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斗之奇(一)</p><p class="ql-block"> ——北斗卫星之中国导航之路</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户外活动总是根据需要而越来越远,乃至向大海及天空延伸,如何把握行动的方向就成了亟待解决的、迫切的现实问题。</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而寤矣。”中国的古人在元明之前,白天以太阳来辩别方向,夜间以星星而确定大致位置,其“斗极”就是北极星。这是古代中国人航行时确认方向的最早记录。</p><p class="ql-block"> 从“司南”到“指南针”,古代中国利用地磁现象找到了指定方向的科学工具,“指南针”也成了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一。郑和下西洋就是用“指南针”定出方向,用“牵星术”核定纬度,才得知所率领舰队位置的。</p><p class="ql-block"> 当西方使用多普勒雷达技术和美国拥有了“GPS”导航系统时,中国还正处在国运改变的关键时期,无暇顾及高科技技术研究及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应用。</p><p class="ql-block"> 陈芳允,一个不能忘记的名字。他是和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巨匠一起打造“两弹一星”、负责测量定位的元勋,在上世纪70年代就意识到卫星定位关乎国家军事和经济命脉。在研究已开放的“GPS”定位基础上,根据国情提出“双星定位”并可同时兼容通讯的设想,带领研究组研制了“双星定位通讯系统”,即利用两颗同步卫星定位导航及通信,并于1989年演示成功,“北斗一号系统”就是以他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完成建设的。</p><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1日,大韩航空的007航班因误入苏联领空,被拦截击落,造成了机上269人全部罹难;此后,美国的“GPS”从部分开放直至全面开放,成为了全球最先进的导航系统。从这次空难事件及后来的海湾战争经验教训中,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掌握与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1994年,“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立项,用26年的时间,中国已然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再一次谱写了新时代的崭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