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庄东岳庙接纳了从上海流离滇沛的同济大学师生</p> <p class="ql-block">"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一百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一百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李庄岁月,是同济科教救国的生动实践。展览"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国立同济大学在李庄",是"同济人"烽火岁月的纪实,是"李庄人"开放包容的纪实,更是患难中"同舟共济"真情的纪实。</p> <p class="ql-block">"工业建设,应民之急;医药卫生,解民之厄。"敝衣粗食,茅舍僻处,1941至1946年,同济师生于后方窘迫之中备尝艰苦,却在"学以为国用"的热望中"求学术事功之日进",不负韶华。</p><p class="ql-block">抗战中,以医工科学鸣于世的国立同济大学在德式教育、实科教育下,"切切实实做一些实际功夫,不蹈空泛",有"北协和、南同济""十军工、九同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在李庄,坚持"将学理知识用在实际应用上"的国立同济大学,在持续发展医、工、理三大学院的基础上新建法学院,教学设施、试验设备、标本模型等俱增,职业教育反哺社会能力益增,师生同心同德,为"学校成有为之校,国家成有为之国"而努力。迁驻李庄,诸承照拂。"敝校去岁(1940年)迁往李庄,幸荷地方人士赞助,将该镇之南华宫、紫云宫、祖师殿、东岳庙、慧光寺、孝妇祠等公共场所,全数依法租与,并代租民房数所,以作散校校舍。"1941年,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对地方支持至为感荷。</p><p class="ql-block">宫庙为校,安心教读。李庄九宫十八庙在同济师生的改造下成教室、成宿舍、成试验室、成图书馆。1942年,在学校三十五周年校庆纪念会上,李庄士绅代表张鼎成致辞日:"同济大学来李庄后,有两种精神为地方人士所钦仰敬佩,一为改造精神,一为服务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籍教师、德国学制、德文教材、德语教学。烽火中,国立同济大学在学制、教材、教学上坚持秉承德式传统,唯德籍教师锐减。在李庄,一大批具有留德经历或本校毕业的中国教师于战火中站上讲台,勇担重任。同济,仍是中德交流的重要使者。</p><p class="ql-block">教学、研究、实践相统一,国立同济大学是国内唯一的德语教学实科大学。医学院于宜宾创办护士职业、医事检验学科,工学院改组造船系、增设机械专修科,理学院分设数学系和物理系,新建法学院。在李庄,同济,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一大步。</p> <p class="ql-block">学制4-5年</p><p class="ql-block">学生632人(1945年)</p><p class="ql-block">目标培养工科人才</p><p class="ql-block">工学院有机械系、电机系、土木系、测量系、造船系5个系,1945年增设机械工程专修科,设有机械试验馆、电工试验馆、材料试验馆、测量馆等4个试验馆,另附设实习工厂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p><p class="ql-block">其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一年级学生须在附设实习工厂实习机、锻、铸、钳、木、泥等工种;二是注重训练基本技能,要求工程制图上墨、计算结果精确、线条绘制精准等;三是考试严格,补考后仍有1门不及格者留级1年。</p><p class="ql-block">一、二、三年级的高等数学、应用力学、物理、投影几何、机械制图等基础课不分系别,合班上课,四、五年级开设专业课程。李庄时期,工学院院长先后由倪超、薛祉镐、江鸿担任,至1945年,有学生632人、教师83人,规模宏大,除基础教学外,各系还在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上不断突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