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枫-不争一世争千古,10.11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  国防科大《忠诚无名》情景思政课结束后,朱枫烈士的扮演者与其孙女朱容瑢相拥而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读书时,有一曾与郭沫若一起研究过《侯马盟书》的张颔先生,有句话我听到后就记住了:“不争一时争一世,不争一世争千古”这句话用在《忠诚无名》晚会的主人公身上非常贴切,昨天晚上《忠诚无名》的帷幕落下。很想写点文字,一直找不到角度,首长今晚发了一段视频:饰演朱枫烈士的演员噙着泪光走出礼堂,烈士后裔快步上前,两人紧紧相拥抱头痛哭。这一刻,让我似乎感受到1950年台北刑场的枪声与2025年国防科大礼堂的掌声,在历史的长廊中产生奇妙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1949年的上海外滩码头,36岁的朱谌之踏上开往香港的轮船。这位出身商贾世家的女子,怀揣着中共华东局的密令,化身“陈太太”潜入风雨飘摇的台湾岛。她想起临行前女儿问何时归来,指着窗外枫叶轻声说:“等来年春天吧。”然而,她深知此去或许再无归期。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她以“富商太太”身份周旋于国民党高官府邸,白日收藏古董掩人耳目,夜晚在昏暗台灯下破译情报密码。当战友劝她暂避锋芒时,她想起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将生死置之度外。1950年2月那个寒冷的清晨,保密局特务破门而入时,她迅速将记满情报的笔记本嚼碎吞下。在台北马场町刑场的枪声里,她想起丈夫说的“家中梅花开了”,染血的旗袍上绽放的不仅是寒梅,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正如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她的鲜血染红了宝岛的土地,却照亮了新中国黎明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后的国防科大舞台上,青年演员身着复原的阴丹士林旗袍,念出“阿枫这趟出门久些”台词时,仿佛让人看见朱枫站在黄浦江畔的身影。演员眼角的泪珠折射着追光灯的光芒,如同1950年那个雨夜,母亲透过监狱铁窗看见女儿最后一眼时的泪光。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恰如《诗经》所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封写于1949年10月的绝笔信中,朱枫用小楷写着:“女儿,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出差...”这些被鲜血浸透的文字,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生动地诠释着什么是“忠诚”。正如岳飞母亲在他背上刺下“尽忠报国”,朱家的家训里也刻着“宁可枝头抱香死”的骨气。年轻学员们眼里的光芒与七十年前台北刑场上空的鸽群同样明亮。</p><p class="ql-block"> 《与妻书》中有句“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箴言。当礼堂灯光重新亮起时,官兵们擦拭着眼角,年轻士兵腰板更加坚毅。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前行的灯塔。”这一刻,人们更加坚信,红色基因不仅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更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奋勇向前。正如《烈士证明书》上镌刻的那句话:“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而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信你看,麓山的枫叶红了。枫叶红于二月花。</p><p class="ql-block"> 谢超 2025.10.11</p> <p class="ql-block">  这里附上谢超的微信截图,时间是凌晨2:22。一份敬仰,一份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