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美篇书里藏着的教学案例(十)

吴曙友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教育案例:一场迫在眉睫的“仪式”——当信用比名次更值得嘉奖</p><p class="ql-block">一、 案例背景:约定之后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曾因手机下跪的男孩,在“考入班级前二十名即归还手机”的约定激励下,历经二十四天的奋斗,从班级四十多名跃升至二十五名。尽管他与约定的目标仅有五名之差,脸上写满了遗憾与失落,但他所展现出的决心与毅力,已远超一部手机的价值。我深知,此刻若机械地坚守条款,可能会挫伤他刚刚燃起的自信与热情。于是,我决定将单纯的“归还物品”行为,升华为一场郑重的 “成长认证仪式” ,以此肯定他的努力,并引导他将这股力量持续注入未来的学习生涯。</p><p class="ql-block">二、 教育干预:仪式作为教育载体</p><p class="ql-block"> 我选择在周末放学的最后一节课,为全班和他本人,准备了这场充满仪式感的班会。</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公开定调,重新定义“成功”</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今天,我们怀着激动与欣慰的心情,为某某同学举行一场特殊的仪式——手机归还仪式。”“他曾与我约定,考入前二十名便可取回手机。他虽然只达到了二十五名,相差五个名次,但请我们共同回顾这二十四天——他每一次专注的听讲、每一次伏案的身影,我们都看在眼里。在我看来,名次是冰冷的数字,但他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转变的决心,却是滚烫的! 今天,我们嘉奖的正是这份滚烫的努力。”</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公开仪式能将个人事件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开场白即将评价标准从“结果导向”巧妙转为“过程与成长导向”,向全班传递了“努力与诚信同样珍贵”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深度共情,完成认知赋能</p><p class="ql-block"> “某某同学,你曾是个‘手机迷’。但你知道吗?这二十四天,你成功地与手机‘断联’,这本身就值得所有人为你点赞!这足以证明,我们并非沉迷手机,只是此前尚未找到足以让我们奔跑起来的、更强大的内在动力。”“坦白说,当初立下这个赌注时,我内心深处甚至预判你无法完成。但你的行动告诉我,你的潜能,远在我有限的预见之外。”</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p><p class="ql-block">肯定“戒断”行为:直接点明他24天不碰手机的成就,赋予其“自律者”的新身份。</p><p class="ql-block">重新定义沉迷:将“沉迷”归因于“动力缺失”,为他卸下心理包袱,并将责任转化为寻找新动力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表达自身误判:坦诚自己最初的怀疑,是最高级别的肯定。这句话极大地提升了赞美的可信度与学生的内在价值感。</p><p class="ql-block">第三步:赋予信任,完成价值交付</p><p class="ql-block"> “因此,今天我郑重决定,将手机完好地归还于你。因为我坚信,你已经用自己的行动找到了新的方向。从今往后,手机将不再是你前进的阻力,而是你自律生活的一个部分。这份信任,你值得拥有!”</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归还是基于“信任”而非“妥协”。话语中蕴含的强烈期许,会促使学生自发地愿意去维护这份得来不易的信任。</p><p class="ql-block">第四步:集体见证,升华成长意义</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同学战胜自我、赢得信任而鼓掌!”“成长的路上,犯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学到道理,并看清一个更好的自己。今天,某某同学为我们所有人做出了最好的示范!”</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引导全班的掌声,是将个人的成长转化为集体的精神财富。这不仅能巩固该生的积极行为,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生动的榜样。</p><p class="ql-block">三、 案例效果与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 仪式的力量超越了物质归还本身。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将手机交给母亲保管,并与之约定:先完成作业,再按规定时间使用手机。他从一个需要被外部约束的“手机奴隶”,真正转变为了能进行自我管理的“手机主人”。</p><p class="ql-block">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1. “相信”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教育者的信任,能激发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一面,并促使他们努力配得上这份信任。这种“相信”本身,就在塑造着学生的未来。</p><p class="ql-block">2. 教育时机的艺术性把握:敏锐地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如本次的遗憾与失落),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干预和升华,是教育者核心的专业能力。成功的教育,往往在于对时机的精准拿捏。</p><p class="ql-block">3. 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赋能”:我们处理学生错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规则的威严,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改进错误的能力与勇气,并在此过程中遇见一个更强大的自我。当教育能够达成此效,便是其最大意义的实现。</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