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宝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6279579</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地点:青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秋雨绵绵,我们趁着双节假期,踏上去千年古城青州的旅程。依稀记得几十年前,我们沂蒙山区还没有通铁路,坐火车要到这当年称为益都县的地方乘车。不足二百公里的距离,我们从家里坐长途汽车,在那沙土公路上颠簸大半天才能到。如今,则是一路高速,仅仅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就到达了目的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很早就听说过,青州博物馆是首批八十三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当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这次我们慕名而来,终于一睹其风采。细雨蒙蒙,阻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博物馆入口处排成长龙,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四层展厅内,更是人头攒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宋代大文豪苏辙的这句诗,对于古青州作了全面而中肯的概括。在海岱间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人类世代相传,文化绵延不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青州博物馆,人们络绎不绝,可以穿越时光隧道,通过先人播撒的一路珠玑,欣赏立体、直观的青州人文历史面貌,深入地领略青州历史的厚重与辉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博物馆始建于一九五九年,拥有六万余件各类藏品,三千余件国家珍贵文物,其中不乏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等国家一级文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今年五月十八日,在全国第二十二届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青州博物馆首获展览精品奖,此奖系国内该领域最高奖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是赵秉忠状元卷、东汉“宜子孙”玉璧和龙兴寺佛教造像。它们分别代表了明代科举文化、汉代玉器工艺和北朝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是馆藏6万余件文物中最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赵秉忠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他在所答万历皇帝岀的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的试卷,全文2460字,一气呵成,以馆阁体小楷书写,无一笔误。试卷中用中肯的语气,深入浅出地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反映了赵秉忠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状元卷》是中国科举制度一千三百余年唯一得以保全的原件,为海内外孤本,为研究我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一九八三年由他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其册页、纸本封底,封面全绫装裱。卷长3.3米,宽38厘米。正文共十九折,每折六行,朱笔断读,为典型的八股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东汉“宜子孙”玉璧,一九八二年出土于青州东汉墓,采用整块上等的新疆和田墨玉雕琢而成,通高20.8厘米,是迄今最大、最完整的汉代铭文玉璧,其工艺与材质实属罕见。它的艺术特征更属一流,内区饰158个乳钉纹,外区饰蟠螭纹,出廓处透雕双龙钮及篆书“宜子孙”铭文,寓意家族昌盛,体现了汉代的儒家思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玉匠巧妙利用该玉壁上方的墨玉部分,因材施艺,碾琢成一对活龙活现的双龙,岀没于祥云之间。二龙中用篆书透雕着“宜子孙”三个字,是“长宜子孙”的简称,有着宜子宜孙、宜室宜家的美好寓意。该玉璧保持了和谐统一的美感,充满着动态与灵气,是汉代玉器中的上乘之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龙兴寺佛遗址窖藏的佛教造像,出土于一九九六年龙兴寺遗址,数量多、品种全,雕刻十分精美,贴金彩绘保存完好。时间跨越北魏至北宋时期,以“青州微笑”闻名,成为轰动国内外的考古发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其艺术风格独特,造像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国传统技法,以贴金彩绘和静谧微笑为特色,展现了中国佛教本土化的进程。它先后被评为“一九九六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艺术陈列,展品时代跨度近五百年,揭示了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发现经过及艺术特色。通过多媒体互动屏,从窖藏的发现、佛教文化基本常识、“青州风格”佛教造像艺术等七个方面,对造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特别是下面这件贴金彩绘圆雕佛像,是出土佛造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尊。他面部生动,嘴角含笑,神态温和,体态修长,双手分别施无畏、如愿印。造像身着圆领通肩田格纹袈裟,服饰轻薄贴体,将线条勾勒得十分清晰,跣足立于莲台之上。该造像绘工精细考究,贴金彩绘与石造像浑然一体,为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馆内的青州古代石刻文化陈列,全面展示了上起两汉、下至明清绵延两千多年的石刻文物珍品。信美东方第一州——青州历史陈列,则是展示了自史前文化时期至新中国成立,青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与演变,再现青州地区灿烂的历史文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香山汉墓陪葬坑,它是二<span>〇〇</span>六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的大量陶器以及青铜质、铁质武器,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汉代的仪仗制度、物质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展厅内在形式设计上创新展陈方式,对香山汉墓陪葬坑进行1:1场景复原,并推出沉浸式光影空间,通过对出土文物纹样与色彩的二次创作,让积淀千年的文明华彩再现,让历史“活”起来,增强了观众的现场感和体验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其它各个展厅内,以科技赋能展览,利用虚实结合的场景化多媒体互动展示屏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青州不同的生活场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总之,青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批古代无名艺术家,他们用至诚匠心,采用圆雕、浮雕、减地平雕、线刻等技法,创造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让我们至今仍然能够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内心以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青州博物馆,是二O二三年五月十五日正式开放的新馆,它采用“高台、阙楼、坡屋顶”汉唐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万一千平方米。馆内设有六个常设展厅和二个临时展厅,展览面积一万二千余平方米,展出文物二千三百余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海岱间的青州,上承东夷文化、齐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在传承变革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青州文化。在这种文化滋养的一方热土上,形成了开放、包容、坚韧、进取的青州精神。这种精神正激励着青州人民坚定信念,砥砺前行。目前,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时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时近中午,面对浩如烟海的博物馆藏品,上下两千多年的沧桑历史,我们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犹如惊鸿一瞥,只不过是走马观花,看了个概况而已,但也让人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雨还在缠缠绵绵地下着,我们匆匆踏上了归程。</b></p>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