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和老伴从乡镇调到了县城工作。那時候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没有商品房。机关也没有宿舍,干部和职工都是租用民房。(那时候女儿和儿子年龄还小,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小学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那时候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干部和职工的月工资只有30多元。租不起好房子,只能租用便宜的简易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租用的民房都是农民闲置的房子。农民的生活条件很差,闲置的房子都很简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朋友介绍,我们租用了一间低矮的茅草土坯房,面积只有10几平方米。卧室大概有8平方米,厨房有3平方米。没有任何家具和厨具。只有一条小土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搬进这间小房子,把行李放在小土炕上。就开始馬不停蹄的购买炊具,我从供销社买来了一口小铁锅,两个小盆,一把菜刀,几个碗,几双筷子……还有一口小水缸。这些都是我用自行车一趟一趟的驼回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从粮店和副食店买来了米面和油盐酱醋……准备开伙做饭了。可是又没有燃料,幸亏老伴被分配到木器厂工作,木器厂有木工生产留下来的下脚料。老伴又从厂里买来了刨花和木柴。终于可以开伙做饭了。</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用完了餐具也没地方放,就临时放在小土锅台上。后來我从老伴买來的木柴中,挑选比较整齐一点的小木条,自己用铁钉,钉制了一个简单的厨架。锅碗盆勺总算是有了归处</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购买家具也是凭票购买,借着老伴在木器厂工作的方便条件,向厂领导写了一份申请,厂里按平价给訂制了一对木板箱,总算有了平生属于自己的第一套家具。这样下班后终于有了一个家。小房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冬天晚上水杯盛余的水,第二天都会结成冰。</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有不测风云,小土房住了二年多,夏天下雨,淋塌了。</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我在县文教局工作,正在上班,老伴來找我,(那时候还没有电话和手机),说是租用的小房子塌了。机关的几个同志听说后,就去到处为我租房子。到了下午也没租到。到了晚上又无处可归。局领导就从体校的学生宿舍里给我调剂了一间房,机关的几个年轻人,用排子车帮我搬进了新居。这就让我优先住上了公房。</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80年代初,各行政单位纷纷建造干部职工住宅小区。文教局也不例外,也在城镇附近征用了5亩地,准备为本单位的双职工建造住宅院。</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机关编制很小,整个单位也只有20多个人,除了两个炊事员是职工,其他都是干部。而且单职工较多,有一大部分干部的家在农村,家属是农业户口。还有一部分人虽是双职工,但两地分居。这些人都住在机关,所以除了春节期间需要派人值班以外,平时不需要派人值班。因此全机关需要安排住宅的双职工不足10户。1980年初由我负责住宅小区的基建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两间住室加一间小厨房的8个独立小院。</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1980底,附合住房条件的双职工,都搬进了新居,结束了租用民房的生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春节前,房子就分配完了。我也分得了一个独立小院。把女儿和儿子也接到县城读书。春节前,分到房子的住户,都马不停蹄的购置新家具,都迅速的搬进了新居。过春节的時候,各户的室内都贴上了新年画,住室和大门都贴上了新春联。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正月初一早上吃完饺子,都互相串门拜年,红红火火度过了一个祥和的春节。从此机关的双职工干部都安了家,安居乐业,过上了安顿的日子。</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90年代初,随着孩子们年龄增大,又给我调剂了一个三倒三正,共6间房的平房小院。现在依然保留着。下图是我曾经住过的三间平房小院。</span></li></u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完稿于2025年10月5日,于廊坊市安次区海棠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作者:乡夫,1942年生,1961年参加工作,2003年退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