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木楼-运城万荣飞云楼

李朗诗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265353</p><p class="ql-block">美篇名:李朗诗</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日我们山西看古建之旅的第七天,从晋中灵石县乘坐动车来到了运城。运城,古称河东,襟山带河、钟灵毓秀,条山据其南,吕梁屏其北,内有汾水、涑水流淌,外有大河萦绕。</p> <p class="ql-block">7月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万荣县飞云楼,飞云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大街8号万荣东岳庙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中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佛宫寺释迦塔一起被称为“南楼北塔”。</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站在东岳庙前,抬眼望向飞云楼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它就那样气势恢宏地矗立在眼前,与周围的建筑相比,显得尤为出众。</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楼体巍峨,斗拱层叠交错,像是一朵朵巨大的云团簇拥着它,让它真有了一种要冲破天际、直飞云霄的气势 ,也难怪叫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该楼平面呈方形,纯木结构,没有使用一个铁钉。楼明三层暗五层,高23.19米。三层四出檐,十字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五间,中央4根通天柱高15.45米,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重修于清代乾隆年间。据乾隆年间的《重修飞云楼碑记》所云:“县坐落孤峰半山,崇岗峻岭,形势陡隘,而东北一带地方最下,非有岳庙之巍峨、高楼之耸峙,无以培其岗脉、聚集风气。则庙之所系綦重,而楼之所关尤不小也。”</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的屋檐出跳很远,像一只巨型手掌把上面的几层楼阁托起;第二层有一个暗层,其平面变为折角十字;第三层也有一个暗层,其屋顶外观与第二层相似;第四层屋檐的出跳远于第二、第三层屋檐,十字歇山屋顶。</p> <p class="ql-block">第二、第三层的屋檐在四面都出现一个歇山顶抱厦,使得这两层的每一面檐角都由1个变为3个,与底层屋檐、顶层屋檐有了明显的曲线变化,木楼的外立面由此打破了单一的直线直角,出现了曲折玲珑的檐角,可见这两层抱厦的形制是飞云楼夺人眼球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全楼345组铺作密集排列,有4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檐角,转角铺作宛若盛开的花瓣。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楼顶饰有黄、绿、蓝彩色琉璃瓦,阳光之下,更显富丽堂皇。其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我国木结构楼阁建筑之杰作,远胜于各地常见的钟、鼓楼建筑,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p> <p class="ql-block">因为飞云楼壮丽无比,喧宾夺主,它的大名几乎替代了东岳庙,人们只知飞云楼,而不知东岳庙,庙内的其他建筑也因之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走过飞云楼,便能看到午门,它属元建明修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椽,歇山顶,高 7 米 。虽不及飞云楼那般华丽壮观,但梁架简朴,斗拱工整,自有一番古朴韵味 。</p> <p class="ql-block">两侧排列着 28 块功德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修缮时募捐者的姓名,这些名字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东岳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修缮与传承 。</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是献殿,这里是祭祀时陈列贡品的地方 。它的建筑结构充满元代风格,面阔七间,斗拱四辅作前后檐及中柱,硬山式屋顶。</p> <p class="ql-block">献殿的柱子通直浑圆却又稍有弯曲,完美地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粗犷之风 。站在献殿中,仿佛能看到当年祭祀时,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将各种精美的贡品摆放于此的场景 。</p> <p class="ql-block">这里石雕望柱头的雕刻更是精细,形态各异的小石狮或张牙舞爪,或憨态可掬,每一尊都充满了灵气,充分展现了明正德年间石雕的独特风格 。</p> <p class="ql-block">香亭与献殿紧紧相邻,是焚香行礼的绝佳之所 。</p> <p class="ql-block">香亭四角由四根盘龙石柱支撑,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四根石柱上的盘龙形态各不相同,有的浮云缭绕,游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有的则是孤龙一条,独自盘踞在石柱之上,每一根石柱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诉说着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与奇思妙想 。</p> <p class="ql-block">这座亭子彩绘华丽,琉璃脊兽成行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光芒 。四周的构栏上,流云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在随风飘动;飞龙腾跃,似要冲破束缚,翱翔天际 。</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岁月里,飞云楼遭遇过无数次风雨的侵袭、地震的撼动,可它始终顽强地屹立不倒。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每一组斗拱,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让我们得以透过它,触摸到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