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10月9日的西汉高速无法通行。我选择从老家坐火车到汉中,汉中转乘到西安北,再转乘至咸阳西。下了高铁乘坐61路公交,公交司机是一位年轻的小伙,他很热心细致地告诉我:“学校在迎宾大道文林路上,下车过马路,您看,马路对面就是学校的楼房,您说在西门下车更方便,我没去过学校,不熟悉具体门位,您可以问问门房保安。”几句暖心的向导,顿时感到千年帝都上的人非常热情、周到地关顾外地客人。四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阔别14年的“母校。”我称她为母校是因为2011年我在咸阳师范学院进修了三个月,与校园的师生朝夕相处在这所师范类大学里,与那次研修班的学员一起分享着每一节高能量的课程。今天再次走进母校的怀抱,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小卖部都很熟悉。进到东门,热心的保安拍着我的肩指着前方说:“您沿我手指的方向径直走到大操场就和培训点儿很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简约的开班仪式让我倍感本次培训的重要性。这是陕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主办,咸阳师范学院承办的“2025年县域基础教育高级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的国培项目。开班仪式由教师干部教育学院副院长蒙阳主持,培训学院院长刘红哲讲到培训工作是教育管理者持之以恒抓实的工作,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置条件,是推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教师干部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主任张珮解读课程方案。我清楚了未来几天我们的课程计划、作业任务及食宿管理等常规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张佩佩更是悉心班务管理,从签到到茶水都很暖心地关照每位学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斌教授给我们做《从日常经验到教育实践智慧》的讲座。他从一则案例入手:一位教师在上《北大荒的秋天》的公开课时误把高粱的“粱”写成“梁”,有同学当场站起来说:“老师您错了,‘高粱’的‘粱’底下是‘米’。”老师看了一眼黑板上写的字,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这则案例引发大家的思考和张教授与我们的互动。假若在座的各位出现类似这样的失误,我们该怎么面对和处理这种失误?几位老师的观点相似,都是站在尊重和肯定学生的立场上表扬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错误挑战权威,化教育危机为教育契机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可谓深入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教授从一则故事引入,把“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 做了深入论证讲解。所谓“显性知识”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如我们写文章、做计算、临摹画图等等能在文本上表达出来的知识。何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也称“隐性知识。”是在显性知识的霸权下藏隐于显性知识背后而又能起到支撑显性知识作用的知识。如你对某件事情产生的观念、信仰和想法等。如你在下厨时对菜品色香味的把控,你在骑车或开车时对平衡和速度的把控,你在与人交谈时揣摩对方用意时做出的预判等等都属于缄默知识。通俗地讲就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做出的临场反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教授的讲解似乎有些深奥难懂,我回头整理笔记和照片不难发现:他讲解的真实意图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弄明白这两个概念,他的真实意图是让我们如何认识从“新手教师”“经验型教师”上升到“专家型教师”的梯级发展。我个人的理解是:年轻教师“显性知识”储备丰富,但对“缄默知识”相对匮乏。从大学毕业多是习得的理论知识。新手教师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是需要教师积淀策略知识,何为“策略知识?”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方法性知识。”策略知识就是叫我们如何把“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能够相互转化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手段、方法和策略,而非具体的知识内容本身!它和我们常常区别或强调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是一回事,是一种观念和智慧的拿捏,不是让我们一直关注是什么,而是让我们要启迪学生为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校本课程这个话题,我们耳熟能详,我也不断在理解和观摩,今天听了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巧玲的案例分析,终于醍醐灌顶,似乎身临其境。她从“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三个层面为大家娓娓道来。用中西方比较论阐述“课程”“校本课程”的概念、历程和背景。尤其引用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的“三个一切”让人更易理解。“一切为了学校发展,一切解决在学校中,一切基于学校的实际。”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需求和地方办学特色解释的清清楚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校长用她们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大家现身说法。从“需求评估”“确定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六个步骤呈现出学校确立的“润心教育。”学校于2019年建成,虽然建校历史很短,但短短六年间,教育教学成果丰硕,获得中省市级五十多项荣誉。荣誉的背后足见其学校的校本课程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与生机。这是师生全力以赴贯彻国家课程,挖掘地方课程,成果丰硕的结果,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全国信息工程2.0示范校等多个学习示范基地,在当代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关注心灵成长,润育一个中国心;润心课程理念是把教科书融于生活,让生活成为教科书;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家国情怀与创新意识,良好思维与健全人格;办学目标是温暖、智慧、开放、共生。学校全时空渗透,全方位关注,全主体融入,创造了每一处环境资源都是一片育人的天地。看到这样一所崭新的学校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不得不承认校本课程给她们学校带来的实惠。但又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当初是什么动因引发了高校长有着这么强烈的愿望去做出这样的选择?在确立这样一个宏伟蓝图实施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哪些困境?她们又是怎么走出来的?如果下一任校长来治理这所名校,还会沿着“润心教育”的校本课程持续发力吗?有点小遗憾是高校长讲完就及时要返回延安,没有时间与大家交流互动,期待下次亲自到她们学校参观学习。</span></p>