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毛泽东这句掷地有声的论断,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特质的精准概括,更是他一生践行的行为准则。从学生时代的“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到革命岁月的“小米加步枪”,从建国初期的“四菜一汤”到困难时期的“七月不食肉”,他用言传身教诠释着艰苦朴素的深刻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艰苦朴素是突破困境的制胜法宝,贯穿于革命与建设的全程。革命战争年代,敌我物质条件悬殊,“敌军围困万千重”成为常态。毛泽东带领的人民军队“好在苦惯了”,以艰苦朴素凝聚起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长征途中,他带头挖野菜、草根充饥,把马和担架让给伤病员,甚至拒绝警卫员偷偷准备的马肉汤,坚持将有限的食物留给重病号 。延安时期,他明确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作为抗大学员的三大要求之一,正是这种作风让中国革命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毛泽东强调“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将艰苦朴素升华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p><p class="ql-block">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体现为严于律己的行动自觉。无论地位如何变化,毛泽东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建国后,他的正餐常年是“四菜一汤”,伙食费标准经反复解释才同意定为每天3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更主动将工资从一级降至三级,还一连七个月不吃肉,终因营养不良患上浮肿病 。他对浪费现象零容忍,见警卫员倒掉剩饭便痛心告诫“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夹起桌上掉落的饭粒毫不犹豫送入口中,用细节诠释着“勤俭”二字的分量。外出考察时,面对哈尔滨、沈阳等地的丰盛招待,他严肃批评“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不能搞大鱼大肉”,甚至在会议上怒批吃喝风,彰显出反对奢靡的坚定立场 。这种自奉甚简的作风,让“人民公仆”的形象深植人心。</p><p class="ql-block">艰苦朴素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蕴含着永久奋斗的核心密码。毛泽东将艰苦朴素与政治方向紧密相连,提出“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他更强调奋斗的持久性,在《永久奋斗》的讲演中告诫青年:“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甚至提出“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 。这种“永久奋斗”的理念,让艰苦朴素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节俭,升华为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从革命年代的“酸菜里出政治”到建设时期的“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他始终坚信,只有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才能抵御各种诱惑,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中国早已告别“小米加步枪”的岁月,但毛泽东倡导的艰苦朴素精神从未过时。从“光盘行动”的普及到“厉行节约”的倡导,从科研工作者的刻苦攻关到基层干部的务实作风,无不延续着这一精神血脉。正如毛泽东所言,艰苦朴素是“非常要紧的”道德准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唯有守住这份本色,才能在新征程上保持清醒与坚定,让“永久奋斗”的旗帜永远飘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