲过他自己是用生命写作,他的好友郑振铎都说许地山的散文中有故事。</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闽台情结如何深深影响许地山的人生与创作</p><p class="ql-block">1、许地山没有忘过的小学教师身份。1911-1913、1915-1917许地山在闽南教书、1913-1915年在缅甸仰光福建侨商创办的中华共和学校教书,这是许地山作为小学教师重要的经历,这促使他在1917-1920年就读燕京大学文学士学位期间出版、发表了他的小学教学类(含社会类小学教科书的校稿)的论文与著作。1935年后,许地山除了在港大任职外,还是岭英中学等多个学校的校董,在香港继续投身中小学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2、《落花生》成了许地山的代名词。许地山的名著《落花生》有闽粤的影子。而许地山之所以取落华生笔名,主要是他与母亲都很爱吃花生,而且也赞美落花生先默默无闻到芳香无比的特征与象征。这篇名著从1920年代末开始就被收录在各大文学集中,以及成为教科书的必读文本,它的影响力已整整百年以上,不能不叹服许地山文字与思想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3、许地山一家的抗日情结与志气是他们父子勇往直前的动力。许南英拒绝一家加入日本籍,宁可在台南的家园被日人剥夺、侵占;许地山的二哥许赞元参加过辛亥革命、漳州起义、中华革命党,而许地山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说,他们一家是“革命仔”家庭,在厦门、漳州的时候就剪了长发;1913-1915年许地山在缅甸还有一个特殊的工作,是为当时赴缅甸的革命者当闽、粤的翻译,他的好友师山在回忆、悼念许地山时提到了他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以及1934年赴印度的真正目的是了解印度国民革命进展情况。许地山参加过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福建学生的领袖之一。他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的著名作家、文学家。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之后,许地山就毅无反顾地走上抗日道路,他在燕京大学是救职员抗日会的成员,他在香港六年多时间成为香港文化界抗日领袖之一,用笔、用演讲、用其他各种方式,支持、参与、领导文化界的抗日运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不要忘记一些台湾同胞对祖国抗日胜利作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4、许地山在北京、香港,作为一个福建人积极参加福建学生团体的活动。程俊英,曾经回忆北京一群福建青年参与1919年反帝运动的故事;他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出奖品支持学校的闽籍学生的体育活动;他在燕京大学期间,认真指导郑德坤等学生的论文,使他们日后成长为著名的博物、历史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香港期间,曾一度被陈嘉庚内定的为国立厦门大学的校长、他为旅港的闽侨组织演讲、他参与接待赴香港演出的厦门少儿团等。许地山1941年去世后,在香港、新加坡的闽籍社团纷纷深情悼念。许地山,被闽台人们永记,也被全体中国人世代永记。</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用胡愈之、茅盾、郑振铎等人的评价来结束这次报告。</p><p class="ql-block"> 胡愈之:许地山先生在学问思想道德三方面都值得我们佩服。他是五四时代的前驱,而且始终忠实于五四精神。</p><p class="ql-block"> 茅盾:他对于中国学术的贡献,将永过为热爱真理者所宝贵。</p><p class="ql-block">郑振铎:“许地山在抗战之后,完全认识到一个中国人应该怎样在这祖国的危难之际,全心全意地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里去。他走出书斋,走上街头。他在这里,才完全明白,中国抗战要胜利,必须由工人阶级和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他明辨是非,分清黑白,一切服从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领头和汉奸文化作斗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活动作斗争。他努力宣传文字改革运动,主和从拼音文字为文字改革的最终目的。他日夜奔波地为抗日是救国运动而忙着,不是开会,就是出席讲演。他找到了正确的光明的抗日救国的大道,他就带领大批人马,走在这条大道上”。</p><p class="ql-block">特别提醒:作者探寻许地山在闽台的足迹与踪影已多年,也在厦门图书馆、漳州闽南书院等公开场合作过演讲,若后继者有继续研究,请注明资料来源,勿直接转化为自己的研究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