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人们正在被自己设计的工具所驯化。 </b></p><p class="ql-block"> 商场、饭店、路上、车上,甚至洗手间里,不看手机的人已经成了稀罕物种。</p><p class="ql-block"> 所有看着手机的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平行世界里,完全进入了“无他”状态。</p><p class="ql-block"> 然后,到点了,到站了,该走了。然后,记住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似乎什么也没有,只是消耗掉了一段时光,杀死了一批脑细胞。</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多数人放不下手机,又边刷边走神,只是“假性专注“。</p><p class="ql-block"> 刷来刷去,都是美颜照片、软性广告、 AI 文章、剧烈反转且刺激的短视频……</p><p class="ql-block"> 都很适合你的胃口,符合你的审美。算法操控了公共话语权,你看不到相左的观点,“道”越带越偏,缺少比较鉴别,思想越来越滑向极端。</p><p class="ql-block"> 算法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构建的“信息茧房”,正将每个人困在同质化的观点孤岛中。用户只对即时快感上瘾,丧失深度思考能力。</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认知边界被越限越窄。</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算法的推荐,它们的唯一目标是让你停不下来。短视频平台是典型,一刷就是几小时。结果用户的大脑被榨干,出现“注意力疲惫”。</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逻辑很简单,喜欢——推送——流量——金钱。</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一头是用户,那一头是平台。</p><p class="ql-block"> 当信息成为可以换钱的流量,信息的真假就超越是非了,知识的深浅也无关紧要了。</p><p class="ql-block"> 当代网络上的内容大多无根,突兀、浅薄、虚假,看起来什么都有,但实际上抽象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等于什么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特朗普支持者曾转发这张图(见上图)批评拜登政府救灾不力,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女孩的皮肤异常光滑,颜色不均,头发纹理怪异,连手指关节也显得扭曲,存在诸多不自然之处,是一幅AI作品。</p><p class="ql-block"> Al生成图文视频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当下网络信息传播的危机不是缺少内容,而是内容过载,用户在信息沼泽中挣扎,看似获取海量资讯,实则陷入认知混乱。</p><p class="ql-block"> AI能完美模仿任何人的声音、伪造任何新闻现场,"眼见为实"的认知根基也被彻底动摇了。</p><p class="ql-block"> 网络社交也让人的情感走了困境。大家在网上互相点赞,互相发“早安”,到现在大多都沦为了碍于情面的敷衍。</p><p class="ql-block"> 节日的问候都是批量转发的,几百人的通讯录都挑不出几个好友,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用心地写段祝福语。</p><p class="ql-block"> 朋友圈越来越无语,潜伏的人越来越多,退群的人接二连三。</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可以彻夜长谈的人。</p><p class="ql-block"> 朋友圈的功能正在弱化,正在消失。基本成了拉票群,通知墙。</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连接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在还因为疏离而欠下的情感债务。</p><p class="ql-block"> 人们本就看不到太多的真相,大多的真相都巳被被刻意掩盖了, AI和算法算是彻底剥夺了我们知情权。</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情感也正在被深度原子化了,AI和算法正在干着拆桥的活。</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我们需要破局,需要突围。物及必反,相信不久就会回归,回归线下,回归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