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虞山 通江路

嘿嘿

<p class="ql-block">  东汉,始设虞乡、南沙两“乡”,属会稽郡吴县。(三国)孙吴,南沙又名沙中。(西)晋平吴,设暨阳县,南沙乡隶之。晋成帝咸康七年(314年),改南沙乡为南沙县。</p> <p class="ql-block">  南朝萧梁天监六年,分娄县,置信义郡,领海阳、前京、信义、海隅、兴国、南沙六县。大同六年(540年),改南沙为常熟,县治南沙城(今福山镇),附近铜官山,因名常熟山。</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废信义郡,并所领海阳等六县为常熟县,治南沙城。唐武德七年(624年),将县治从南沙城移至虞山脚下(今常熟县城)。</p> <p class="ql-block">  清代以来,三平方公里的虞城有翁、庞、杨、季、归、言、屈、蒋八大家族把持,乡民过的很苦。</p> <p class="ql-block">  虞山古城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青山半入城,沿河东街边上河叫运河,南北走向,由东西走向的七条小河汇入运河,现仅剩六弦河和七弦河。</p><p class="ql-block"> 这条沿河东街走的小河往北出水北门入福山塘入海。</p> <p class="ql-block">常熟最长的河东街,在南宋嘉定年间形成,距今八百年历史,曾是昭文县和常熟县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常熟市</p><p class="ql-block"> 常熟,简称虞,南北朝时设常熟县,此后,数次升降于州、县之间。明代开始,常熟县属苏州府。常熟解放后,将常熟县城析出,置县级常熟市,属苏州专区。1954年,升级为地级常熟市。1958年撤销地级常熟市,降级为常熟县,由苏州代管。1983年,撤县改市,设立县级常熟市,仍由苏州代管。</p> <p class="ql-block">这段河名琴河</p><p class="ql-block"> 自东汉开始设乡,有文字记录,是历史的开端,在之前只能算人类活动遗迹,是考古。</p> <p class="ql-block">  弯弯桥</p> <p class="ql-block">  醋库桥</p><p class="ql-block"> 宋代不允许民间从事酿醋行业,官方在此修建了一座“醋库”,专门从事醋的生产与销售,并在此过程中收“息”,民间逐渐开始称呼此桥为“醋库桥”</p> <p class="ql-block"> 祟教兴福寺塔正南是兴福街。</p> <p class="ql-block">常熟方塔,原名崇教兴福寺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历经140年于咸淳年间建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四面九层,高67.14米,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p> <p class="ql-block">  造塔一般是造七层佛塔,九层塔为镇妖塔,而常熟虞城造九层塔是风水平衡需求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僧文用提出:常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虞山高耸,尚湖低洼),风水学中属“客位高压主位”,需在城东南建塔抬升“主位”气场,以保地方安宁富庶。县令李闿之采纳建议始建,后由僧人法渊于咸淳年间续建完工,形成九层方塔。</p> <p class="ql-block">  崇教兴福寺塔自建成后,有记载的修塔共有七次之多。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常熟,崇教兴福寺毁于战火,仅方塔独存。</p> <p class="ql-block">  旧时,瞿桥一名隐仙桥,因桥下有隐仙坊。今桥西是引线街,为隐仙之音讹。</p> <p class="ql-block">  重新改造后成步行街,但行人廖廖无几。</p> <p class="ql-block"> 晚清时期,常熟地区发生了一件大事,光绪帝把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罪状是:近来办事都未允洽,以致众情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之事,任意可否,喜怒无常,词色渐露,实属狂妄任性,断难胜枢机之任……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被原籍“削籍编管”,常昭两县县令共同担负起“编管”重任。《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载:其祖父许溎祥,浙江海宁人。光绪二十八年任昭文县令。正当翁同龢“削籍编管”,规定每月朔望日到县衙汇报动向。昭文县令与常熟县令均负有“编管”之责。(削藉是去掉官员身份,贬为民,编管是定点居住,每个月去县衙报到汇报。)</p> <p class="ql-block">通江桥</p> <p class="ql-block">  滑石桥</p><p class="ql-block"> 曾回忆,多年前常熟遭遇连年旱灾或水灾,庄稼绝收,百姓生活困苦,甚至以树叶、树皮为食。在吃陈糠时,为改善口感会掺入滑石粉,但食用后难以消化,许多人因此受苦。这段故事虽年代久远,却体现了当时百姓的艰难与无奈。</p> <p class="ql-block">  常熟还有二位名人,黄公望和钱谦益。钱谦益为了保南京一城百姓不遭屠掳宁可污自己名声投降了滿清。杨州十日屠,嘉定三屠,常熟屠,是例子。</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粮店,看到他就饿,胃痉挛。</p> <p class="ql-block">  大倉桥,边上就是通江粮油店,船载粮食到通江粮店。</p> <p class="ql-block">  虞城双桥,大滄桥,小滄桥。</p> <p class="ql-block">六弦河</p> <p class="ql-block">七弦河与通江河交错</p> <p class="ql-block">七弦河</p> <p class="ql-block">孝义桥</p> <p class="ql-block">  基督堂</p><p class="ql-block"> 景道堂原址在北门大街17号、由史密斯建,言子墓南侧,1995年因北门大街拓宽而拆除,搬迁到七弦河畔。仅剩一块景道堂的石条是真迹。</p> <p class="ql-block">滄浪亭里望水北门。</p><p class="ql-block"> 这条琴川河开挖于唐代,这条河所以在以前命名为运河,是因为它是“运粮之通渠”,是运送粮食的河,它在南门总马桥西侧的水关城门那儿,接纳从元和塘过来的粮船。粮船就沿着这条“运粮之通渠”,在城里过跨塘桥,文庙,再转弯北上,直达琴川河与六弦河交界的大仓桥,那儿有个官家大粮仓。那时的琴川河,水道宽畅,一川贯穿南北,两岸的街道,特别是河东街也随着便利的交通渐成规模,即使以后河道淤塞变窄,也已随着河道走向而定形了。</p> <p class="ql-block">  水关桥,过水关桥便出了水城门。</p> <p class="ql-block">运河出水城门入福山塘。</p> <p class="ql-block">山水之城“虞城”</p> <p class="ql-block">  菱塘沿</p> <p class="ql-block">六弦河</p> <p class="ql-block">  祟教兴福寺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僧人文用始建,虽是佛寺中的塔,但具有风水塔的性质,是为拉高常熟城东地势而建。然而此塔修到四层文用死了没有完成,又过了一百四十年,到了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才由僧人法润化缘续建,修成了此塔。</p> <p class="ql-block">  盛稼桥</p> <p class="ql-block">常州,常昭,常熟市1949年9月28日,常熟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6月26日,常熟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开始办公,启用印章。</p><p class="ql-block">1954年11月22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通知:常熟市改为省直辖市,受苏州专员公署督导。1955年常熟市人民政府改为常熟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撤市为县,83后的常熟市(县)历经变迁,越来越小。</p> <p class="ql-block">  河东街4号百年民居。</p> <p class="ql-block">  西言子巷的百年电杆仍在使用中,古老的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