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作者孔伋,是孔子的孫子。</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一聽“中庸”就隻從字麵理解,認為是和稀泥、牆頭草、誰也不得罪等等。其實“中庸”具有很深的哲學以及現實意義,需要用心去體悟。</p><p class="ql-block">    什麼是“中”?文中講的很清楚,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站在中醫的角度,大悲大喜都會對身體有傷害,悲傷肺、喜傷心,“中”的角度就是不悲不喜,心緒平靜,不起波瀾。</p><p class="ql-block">      在修行的道路上,古時一些人提倡苦行,經過釋迦摩尼佛的親自體驗,方總結出太苦太樂都不利於開悟證果,要走中道,不苦不樂方得清涼自在。</p><p class="ql-block">      我們喜歡春秋兩季,亦是因為其不冷不熱的氣候,春風十裡、秋高氣爽,向來為文人所讚歎。</p><p class="ql-block">     “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佛教中文經典,六祖指導佛子的原則也是中道,如果學子執著“西”,六祖都説道在“東”;如果執著“東”,就說道在“西”。如果一定要問到底是“東”還是“西”,那就是更加執著,所以禪宗講“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很高也是很難的一個境界,無法言說,一說即錯,需要自己去體會。</p><p class="ql-block">     南懷瑾對“中庸”有極高的評價,祂在講課中曾經說過,敲著木魚唸“中庸”,一樣可以唸到一心不亂開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