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偶然的机会,在鄂西南的武陵山深处,探访到一座青瓦木构的院落,它静静矗立——这便是曾家老屋,也是曾庆祝老人守护了大半辈子的家。</p> <p class="ql-block">作为两次被政府挂牌认定的历史建筑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正屋门楣上“利川市历史建筑 The Zengs'Old House” 的字样,不仅标注着老宅的年岁,更镌刻着曾家五代人 “以教为业” 的传承印记。</p> <p class="ql-block">80多岁的曾庆祝,这位 2017 年被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的老人,正是这座老宅的守护者,也是教育世家精神的延续者。</p> <b>一砖一瓦皆故事:老宅里的时光刻度</b><br>曾庆祝每日的生活,总从走过老宅那道 90 多米长的青石院墙开始。墙身由青石垒砌,历经两百年风雨仍稳固如初,墙下的青苔随四季枯荣,成了他感知老宅 “呼吸” 的方式。这座建于清嘉庆末年的院落,总面积 760 平方米,是典型的 “撮箕口” 式格局:正屋 “明三暗五”,穿斗式全木结构的梁柱交错咬合,撑起覆着青瓦的悬山屋顶;两侧吊脚楼厢房各四列三间,厢房面壁大门上的镂雕窗花做工精细,每一笔纹路都留存着当年工匠的匠心。 <p class="ql-block">最让曾庆祝老人常向人提及的,是老宅 “偏左” 的朝门——并非传统院落的居中设计,而是依古代风水学理念设在左侧。“爷爷曾德胜说,这是‘留余地、不张扬’,” 曾庆祝进一步解释,“就像我的先人们办教育,从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想让更多孩子有书读。” 如今,朝门内侧的墙面仍隐约能看出早年的痕迹,那里曾是曾家的学馆,而学馆的旧址,就在正屋左侧的厢房里,虽已不再授课,却仍留存着曾家对教育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b>一脉相承续初心:从学馆到讲台的五代坚守</b></p><p class="ql-block">“咱曾家的教育,是从太爷爷曾义文开始的。” 每当有人来老宅参观,曾庆祝总会讲起家族的故事——曾家先祖曾仁善从贵州流落至此,凭勤劳成为当地首富;其子曾义文中举后,却无意仕途,反而在老宅院内开办了学馆,免费教乡邻孩子读书;到了曾礼贤(曾义文之子)这一代,身为秀才的他接过父亲的教鞭,与儿子曾德恵、曾志权一起,将学馆办得愈发红火,“曾家教书” 的名声,也成了当地的一段佳话。</p> 而曾庆祝对教育的执念,更多来自父亲曾德胜的告诫。曾德胜是曾礼贤最小的儿子,抗日战争时期被抓壮丁,编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的卫队,后因作战有功升任代理排长。“父亲总说,他当年因不识字吃了太多苦,所以一定要让我们读书。” 曾庆祝记得,父亲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正是这份叮嘱,让他即便历经艰辛,也始终没放弃求学,在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恩施师专(今湖北民族大学),成为十里八乡绝无仅有的“秀才”,后来坚守在乡村任教,讲台一站就是几十年。2017 年,当 “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的证书送到老宅时,曾庆祝特意将证书放在学馆旧址的桌案上,“告慰先人的同时,也提醒自己没丢曾家的传统。”<br><br> 这份传统,如今正被新一代延续:曾庆祝的儿子已担任当地小学校长;女儿也在邻乡任教;孙女更是接过接力棒,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算上其他家族成员,曾家老屋前后走出了 6 名教师,从清嘉庆末年的老宅学馆,到如今的乡村校园,五代人的教鞭,在时光里传递了近两百年。 <b>守宅即守心:让传承在老宅里扎根</b><br>如今,曾庆祝依旧坚守着这座老宅,呵护着这座古建筑,“老宅不能坏,它是曾家的根,根在,教育的念想就不会断。” 他还在悉心打理着这个院落,就像当年先辈们一边办学馆、一边劳作那样,保持着 “耕读传家” 的习惯。<br><br> 闲暇时,曾庆祝最爱坐在院心的板凳上,看着老宅的青瓦映着天光,期待着任教的子孙们回来,在学馆旧址旁,让他传道教育,授业解惑。每当这时,曾庆祝总会笑着点头,指着正房门上的文物保护牌说:“是啊,你看这牌子,是政府对老宅的认可,也是对咱曾家教育传承的肯定。以后,你们也要把这份念想传下去。” 我的探访就要结束时,曾庆祝老人挥手告别的瞬间,让我懂得,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有着两百年历史的老宅,更是一个家族 “以教为业” 的精神坐标 ——而这座老宅,连同墙上的挂牌、院内的学馆旧址,以及曾家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共同书写着 “教育世家” 的故事,在武陵山深处的时光里,继续薪火相传。 <h1><b>后续:曾家又一传人 —— 公益路上的曾凡山</b><br></h1><h3><br></h3><h3>本文刊发后,曾家后代曾凡山主动与作者取得联系,经核实,他是曾庆祝的侄子,也是曾家老屋走出的又一位极具担当的后人。</h3><h3>曾凡山是土生土长的湖北利川人,早年曾辗转广东东莞、深圳、北京、杭州、苏州等地打工,在漂泊中深刻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2007 年,他在杭州参与组建农民工公益机构 “草根之家”,从此踏上公益之路,利用业余时间为工友们提供帮助。2010 年,因母亲病重离世未能充分尽孝的遗憾,他创办 “妈妈之家”,注册了相关网站及 “妈妈之花”“妈妈之夜” 等 50 多个商标,以 “遵纪守法,与人为善,自助互助,自强不息” 为核心价值观,打造有温度的母亲与梦想平台。<br></h3><h3>他曾举办 “妈妈之夜” 晚会获中央电视台报道,创作《漂着》《打工人》等歌曲,唱出打工者心声,其中《打工人》MV 经苏州大学师生助力完成,获多地媒体转发评论。2022 年,曾凡山决定返乡创业,2025 年 4 月他致信湖北省委书记咨询返乡创业政策,很快得到利川市人社局答复,了解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借助湖北及恩施州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东风,他计划先在恩施州开设 “妈妈之家妈妈健康生活馆”,后续拓展至住宿餐饮、电商直播等领域,目标在全国开 100 家 “妈妈店”,帮助 1000 名妈妈、返乡创业者、残疾人等实现价值。<br>作为曾家后人,曾凡山虽未投身教育行业,却以公益与实干延续了家族 “担当奉献” 的精神内核,为曾家老屋的百年传承增添了新时代的鲜活注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